劉樂
摘要:閱讀能力是語言素養的重要體現。大班幼兒所需要具備的閱讀能力包括表達故事的主要內容;表達閱讀故事的感悟;運用圖畫表現故事內容等。教師可以從這些方面對大班幼兒進行提示與指導,幫助大班幼兒進行深入而深刻的閱讀活動,引導大班幼兒對圖書內容進行多角度的理解,充分提語言感知與運用能力,全面提升語言素樣。
關鍵詞:大班;幼兒;閱讀;能力;提升
大班幼兒的閱讀書籍主要以繪本和漫畫為主,這些書籍普遍文字較少,圖畫豐富,情節簡單,具有強烈的趣味性。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先是可以引導大班幼兒運用常用的語言表述書籍內容,提高閱讀的明確性;其次可以引導大班幼兒表達閱讀的感悟,提高閱讀的深刻性;最后還可以引導大班幼兒生動表現閱讀內容,提倡閱讀的趣味性。下面,筆者就主要從這些方面具體談一談大班幼兒閱讀能力的有效提升策略。
一、引導自主表述,提高閱讀的明確性
經過小班和中班階段,大班幼兒已經掌握了較為豐富的常用語言,能夠對書籍的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描述。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這一角度入手,引導幼兒根據自身的理解對書籍內容進行表述,提高幼兒對書籍內容理解的具體性。
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從宏觀層面表述書籍內容。書籍內容可以劃分為角色、環境、情節等要素。因此,教師先是可以讓幼兒綜合這些要素作出表述。對于角色,可以引導幼兒確定角色的姓名、外貌和性格特點。對于環境,可以引導幼兒表述自然界中所具有的事物以及這些事物的形狀、顏色和所處的季節。而在情節方面,可以引導幼兒按照故事開始前、進行中、結束時等三個環節進行表述,以此提高表述的完整性。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從細節層面表述書籍內容。對此,教師可以依然從角色、環境、情節等方面入手。對于角色,可以引導幼兒表述相應角色最明顯的特點;對于環境,可以引導幼兒運用自己的語言將環境描寫的更加優美與豐富;而對于情節,可以引導幼兒挑選相應的環節,對該環節中角色所表現出的神態、所見到的場景、所具有的心理活動進行表述,讓表述的內容更加具體。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引導幼兒從不同的視角表述書籍內容,充分提高幼兒的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
二、引導深入體驗,提高閱讀的深刻性
大班幼兒有了一定的獨立思維能力,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對書籍內容獲得獨特的看法與感受。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這一角度入手,一方面引導幼兒以故事中的角色、環境和情節為話題,表達自己的獨特感悟;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幼兒結合日常生活表達故事中反映的哲理,從而提高幼兒對書籍閱讀的深刻性。
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對書籍本身表達感悟。在角色方面,可以引導幼兒表述自己最喜歡的角色,并結合書籍內容解釋喜歡的原因;在環境方面,可以引導幼兒表達在觀看書籍圖畫時內心所產生的情感以及自身情緒的變化。在情節方面,可以引導幼兒表達故事是否具有有趣刺激的特點,并分享最喜歡閱讀的相應片段。由此,幼兒能夠對書籍內容形成獨特的理解,有效提高閱讀興趣。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結合生活表達書籍中的哲理。對此,教師先是可以引導幼兒回顧生活中與作品相類似的角色與情節,評價相應角色行為方式的合理與不合理之處。接著可以引導幼兒反思自身在相應方面的表現,尋找出自身所具有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并鼓勵幼兒表述相應的發揚與改進方法。由此,教程能夠提升幼兒園閱讀教學的思政性,塑造幼兒高尚的道德品質。
三、引導自主表現,提高閱讀的生動性
閱讀是一種由文字形成畫面進而產生情感的過程。大班幼兒具備了較為豐富的生活經驗,能夠以繪畫的方式對書籍內容進行表現,從而進步表達閱讀中的獨特感受與感悟。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大班幼兒運用相應的圖案進行繪畫活動,生動表現書籍中的相應內容,提高閱讀的生動性。
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充分認識表現書籍內容的重要性。對此,教師可以讓幼兒忽略書籍中的圖畫,單純閱讀文字內容,體會閱讀感受。幼兒能夠體會到閱讀過程較為枯燥、理解難度較大,從而能夠產生運用圖畫輔助閱讀的意識。其次,教師可以提升幼兒書籍內容表現的真實性。在表現角色時,可以引導幼兒思考角色的眼睛、嘴巴等身體部位所具有的形狀特點;在表現環境時,可以引導幼兒思考環境中所具有的自然事物,讓幼兒描摹現實中的自然事物,形成圖畫。而在表現情節時,可以引導幼兒大膽發揮想象,描繪出多個角色和多種環境,讓畫面內容更具有動態性。在這樣的過程中,幼兒能夠充分培養運用圖畫表現書籍內容的能力,有效提升閱讀的生動性。
綜上所述:培養良好的閱讀能力對于提升大班幼兒的語言素養具有綜合的促進作用。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分別引導大班幼兒運用簡單的語言表述故事內容,表達閱讀的感受,運用圖畫表現書籍中的事物和情節,以此充分提高大班幼兒閱讀的明確性、深刻性與生動性,幫助大班幼兒全面提升語言素養。
參考文獻:
[1]莊秀萍. 大班幼兒早期閱讀的特點及指導策略[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3):165.
[2]姜紅艷. 利用同類繪本加強大班幼兒深度閱讀的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