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摘要:教育從基礎做起,小學語文是小學生在正式接受語文教育的基礎起點,有一個清晰的語文學習觀點以便于更好的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文化學習。此文以小學語文基礎教育為出發點,簡但說明小學語文課程與思想政治的連貫性。是對政治,寫作,閱讀等小學文化課程學習的綜合性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思政;研究
前言:為了研究課程思政這一理念,我國的各個小學開展了每周學習語文思想以及道德法律相結合實踐課程,通過這一課程的開展,更全方位的提高了小學生對于道德和思想的認知,讓小學生有更加正確的價值觀。
一.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小學語文融入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小學語文教育是學生正式接受語文文化教育的初始起點,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對于小學生的要求是比較簡單且單一的,人們讓小學生知道對錯,是非,但恰恰這些最簡單的教育為他們以后的思想觀念有著更為重要的影響,小學政治課堂上人們不會提出有歧義的觀點讓學生們辯論,不予他們傳授過大的大道理,反而在一些小事上教育人們簡單的道理,讓人們知道感恩,學會說感謝,知道別人的付出與不易,通過小事讓人們知道小事情中的道理。一小看大,從小事上教育人們,提高知識的同時,也提高了道德,美化了心靈。教育是教學重要還是育人重要?人們無法說出哪一個更重要,但是人們知道兩者的是要緊密結合的,就像小學的語文教育和思政要結合一起施用于學生才能有更好的實踐發展。將課程思政理念的小學語文融入思政教育的可行性來看,要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可能性,讓二者的結合實現更大的突破,在教育和思政上都可以取得進步,讓學生們的教育和思想都可以得到更好的提升,讓教育的基準在最初的開始變得更有用,這一可行性的提出基于學生,并且要最大化的用于學生。
二.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小學語文融入思政教育的具體思路
在教育的層面出發來看,基礎的語文教育依據古現代的事跡譜寫出一篇篇優美且蘊含無比深刻含義的文章,以至于學生能夠在學習時不僅能夠學到知識還可以通過自己的語言的理解,剖析出更深刻的道理,讓學生們自己學會挖掘自己的潛能,教會學習,自育出道理,這是更好的教育。
最大程度的開發教育,教學中的教學方法是將聽說讀寫相結合運用起來的,讓學生通過聽覺,觸覺,視覺三覺結合多維的去學習知識,例如一篇課文當文中描寫到狂風用寒風瑟瑟,塑風凌冽,涼風習習等成語去修飾一種我們并不能夠直觀看到的物時,這些成語的出現就很好的幫助我們深切感受到這一不直觀物的存在,涼,寒,凌冽,這些感官詞的形容讓我們知道這一風是蕭瑟的,甚至可以聯想到蕭瑟的秋,寒冷的冬。如描寫到說用滔滔不絕,侃侃而談,喋喋不休,這一成語的出現在人們讀到時就感受到語言的多重性,滔滔,侃侃,喋喋,重復性詞語的二次出現更是加重了說這一動詞的可塑性。我認為讀是為了更好的讓我們身臨其境,能夠更好的與作者的文章相契合,一篇文章在看了一遍和讀了一遍之后會有更多獨特的感受。文字的力量是強大的,寫作是更好的一種體現。文字是是平行的但又是立體的,一筆一筆繪寫出的數字有一種倔強的力量出現。
三、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小學語文融入思政教育的實施路徑
看到教育中靈活的一面,靈活的教育讓學生更好的享受教育的樂趣,讓課堂更加趣味化,在教學中老師去更多的指引,學生更多的探索,比如角色扮演,小學生比較活潑好動,且參與感都很強烈,在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工完成一篇故事,有角色的劃分,旁白的出現,通過生動的課堂扮演,讓學生主動提高學習積極性,能夠身臨其中,探索到道理。為了更好的讓思政理念融入到小學語文中首先要從思政的優勢出發,改變思政中條條框框的存在,結合小學生的學習思路,貼合小學生的需求,讓思政教育簡單化。其次改變傳統的思政教育,嚴謹說教的教育方式,把思政教育融入進日常的教學中,例如在課堂中學習生詞生字時,通過對生字的組詞造句對學生進行教育,比如學習“尊”字時,可以對學生進行尊老愛幼的教育;教師在對課文進行講解時,教師也可以結合課文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比如當教師講授《父親、樹木和鳥》這篇課文時,可以教育學生去熱愛生命,保護自然。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通過對日常教學的擴展去加強學生對思政知識的學習,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中華文化的發展在最初的發展依據是文字,而文字又是語文的基底石??梢哉f生活處處是語文,語文處處包含思政且屬于思政。由此可見思政對于小學語文的教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語文與思政的結合更大程度上是讓文化與道德教育更完美的契合在一起。讓教育不僅僅是教著學會知識,更是對于學生全方面的人才培養,二者的結合不僅讓知識更深入學生心,更讓道德伴隨學生一路前行。在語文和思政的結合讓新興的共產主義小小接班人有更多的知識素養和道德涵養。在二者結合的教育上,對教師的教育方式也要進行一種改變,讓教師不僅僅在課堂的安排上有所調整,對教學的形式也有極大的改革。教師心中更要有思政的基點,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帶動下自動完善思政觀點。教師的教學重點在之前比較側重于講,而兩者相結合之后側重點在于聽,把課堂的主動性由教師占主導端轉化為學生是主導端,讓學生作為課堂的發起人。教學方式的改變,在一種程度上可以促進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也會極高的提高課堂氣氛,讓之間沉悶的課堂在學生的轉化下變得更加的有趣味性,學生也會在教學形式的轉變中轉變個人的學習態度,讓學生更大程度上認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各種資源,在學習上讓學生更加積極的完成學生的必要學習任務。
統籌兼顧,在最大的可能上顯現最大化的小學語文與思政的結合,在教育和道德素養方面邁出極大的進步,用語文的力量融合思政的意義,在以后的教學中積極引入思政中的崇高教育觀點,讓語文教育的水準在與思政的結合后能夠實現質的飛躍。
結束語:語文課程教育在極大一方面體現了思政的主要思想,也為思政教育提供了較多的需求。語文教育中不缺少思政教育的資源,而思政教育的思想提出不乏語文的文化基礎,因此小學語文教育和思政是及其有必要的結合,二者在相互結合互相依偎的發展下了必定能夠促進教育的發展和思想的進步。在文化基石的奠基之下,日后的教育在結合思政的創新式教學中會更好的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積極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蔡俊娟.淺談小學語文課程思政中的愛國主義教育[J].新課程,2021(24):232-233.
[2] 騰玉娥.小學語文教材中思政主題相關故事的價值取向研究[J].吉林教育.2020(25):73-74.
[3] 吳佳麗.如何讓思想政治教育滲透于小學語文教學[J].試題與研究,2021(10):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