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林勝
摘要:良好的體育運動能力對于學生增強身體素質,提升心理健康狀態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而體育運動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學生學習專業的運動技巧,提高運動的科學性;另一方面需要學生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提高運動的持久性;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體育競賽,讓學生在緊張激烈的氛圍中進行技能的充分發揮與強化。本文就主要從這些方面具體談一談小學生體育運動能力的有效提升策略。
關鍵詞:小學;體育;運動;能力;提升
在近年來社會各界對于小學生的身體健康以及心理健康素質越來越關注。而身心的健康很大程度上需要依托于體育鍛煉活動。因此,教師要充分重視對學生進行體育運動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掌握專業的運動技巧,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積極參與各項競賽活動,以此讓學生有效提高鍛煉效果,增強身體功能,形成樂觀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品質,獲得全面的成長。
一、學習專業的運動技巧
體育運動技巧具有系統性與復雜性的特點,學生只有從理論和實踐兩大層面進行學習,才能夠掌握正確的運動方法,獲得良好的運動效果。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先是可以引導學生觀看教學視頻,掌握具體的運動方法;其次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集體訓練,在相互輔助中解決存在的問題,提高運動技巧學習效果。
例如,在學習足球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專業的運動技巧。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看足球教學視頻。比如,對于顛球視頻,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視頻中的運動員的腳步是怎樣運動的呢?”學生通過觀看能夠總結出正腳背顛球法的要領是:以髖、踝關節為軸,腳尖蹺起,使球與前腳面接觸,球向內轉動,將球連續顛起等運動方法。其次,教師可引導學生在集體訓練中提高運動能力。比如,可以讓學生分組訓練顛球技巧,并相互觀看各自的運動過程,指出不足之處。一些學生能夠指出同學在大腿顛球時存在著抬腿速度過快、求與大腿面接觸不充分等問題。其他學生可以再次學習這些技巧,進行反復的練習。同時,教師還可以為學生示范這些顛球技巧,幫助學生進一步具體理解。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學習運動技巧,有效提高運動的科學性。
二、形成持久的運動習慣
在小學階段,學生普遍會面臨較多的學習任務,不能夠有意識地運用足夠的時間進行體育運動。因此,教師還要培養學生的時間規劃意識,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學習與生活制定相應的運動計劃,在相應的時間段參與運動,從而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提高運動能力。
例如,在學習長跑后,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形成長期的運動習慣。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自身的學習與生活進行回顧,抽取出可用于鍛煉的時間。比如,一些學生有著早起的習慣,因此可以在早晨利用半小時時間長跑。一些學生在放學后有著較為充足的時間,因此可以在傍晚利用一小時時間長跑。學生可以據此制定自身的運動計。之后,教師可以與學生及時展開交流,鼓勵學生堅持完成運動計劃。比如,在一段時間后,可以為學生發放運動調查表,了解學生在相應的時間段參與運動的頻率,以及運動能力的提高狀況。學生能夠根據個人的運動表現進一步調整運動計劃,強化運動熱情。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合理規劃日常生活,形成持久的運動習慣,不斷提高運動能力。
三、參與多樣的運動競賽
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身體素質和興趣愛好,所適應的運動項目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要秉持分層教學的理念,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需要參與相應的運動競賽活動,在競賽中發揚自身的優勢,學習更為豐富的運動方法,有效提高運動效果。
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身體素質和興趣愛好自由選擇競賽活動。比如,一些學生的手臂力量較為充足,因此可以參與鉛球投擲競賽。一些學生的腿部肌肉較為發達,因此可以參與跳高跳遠競賽。一些學生的肢體有著較強的柔韌性,因此可以參與體操競賽。在這些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揮個人的優勢,進行激烈的競爭表現,個人的獨特風貌,以次獲得充足的成就感。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相互觀察各自的運動過程,學習各自先進的運動方法。比如,在跳遠競賽時,學生通過相互交流,能夠對跳遠前的身體準備姿勢、跳遠過程中保持身體平衡的方法進行更為豐富的學習,由此在相互借鑒中進一步提高運動能力。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參與類型多樣的競賽活動,不斷發揚個人優勢,彌補不足之處,提升運動能力的全面性。
綜上所述:體育運動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進行健康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小學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先是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視頻學習和集體訓練掌握專業的運動技巧;其次,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合理的時間規劃,形成長期的運動習慣;最后,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多樣的體育競賽進一步豐富運動方法,提高運動能力。
參考文獻:
[1]姚遠. 分層教學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 中國校外教育,2019(05):7-8.
[2]侯西磊. 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提升策略探討[J]. 中國校外教育,2019(0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