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珊珊
摘要: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和小學之間的銜接,幼小銜接非常重要,因為幼小銜接關系到幼兒是否能夠更好的從幼兒到幼兒這一身份的轉變,是否能夠更好的適應小學的比較強難度的學習,而且在小學階段學習過程中,小學階段的學習模式與幼兒園的學習模式是完全不一樣的,小學階段更偏向于讓幼兒豐富自己的頭腦,有一個更豐富的發展過程,而幼兒園是為了讓幼兒能夠在學校中進行體驗,學是為了讓幼兒能夠在學校有一個更快樂的體驗。所以小學階段更偏向于讓幼兒更為專業化的學習,而幼兒園是能夠讓幼兒體驗歡樂的感覺。
關鍵詞:幼小銜接,困境,科學路徑
正文:在現在的幼小銜接中,也會有一些困境。那么,這些困境包含著很多的方面,一方面是幼兒自身是否能夠更好的適應小學階段的生活,另一方面是幼兒能否更好地將自己的角色進行轉變,更好的讓自己很快的融入到這個集體中,進行更好的學習。所以教師在進行幼小銜接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去更好的進行考慮,全面的進行探索,讓幼兒能夠更好的進行學習,尋找科學的方法去改變幼小銜接的困境。
一、幼小銜接的困境
1.1教學方法的困境
在幼小銜接的過程中,幼兒園的教學方法通常采用的是讓幼兒能夠在一些愉快的活動當中進行學習,是讓幼兒能夠體驗一些人情世故,讓幼兒能夠有一些相應的能力得到提高。但是這些能力大多都是關于幼兒日常生活方面的能力,比如生活自理的能力、與同伴交往的能力等,而且在教師進行教學的時候,更多的采用的就是讓幼兒能夠通過活動進行學習,讓幼兒能夠在活動中有一個快樂的體驗,在游戲中找到自己的歡樂感,更好的使自己投入到學習的過程中。但是小學階段教師采用的更多就是上課的方式,上課時教師更多的采用的是講解的教學方式,教師通過進行講解,讓幼兒能夠在自己的講解中去聽清楚一些知識點,將這些知識點更好的放到自己的頭腦中,不斷地豐富幼兒的思維,讓幼兒有一個更好的發展。所以這些差異的產生,會讓幼兒在轉換角色的時候有一定的困難,幼兒會很難的將自己放入到緊張的學習狀態中。
1.2活動形式的困境
在幼兒階段教師采用教學的活動是非常豐富多彩的,這些活動通常就是一些游戲或者是一些手工制作的方式,手工制作就是讓幼兒能夠在,手工制作中去學習美術的相應的內容,讓幼兒能夠有興趣的激發,但是小學階段,教師采用的活動通常是交流合作等的活動,這些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讓幼兒能夠表達交流自己的想法,可以豐富自己的思維培養幼兒多方面的能力,但是正是因為這些活動方面的差異,會讓幼兒在一開始難以接受,讓幼兒對于學習的過程會降低興趣,所以這也是幼小銜接的一大困境。
二、解決幼小銜接困境的科學路徑
2.1尊重幼兒的想法,解決困境
在整個幼小銜接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的就是幼兒的感受。因為有幼兒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會將自己的想法藏在自己的腦海當中,教師要做的就是能夠讓幼兒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可以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以幼兒心的進行內容的教授,這樣幼兒園能夠更好的接收相關的信息。
例如,在進行幼小銜接教育的過程當中,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之上與幼兒進行真切的談心,能夠真真正正的將幼兒看作是自己的同伴,以平等的姿態與幼兒進行交流,這樣會更好的給予幼兒一定的尊重敢,讓他們能夠體會到課堂是平等互助的,讓幼兒能夠在課堂當中大膽的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才可以更好的在一些世界當中去探尋幼兒自身的本質和內在的想法,這樣更有利于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真真正正的表達自己真正的意見,而不是藏起自己的意見去做違心的回答。所以只有真正的將幼兒看作是海洋的主體,以幼兒為中心來進行教學,才會更好的去貼近幼兒本身的興趣點,這樣才會讓整個幼小銜接的教學過程更加有效率。這樣在轉換教學方式的時候,才能夠更好的、更多的考慮到幼兒。
2.2注重幼兒興趣設置教學活動
幼兒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幼兒會有自己適合并且有興趣的活動,所以教師要做的就是能夠去理解幼兒的興趣點,根據幼兒的興趣點設計相應的適合幼兒的活動形式,讓幼兒能夠逐漸的轉變自己的角色,逐漸的適應小學階段的相關課程和環境。
例如,教師在進行幼小銜接教育的過程中,就可以設計一些游戲的環節,這些游戲的環節就是為了能夠提高幼兒的興趣。因為幼兒在一開始聽課的時候會有自己不適應的地方,但是如果通過這些游戲的方式將知識傳達出去,會讓幼兒更容易接受一些,會讓幼兒知道整個課堂的活躍感以及讓幼兒逐漸的去放松自己,逐漸的接受課堂緊張的教學進程,這樣就會有利于幼兒在課堂中發表意見、學習知識、提高興趣。
結束語:幼小銜接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國家也在加大力度的去讓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進行幼小銜接的相關工作的設計。那么,作為教師,最重要的就是能夠去考慮到幼兒的感受,在幼小銜接的過程中讓幼兒逐漸的接受自己角色的轉變,讓幼兒能夠真正的把自己作為一名小學生來看待,向更好的方向成長。
參考文獻:
[1]王娜.淺談幼兒園語言教學的策略[J].中華少年. 2019(20)
[2]張玲.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游戲化[J].幸福家庭. 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