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目標】發揮想象,理解詩意;
反復誦讀,抓關鍵詞,感受古詩特有的節奏;把握詩人的形象特點和情感變化;
知人論世,進一步理解詩歌主旨,激發學生學習詩人勇敢執著追求的精神。
【教學重點】想象場景,反復誦讀,品析詩人情感與形象。
【教學難點】理解詩中的情感變化。
【教學方法】反復誦讀,引導點撥,賞析品悟,知人論世,想象創作
【教學準備】教師制作課件;學生熟讀詩歌,熟悉注釋,查閱詩中典故。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當代詩人余光中寫有這樣的詩句來追懷一位古代詩人的風骨: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學生齊讀余光中《尋李白》詩句)
師提問:請猜想,有這樣的大氣魄,詩歌耀亮盛唐半邊天的,是哪一位著名的大詩人?
還能怎樣稱呼這位詩人?
明確:李白,字太白,又稱“李太白”“青蓮居士”“詩仙”“謫仙人”……
我們聽著他的名字,讀著他的詩長大。師引導學生復習、了解詩人的相關詩歌,了解李白一生的前三個階段:
(學生背《渡荊門送別》)詩人乘著一葉扁舟輕快地順江而下,詩情豪邁。這首詩為詩人出川時所作。這時的李白還很年輕,他懷抱著大丈夫的四方之志,辭親遠游,想要干一番大事!這是詩人人生的第一個重要時期:出蜀漫游。漫長的等待終于把機會等來。皇帝知道了他,召他入京。你看他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學生讀《南陵別兒童入京》最后兩句,感受詩人心情:狂喜)這是公元742年,李白奉召入京。(師引入《月下獨酌》)然而天子腳下,他建功立業的理想實現了嗎?(學生背《月下獨酌》)詩人一個人把酒問月,多么孤獨失落。他想起自己讓貴妃磨墨,讓高力士脫靴;李林甫大權獨攬他沒法立功。他突然發現,自己做個“翰林學士”,只不過是皇帝養起來愉悅性情的一名“清客”。長安之行,難!難!難!(第三時期:閑居長安)公元744年,唐明皇終于擔心他惹更多的麻煩,一聲令下,將李白“賜金放還”,攆出長安。詩人于是作《行路難》。
※析題:“行路難”是樂府古題,樂府詩是能配樂演唱的古體詩,句式可變化。
二、誦讀感知
1. 教師范讀,學生感受詩歌的節奏。(詩句多是7個字,老師讀出四三式節奏)
2. 配樂朗誦:學生齊讀,讀好節奏。
三、析旨悟境
過渡:“詩圣”杜甫詩云: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說李白詩歌瀟灑飄逸,卓然不群;還說: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春日憶李白》)他懷念與李白喝酒論文的日子。評價之高!
下面,就讓我們走入詩歌,走近詩人:同學們,詩人的情感處在急劇的變化之中,請大家以情為線,將全詩分成三個層次。(注意詩句中、注釋里有明確的提示詞)
(分層:前面兩句:茫然;中間兩句;后面四句:難—終將實現理想)
三個層次,也是三個場景。請同學們根據文字,發揮想象,細致地描繪每一個場景給你帶來怎樣的畫面。將你的想象、感受以關鍵詞的形式批注在相應詩句旁。
……(學生分別描繪畫面,分析詩人情感、形象,教師點撥,指導朗讀)
場景一:學生描繪畫面
(從器具、酒菜、價格表現酒宴奢華。面對美酒佳肴,詩人理當笑納,然而詩人的動作反應卻是:停杯投箸)
加入學生活動:請同學們拿起筆來,而后平靜地把筆放下了。請同學們再拿起筆來,想象詩人放下筷子的模樣,再次放下手中的筆!(教師語速快、激動地引導)
師問:同學,你為什么要摔筆?請用一個字概括內心情感!
生答:煩!氣!……
師引導:總之,情感激烈!然而詩人的行為比大家更為激烈。他還做了什么?他激動地拔出寶劍,急切地四下張望。他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了嗎?(沒有)他用一個詞概括了自己的心情:茫然!請大家在詩句末尾加上一個感嘆詞,再富有感情地完整朗讀一遍。
(預設學生答案,加感嘆詞:唉)
學生活動:請一位同學有感情地讀讀這句話,全班同學再配合他讀讀這一聲嘆息!
小結:場景一為我們帶來了兩個畫面,一個表現酒宴,一個表現詩人,請大家用簡潔的語言分別概括它們的主要內容:酒宴奢華 內心茫然(參考示例)
(二)場景二:生描繪畫面……
師引導:眼見原本意欲通行的道路現下是冰封雪飄,你心情如何?而碧溪垂釣、舟行日月又讓你心境如何?
預設:前者讓人望而生畏,后者讓人閑適愉快(閑來垂釣、乘舟而夢)。
師問:詩人真的要渡黃河、登太行嗎?又真的想要釣大魚、過日月嗎?
(請兩位學生結合課前預習和課下注釋,講兩句話里的典故)
師問:這兩個畫面好似兩條路,它們分別象征了什么?
預設:現實與理想。一條是現實中受阻的前路,一條是理想中暢達的仕途。同學們從這兩幅反差鮮明的畫面中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李白?
明確:在矛盾中堅持理想,對從政仍有期望。
學生活動:請男同學沉重地讀現實之路,女同學舒緩地讀理想之路。
小結:概括場景二兩個畫面的主要內容:前路受阻?????? 仍有期待(參考示例)
(三)場景三:生描繪畫面……
師引導:這兩個抒情句使全詩的感情達到了最高潮。我們研究一下怎樣才能讀好它。
有感情地朗讀,用聲音恰當表現文字,需要注意音量大小的變化、音調高低的選擇、重音的處理和語速快慢的的控制等等。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一句:總體來講,短句多,宜稍快,讀得短促有力
請善朗讀的學生示范讀反復句,師提示或評價:“行路難”一句反復,后句當重讀,可以強調情感(仿徨苦悶),語調要壓低,感慨落在“難”字上,適當拖長
再請善朗讀者讀問句(也可理解為感嘆句),師提示或評價:“今安在”為問句(感嘆句),情感強烈(不知身處何處、作何選擇的迷茫之感),語調要適當升高。
學生活動:再請一名學生配以肢體語言背讀。全班跟讀,并將最后的問句反復一次。
讀后師問:你讀出了詩人怎樣的形象?
預設:迷茫慨嘆,不知何去何從。
師問:詩歌結尾句如何讀:
明確:調子高揚,音量增大!
學生活動:一名學生配合肢體語言背讀。全班跟讀,“直掛云帆”句反復一次,并再重復最后三個字,讀出氣勢!
師問:盡管前路艱難,我們卻能讀出一個怎樣的李白?
明確:勇敢自信,執著追求理想!
小結:這兩句話也成為了千古名句。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盡管世道多艱,我們也要帶著信心上路,執著追求!(會有時:一定會有那一天!)
五、知人論“詩”
李白終歸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從政之路上,無論進退、出入,他都能最大程度讓自己快樂!仕途平順時,他是:
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后?(做人最出眾,做官要最大)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口氣大到近乎狂妄)
用一字概括詩人的政治追求有所得的形象:狂、傲……
而當前路受阻,且看他又如何尋求快樂: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通過“散發”這一細節,又看到一個狂放不羈的形象。原來他是灑脫地拋卻一切煩惱,駕舟長逝!快樂不快樂?!)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怎能卑躬屈膝侍奉權貴,使自己不快樂?)
再用一字概括詩人的政治追求無所得的形象:還是狂、還是傲……
這份“狂”與“傲”讓我們找到了李白區別于世人的人格亮點:豪情萬丈、自信樂觀、灑脫不羈!且讓我們再回頭品味詩人余光中的文字: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杯酒下肚,他用豪情吐出華章,他用詩歌烘托了半個盛唐!
六、揮毫改詩
讓我們攜這份豪情與詩意上路,讓大詩人的不朽之作打上我們的個性烙印!讓我們一起來揮毫改詩:請任選詩歌中的一個場景或全詩改寫成新的詩作。要求:形式與字數不限:但詩歌應注意押韻;選準詩中意象,忠實原詩情感,再現詩人形象!
教師示例:黃河太行阻且長,碧溪閑釣水波揚。欲駕小舟從此逝,遙指日月引商湯!(教師選擇場景二,抒寫詩人心中的期待。)
學生展示,師生共評共賞……
七、結語
借著這杯餞行酒,詩人“醉”了,世人卻“醒”著;借著這首《行路難》,詩人“醒”了,世人卻還“醉”著。李白的詩歌就如陳酒,越品越香。下面讓我們背誦(讀)詩歌的最后一句,讓詩人感應到,千年之后,有人懂他!
也祝福同學們,帶著信心去迎接未來的挑戰,大膽地有所作為吧!
八、作業
有感情地誦讀并默寫詩歌;課外積累詩人“閑居長安”期間和之后的作品,與本詩進行比較閱讀;課外拓展閱讀李長之的《李白傳》(百花文藝出版社)。
九、板書
作者簡介:姓名:曹裕,出生年月:1985.11,性別:女,籍貫:上海,民族:漢族,最高學歷:大學本科,職稱:中學二級,研究方向:人教版初中語文八上新聞單元教學思考(研究);人教版九上詩歌單元教學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