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趙叢 張妍 高微 趙婉瑩 楊晶
摘要:縱觀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學科化、體系化和多元化格局。而在和新冠肺炎疫情對抗的過程中,“人民至上”思想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起到了階段性的成果,這不僅表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正確性,還揭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將習近平的“人民至上”思想價值體現了出來。因此,本文研究人學思想到人民至上思想的邏輯關系,希望能夠將其滲透在實際的教學當中,從而保證年輕學子能夠在社會主義建設當中生根發芽。
關鍵詞:人學思想;人民至上;邏輯關系
根據對國內外的關于思政課程和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以及習近平“人民至上”思想的相關研究發現,目前有部分學者開展了關于習近平“人民至上”思想的相關研究,但是對于人學思想到人民之上思想的邏輯關系研究成果還處于空白的狀態。研究人學思想和人民至上思想符合當下新時代發展的需要,但是目前在實際各項工作的開展當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要形成從人學思想到人民至上思想的邏輯關系的研究成果,一方面能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發展奠定理論基礎,另外一方面還有助于進一步推動黨建工作的發展。
一、馬克思人學思想和習近平“人民至上”思想基礎內容
馬克思人學思想與馬克思哲學的關系
人不僅是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關鍵點,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終點[1]。在馬克思主義的整個哲學體系中,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認識論都體現出了人的思想,將人的重要地位體現了出來。由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在包含了人學思想,因此人學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不能將人學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分割開來,人學實際上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重要分支。馬克思主義哲學不能夠使脫離人學,人學也不能拋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
人學思想和“人民至上”思想的研究對象的相關性
人學思想和“人民至上”思想的研究對象是薪火相傳和一脈相乘的,馬克思人學思想是當下習近平“人民至上”思想的根源和哲學學科的基礎性內容,而習近平“人民至上”思想是馬克思人學思想進入新時代的新判斷和新發展。
人學思想研究對象
關于人學思想的研究對象有三種觀點,即“關于人的問題”、“人的本質”和“現實的人”。“關于人的問題”包括人的出生、特征、發展、地位和作用等一切的一切。“人的本質”,指的是人道,也就是人的意識、精神和存在等方面的內容。“現實的人”指的是關于現實生活中人的行為,不僅指人的本質、活動,還包括人類社會的本質和發展規律。
2、“人民至上”思想研究對象
(1)思想歷程
根據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內容可知,一直以來人民群眾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會對社會生產產生重要的影響,還會影響社會的變革。中國共產黨長期占據著統治地位和其始終堅持圍繞人民群眾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我國的各界領導者也尤為重視人民群眾,一直將人民群眾放在重要的戰略位置上。我黨還高舉“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大旗;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對于我國的影響很大,從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可知,其《馬列主義要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這一文中也闡述了他的人民群眾觀念,切實從人民群眾的個人利益出發,依靠人民群眾、相信人民群眾,密切關注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在習近平的治國理政思想當中,也緊緊圍繞人民群眾,提出了人民至上的思想。
(2)研究對象
“人民至上”思想的研究對象是擁護和支持中國共產黨的廣大人民群眾。
人學思想和“人民至上”思想的內涵
人學思想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內涵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即人的需要、人的權利、人的價值、人的自由、人的本質和人的發展[2]。馬克思認為人的需要更多的是指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需要,其會隨著時代和歷史的發展和變化而變化;馬克思認為應當從歷史的觀點看待人權,將人的權利分為個人人權和集體人權;人的價值不僅屬于客觀的社會關系范疇,還屬于歷史范疇。人的價值主要取決于人的創造性;人的自由并不是絕對的自由,絕對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人的本質作為哲學界爭議的話題,馬克思認為將人與人區別開來的本質看作是一種社會本質,人的本質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后天的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社會關系是其決定性因素;馬克思畢生關注的問題就是人的發展,強調人的全面發展。
“人民至上”思想的內涵
習近平“人民至上”思想的理論內涵主要體現在主體維度、價值維度、方法維度和實踐維度上[3]。從主體維度上來講,“人民至上”思想應當在歷史方位標定中將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求把握在手中;從價值維度的角度來講,需要將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得到強化;從方法維度上來講,在頂層設計當中,使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從實踐維度上來講,應當在治國理政的實踐當中,將人民創造奮進的主體力量激發出來。
二者內涵的比較
從馬克思人學思想和“人民至上”思想兩者的內涵上進行比較,馬克思人學思想的內涵中“人”主要更加具有抽象性,強調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而變化;而“人民至上”思想則從人民群眾的角度出發,針對人民群眾做一系列具體的行動和實踐。
人學思想和“人民至上”思想的研究路徑
在研究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時候,重點在于探究將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落到實處,從實踐的角度不斷的推進個體的全面發展,主要從經濟發展、政治體制完善、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等方面出發;而在研究習近平“人民至上”思想的時候,重點在于側重于治國理政。
二、人學思想和“人民至上”思想的主要內容
人學思想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主要內容在馬克思的人學理論中有所體現,馬克思主義的人學思想的提出借助的是“個人的全面發展”,將自由自覺的活動當做起點,提出了勞動異化的問題,表明只有字啊共產主義社會勞動中才能夠將保證不出現勞動異化問題,形成人的本質。馬克思主義將人的社會性當做是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4]。人的社會性是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體現出來的,人能夠從自然人經過不斷的實踐過程中從而發展成為社會人。如果一個人不具有社會性,那么他就不能被稱為完整的人。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黑格爾的影響,但是在對人的認識上存在著差異,馬克思更加強調實實在在的人,是指通過實踐生產出物質資料,并且用于滿足自身,由此形成的新社會關系。在這個過程中,人的體現方式是實踐活動。總而言之,馬克思主義的人學思想是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關于人的認識的超越,不僅將歷史唯物主義的鮮明特點表現了出來,還將人從抽象轉變為具體。
“人民至上”思想的主要內容
“人民至上”思想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即人民地位至上、人民利益至上、人民力量至上、黨群關系至上和人民監督至上,具體內容如下:
1、從人民地位至上的角度來講
在習近平同志提出“人民至上”思想觀念的影響下,中國共產黨全面貫徹了這一思想觀念,不僅實施了一大批惠民政策,使人民真正感受到了主體的地位,還提升了廣大人民群眾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貢獻的積極性。在人民地位至上的要求下,中國共產黨不論面對什么樣的危機和困境,都始終將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重要的戰略位置上,尤其是在面對地震、洪水和疫情等這種突發性危機事件的時候,我黨更是扎根在人民群眾當中,秉承著人民至上的高尚政治品格[5]。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新形勢的復雜變化,在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提高的狀況下,要保證人民群眾能夠對美好的幸福生活的向往得到滿足。將改善民生、促進人民群眾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國家發展和黨的建設。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凸顯人民地位至上,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從人民利益至上的角度來講
習近平同志提出“我們任何時候都必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不僅將中國共產黨的價值取向深刻的揭示了出來,也展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價值立場。人民利益至上思想不僅要求我黨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政治利益,還要注重對人民群眾經濟利益和文化利益的保護。追求人民利益至上有助于實現人民群眾共同富裕的這一社會主義根本目標。同時,人民利益至上在重要思想觀念上的體現,有助于我黨和廣大人民群眾建立其密切的關系,從而起到切實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目標。
3、從人民力量至上的角度來講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依靠的就是人民的力量。我國在建國初期三大改造的成果,也是在全體人民的努力下完成的[6]。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成就,這些成績是人民創造的,發揮的是人民的力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的時候,共產黨面臨著新的歷史形勢和使命,要依靠人民的力量。保證奮斗目標和中國夢的實現。在我國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是仍然要牢記使命,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深深扎根人民,緊緊依靠人民,獲取力量。
4、從黨群關系至上的角度來講
習總書記提出了將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作為作風問題的核心,而黨群干部的作風就是要和人民群眾保持聯系。在全新的發展形勢和局面下,我黨的部分黨員忘記了純潔高尚的初心和出發時一心為民的信念,不僅嚴重脫離人民群眾,并且還使黨的形象和黨群關系受到了嚴重的損害。基于這種狀況,中國共產黨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牢記初心和使命,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保證黨群關系的純潔性和先進性,從而保證黨建設的堅強和有力,從而保證辦實事、得民心[7]。
5、從人民監督至上的角度來講
人民對于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根本標準的制定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要保證人民監督之上。明確人民監督至上的地位,將其當做是黨工作優劣和價值判斷好壞評判,思想體系構建科學性和理政行動合力的根本保障。尤其是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更應當將人民的所需所想所求放在第一位,對于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貪污和腐敗行為要進行嚴厲的打擊,秉承在禁區內無特殊,堅決不容忍和全方位覆蓋的工作態度和標準,加強作風建設,保證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的工作狀況要接受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切實做到為人民群眾服務,為人民群眾謀福利,中國共產黨的黨員也要具備更高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提升為人民服務的能力。
三、人學思想和“人民至上”思想的邏輯關系
(一)人學思想是“人民至上”思想的哲學起點
人學思想在馬克思主義學說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為我國很多理論思想提供了基礎,其哲學思想就突出的問題就是人的存在和發展。人民至上思想的哲學依據是歷史唯物主義當中的群眾觀點,認為人民群眾社會歷史當中的主體。
(二)“人民至上”思想是人學思想在新時代的新發展和新判斷
習近平向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發展思想確定為以人民為中心,并且對其進行了專門的闡述,表明其是人民至上的科學理論體系。在新時代的發展背景下,人民至上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立場,是對人學思想的新發展和新判斷[8]。
四、兩者之間的關系研究對新時代思政課的實踐意義
實踐路徑
研究人學思想和“人民至上”思想的邏輯關系,揭示從人學思想到人民至上思想的邏輯關系,能夠為高校思政課程體系的邏輯結構分析奠定基礎,能夠將思政課和立德樹人的關系很好的展現出來。為了保證高校學生能夠掌握好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應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中將兩者之間的關系研究貫穿其中,采取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知識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從而推動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
實踐意義
新時代思政課是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得以落實的關鍵,研究人學思想和“人民至上”思想的邏輯關系的實踐意義在于將習近平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和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品格很好的體現了出來[9]。從人學思想到人民至上思想的邏輯分析,不僅能夠使高校學生更加準確的掌握高校的思政課課程體系特征,還能夠使其明確課程之間的邏輯關聯。馬克思的人學思想主要在于考察人,能夠幫助學生增強自身的法制觀念,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促使高校大學生明確自身的責任和使命。而“人民至上”思想使學生能夠掌握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能夠讓高校學生更加明確中國現實社會發展的規律,有助于高校學生正確的認識現實社會。
結束語
通過研究人學思想到人民至上思想的邏輯關系,對人學思想和人民至上思想兩者形成很好的認知,不僅能夠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還能夠為現階段的思政教育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本報記者? 張靜雯 ?方煒杭? 徐文錦? 通訊員? 肖首洲? 許琰. 人民至上,深化醫改護健康[N]. 福建日報,2022-03-17(001).
[2]本報記者? 王健生? 見習記者? 陳薈詞. 人民至上? 不負重托[N]. 中國經濟導報,2022-03-15(001).
[3]陳浩輝,鄧捷. 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視域下的共享發展理念[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04):25-28.
[4]趙寶齡,唐愛軍. 論“人民至上”價值追求的四重意蘊[J]. 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22,24(01):19-22.
[5]謝明軒,唐莉. 習近平“人民至上”理念的豐富蘊意和時代價值[J]. 合肥學院學報(綜合版),2021,38(06):1-5.
[6]秦麗華. 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視域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異化消解途徑探究[J]. 海外英語,2021,(23):248-249.
[7]趙夢苑.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產生的基礎及內容[J]. 西部學刊,2021,(23):21-23.
[8]孫沖亞. 人民至上:習近平文化強國建設戰略思想的邏輯旨歸[J].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21,22(06):1-9.
[9]吳恒. 深刻理解堅持人民至上的歷史經驗[J]. 國家治理,2021,(45):10-13.
作者簡介:
劉暢(1988-),女,漢族,河北保定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趙叢(1977-),女,漢族,河北定州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張妍(1978-),女,漢族,河北灤南人,學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人文教育。
高微(1988-),女,漢族,河北承德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趙婉瑩(1989-),女,漢族,遼寧錦州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楊晶(1988-),女,漢族,河北行唐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編號:SQ202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