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摘要:隨著新課改在課堂中的不斷深入以及雙減政策的實施,對于課堂的要求正在逐漸提高。初中英語課堂要求老師需要再課堂上完善所學的知識,要求學生能夠在課堂上高效的吸收和理解知識。因此在課堂上需要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合作創新等等綜合能力,綜合能力的提升意味著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更加輕松,能夠形成自己的學習體系。
關鍵詞:初中英語 ;合作學習 ;策略
【正文】傳統的課堂教學僅僅是老師在講臺上進行枯燥乏味的灌輸,而學生在講臺下并沒有吸收和理解知識,對于知識總是走馬觀花,囫圇吞棗,并不能夠得其真理。這就迫使學生還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再去學習課堂上未理解的知識,導致學生的學習時間被無限的拉長。而合作學習可以通過組員間不斷的討論提高課堂的效率,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和學生可以相互交流,老師和學生也可以進行信息的交流。本文筆者將根據對如何實施初中英語教學中合作學習的策略進行淺析。
一、建立科學合作學習小組
對于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學業壓力相較于小學來說更大,所學習的科目和知識也突然增多,因此在傳統的教學背景下學生的壓力也逐漸增大。但這樣的教學方法并不有益于學生的身心健康,老師需要再日常生活和課堂中對學生的壓力進行疏導,了解每個學生的心理以及學習的動態。在了解了每一個學生的性格以及基礎素質后老師就可以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特質進行分組,使得分組合作教學更具有科學性和專業性。
比如在進行仁愛版初中英語教材七年級上冊“Welcome to China!”這一課時進行講解時老師可以首先為學生在多媒體上介紹中國豐富多彩的世界,讓學生對于文章的背景有大概的了解。同時老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分別搜索對于本城市的資料,進行介紹和分享。在講解分章的過程中老師可以讓小組內的學生分工合作,比如兩位學生進行段落的概括,兩位學生進行語法的分析,一位學生進行文章的翻譯。在學生進行分享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在上進行輔助講解和補充。
二、老師充分發揮中介作用
在初中英語課堂上,學生對于如何學習文章,理解語法還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語法知識往往是枯燥的,因此需要老師通過創新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課堂的40分鐘變得更好高效高質。小組合作學習并不是學生自己去學習,而是通過老師對知識進行鋪墊,再由學生依照自己以及合作討論的結果進行分享個補充,因此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老師不可以完全依靠學生的自主學習帶動課堂,而是要在學生遇到瓶頸或者錯誤的時候進行糾正。
比如在講解仁愛版初中英語教材七年級下冊“My school life is very interesting”這一課時時,老師可以首先向學生提問:大家在學校生活中有沒有發生令你印象深刻的事,可以和老師分享一下。由提問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進行回憶和思考。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將文章分成三個部分“what happend”“what do you think”以及“what you learned”進行討論。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老師需要幫助學生明確每個人擅長的部分,從而擔當起相應的責任。合作學習需要每個學生都積極的調動自己的思維,參與到討論中來,才能夠使得這種學習方式的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合作學習前老師就需要讓學生明白,一件事情的成功需要組內的每個人都付出努力。
三、建立良好評價體系
由于我國教育一直以來都出于高壓狀態,老師和學生仍然抱著一考定終身的想法進行教育和學習。從而使老師和學生并沒有良好的溝通和交流,老師對每個學生并不了解,師生關系疏遠。作為新時代的英語課堂,老師就需要改變和創新評價方式和標準。在進行學生素質評價時,傳統教育下老師往往只通過考試成績以及課堂表現為學生定標準。因此在引入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時,老師需要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后進行科學的分組,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根據評價標準進行學習,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都有所收獲。
比如在進行仁愛版初中英語教材“Play sports”這一課時進行講解時,老師就需要首先為學生明確文章主旨,以及小組合作學習的目標,讓學生通過具體的目標進行資料的搜索和討論。在英語課堂進行合作教學時老師就需要明確評價標準。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去參與到小組合作中。同時在面對學生思路出現偏差時,老師應該及時進行糾正,引導學生正確的去思考。
【結束語】合作學習可以激發學生對于英語的興趣,在不斷的討論和積極思考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競爭意識。在課堂上老師可以按照不同學生的不同的基礎素養進行教學和分組,讓基礎好的學生和較差的學生相互幫助,共同探討,從而發散學生的思維。
參考文獻:
[1]林燕妮.初中英語教學中合作學習策略探究[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06):29-30.
[2]霍蓮,王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的策略探究[J].中學生英語,2021(28):126.
[3]王偉環.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策略探究[J].校園英語,2021(07):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