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宏觀經濟研究中心調研組

摘? 要:呼和浩特市服務業發展在內蒙古處于領先地位,但無論是與其它省會城市相比,還是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首府服務業發展還面臨很多問題。呼和浩特市目前“三、二、一”的產業結構,以及首府城市的功能定位,決定了呼和浩特市必須積極有效應對經濟發展的新情況新變化,堅持新發展理念,優化發展環境,充分融入雙循環發展格局,形成更鮮明的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從而更有力地引領全區服務業發展。
關鍵詞:服務業? ? ?首位度? ? ?首府? ? ?規上
一、呼和浩特市服務業發展情況
(一)服務業居自治區各盟市之首
“十三五”期間,呼和浩特市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0%,高于全市GDP增速0.7個百分點。2021年,呼和浩特市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931.7億元,同比增長6.0%(高于第一產業1.2個百分點,低于第二產業1.9個百分點),比2019年增長5.4%,兩年平均增長2.7%。服務業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0.5%,拉動經濟增長3.9個百分點,較2020年提高4.3個百分點。服務業投資有所增加,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7%,增速較2020年提高23.3個百分點。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占自治區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21.7%,分別領先第2、3名的包頭市和鄂爾多斯市3.7個和5個百分點,在內蒙古各盟市中排名第1位。
(二)規模以上服務業全區第一
2021年,呼和浩特市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9.0%,兩年平均增長5.2%。首府規模以上服務業無論從單位數量還是收入總量上一直以來位列全區第一,目前規模以上單位數量占全區的20%以上,營業收入占比近40%,均居全區首位。
從行業發展角度來看,規模以上服務業 10 個行業門類中,7個行業營業收入實現同比增長,較去年同期增加4個。從企業角度看,有59.7%的企業收入實現增長,較2020年同期擴大16.4個百分點。
支柱行業帶動規模以上服務業快速發展,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營業收入增長23.9%,兩年平均增長5.7%,高于全部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速4.9個百分點,拉動規模以上服務業增長約14個百分點。新興服務業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分別同比增長8.6%和10.0%,發展較為突出。幸福產業呈現復蘇,全市規模以上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0.9%,兩年平均增長5.7%,以養老機構和醫療服務為主的衛生和社會工作行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4.4%。新業態新模式持續活躍,線上消費快速發展。2021年,全市公共網絡實現的限額以上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42.4%,較2020年同期提高19.9個百分點。
(三)初步形成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
2021年,呼和浩特市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4.4%、33.7%和61.9%,服務業占比接近三分之二,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業、金融業、房地產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等7個服務業行業增加值超百億,初步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從服務業內部看,生產性服務業占比近40%,其中金融業增加值超200億元,同比增長1.8%,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兩位數增長。生活性服務業占比超60%,其中批發零售、房地產業增加值雖然受疫情、政策等多種因素影響,增速有所下降,但總量在生活性服務業中占比超過35.6%。
二、呼和浩特市服務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低首位度與首府城市地位不匹配
衡量省會城市在省內的地位,經濟首位度是重要指標之一。高首位度的城市往往有助于城市要素聚集力的提升并在一定范圍內具有很強的引領帶動作用。本文中首位度指的是省會(首府)城市的經濟總量占全省(全區)經濟總量的比例。2021年,呼和浩特市地區生產總值在內蒙古排名第3,低于鄂爾多斯和包頭兩市。通過計算除4個直轄市之外的國內27個省會城市的首位度發現,呼和浩特市地區生產總值首位度為15.2%,在27個省會城市中排名倒數第3。從服務業來看,21.7%的首位度在省會城市中排名倒數第4。這兩個“倒數”排名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首府服務業內部集聚度還不高、競爭力不強,缺乏大企業、大集團的引領。更重要的是對周圍城市和地區輻射能力較弱、引領帶動作用不突出、首府城市作用發揮不夠等問題。
(二)服務業內部結構不合理
呼和浩特市服務業行業結構相對單一,傳統服務業如交通運輸、通信、批發零售和餐飲等占據服務業主導地位,全市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主要依靠于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其他行業企業少、規模小,個別企業的營業情況直接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規模。
例如,批發業情況就是整體體量較小、大企業較少,偶有“一家獨大”,其銷售額的增減直接左右整個行業的發展。再如,全市規模以上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中只有21戶企業,其中,僅5戶企業超億元,營業收入占該行業的58.2%,其余均為小企業,入規企業不成規模的特點突出。限額以上零售企業規模也比較小、數量較少,抗風險能力較低,2021年,全市634戶限上單位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8.92億元,占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8.9%。對全市消費市場帶動作用較小,引領消費市場發展的動力不足。而且大部分行業仍以勞動密集型為主,以知識技術為基礎的電子信息、金融等現代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還相對滯后。服務業這種不盡合理的內部結構制約著首府一、二產業的發展與升級,影響產業高質量發展進程。
(三)疫情等因素給部分行業帶來嚴峻挑戰
受國內疫情多發的影響,聚集型服務行業受沖擊最大,餐飲市場受疫情影響尤為明顯,尤其是大型宴會撤銷給大中型餐飲企業經營帶來很大影響,部分大中型酒店因持續虧損而停止營業。2021年,餐飲收入增長也相對較緩,全年餐飲收入151.30億元,同比增長6.5%,低于商品零售0.5個百分點,其中限額以上餐飲收入低于商品零售1.6個百分點。全市限額以上餐飲業營業額同比下降1.1個百分點,收入恢復較慢。批發業盈利情況也不樂觀,全市206家限額以上批發業銷售額同比增長0.2%,其中有96家呈現負增長,占比46.6%。此外,呼和浩特市服務業發展還存在優勢領域不明顯、產業融合程度不高、對外輻射能力不強、品牌影響力不大等問題,還面臨著發展環境有待改善、服務業重大項目儲備不足、專門人才匱乏等困難。
可以看出,當前,呼和浩特市服務業主體地位提高,初步確立了區域性服務業中心的地位,領軍自治區服務業發展。但是,其中心地位并不突出,對全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有限,屬于弱區域性服務業中心。從高質量發展要求看,必須進一步優化服務業并做大做強,強化區域性服務業中心地位,進一步增強首府功能,從而真正發揮一個首府城市走在前、做表率的輻射帶動作用。
三、幾點建議
(一)在融入雙循環發展格局中促進服務業發展
呼和浩特將成為中蒙俄合作窗口。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是內蒙古全方位擴大開放的重要基石,呼和浩特市應在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中發揮獨特作用,加強旅游、物流、金融、咨詢、廣告、文化創意等服務貿易領域的交流合作;推進信息技術、業務流程、開展軟件研發、數據維護等領域合作;建立跨境經濟合作區,全力爭取中蒙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為我國向北開放的國際信息、商貿、金融服務中心,國際草原文化交流、研究、旅游、展示中心,北方國際航空樞紐與物流中心和國際創新合作高地,最終打造成我國向北開放橋頭堡的重要支撐。
黃河“幾”字灣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黃河“幾”字灣地區資源豐富,該城市群的城市擁有不同的要素稟賦和產業特色,形成了各自的比較優勢。呼和浩特市要全方位加強與包頭、鄂爾多斯、烏蘭察布、榆林等城市之間的合作。黃河“幾”字灣都市圈的協同發展將進一步強化呼包鄂烏榆等城市在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共建共享,充分發揮呼和浩特市在區域中的組織中樞功能,使黃河“幾”字灣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支撐。
推動京蒙跨區域產業協作的樞紐。呼和浩特市是環渤海經濟圈、以北京為中心向西北地區輻射的重要門戶城市。首都圈處于功能外溢階段,制造業和服務業外遷為內蒙古的發展提供了外部動力。呼和浩特市在與北京市跨區域產業協作中,應以合作創新、產業創新、研發創新、服務創新為目標,
推動與以中關村等為代表的首都產業基地、清華大學等為代表的產業基地首都科研院校實現園區共建、產學研合作,建設一個創新發展中心,提升全市各類科技創新服務機構的能力和培育各類專業化服務、創新人才,引領內蒙古與京津冀產業在新信息技術、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領域深化對接,實現區域合作的全面提升。
(二)優先發展支撐產業
大數據云計算。豐裕的電力資源加上適宜的氣候,使內蒙古發展大數據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首府呼和浩特集中了全區的優勢科教資源,更具有內通北京、外連蒙俄的交通區位便利,國家大數據基礎設施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更使呼和浩特躍居新興產業前沿。呼和浩特市應加快建設新一代通信信息網絡、物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國家級互聯網骨干智聯點,加快傳統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提升信息化支撐能力。
圍繞“互聯網+”、大數據、大宗商品和跨境電子商務、信息服務、云計算產業和軟件開發研究等進行全產業鏈布局;加強大數據技術產品研發、深化大數據創新應用和推進云計算在多領域的應用,加快以信息化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的步伐;建成數字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著力打造絲綢之路數據服務中心和數據平臺,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充分發揮“兩大產業園區、三大數據中心”的作用,成為內蒙古大數據產業發展聚集區的中心。
文化旅游業。“草原絲綢之路”是蒙古草原地帶溝通歐亞大陸的商貿大通道,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呼和浩特作為“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城市,作為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交匯的核心地區,可以“草原絲綢之路”文化為橋梁,建設國際交流平臺,推進國際文化交往。在當前產業發展加速融合的大背景下,結合旅游消費升級趨勢,扎實推進“旅游+文化”“旅游+體育”“旅游+康養”“旅游+交通”“旅游+農牧業”等模式,本著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按照國際化、現代化、地域化的原則,發揮草原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價值,提高城市服務功能,積極發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打造具有地域文化內涵的旅游精品和本土文創產品,推動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交通物流業。提檔建設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爭創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推進美通、新暢、九州通等城市配送中心項目運營,有序實施京東“亞洲一號”物流項目,進一步完善沙良物流園區“四港一中心一口岸”(鐵路港、公路港、倉儲港、信息港、生活服務中心和鐵路口岸)功能布局。以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物流片區、鐵通物流片區為載體,加快建設國家商貿服務型物流樞紐。推動呼和浩特新機場空港物流板塊建設前期規劃,推進實施申通、伊順、韻達、中通、圓通、九州通等重大項目。不斷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優化樞紐內部交通組織,暢通城鄉物流通道,優化整合現有小散物流園,加快明品福、中農聯、萬科、鐵通等項目落地。
推動交通物流服務提檔升級,加快物流節點城市和呼和浩特物流園區建設,推進物流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呼包鄂烏物流體系整體協調的中心城市;深化與俄羅斯、蒙古等國家的經貿合作與交流,建設國際通道、航空港,促進要素集聚,發揮區域樞紐作用,打造輻射西北、連接蒙俄的現代物流平臺和區域性商貿中心,持續提升綜合承載和輻射帶動能力。
(三)營造有利于服務業健康發展的環境
構建服務業為主導的首府城市還必須從政策制定落實、改善服務、科技創新、增加投入等方面著手,推動服務業“提質擴量增效”。一是國務院、自治區及呼和浩特市出臺了一系列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但是部分優惠政策存在執行落實難問題,比如在用地、用水、用電、用氣等方面服務業與工業在政策落實上存在的差異。在加強監測和評估的基礎上,對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的行業予以政策傾斜,突破體制性障礙,消除服務業發展的不平等政策,構建優質高效的首府服務業市場環境。二是推動科技創新服務提檔升級。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呼包鄂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提升內蒙古科技大市場、呼和浩特科創中心、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中心、上海交大呼和浩特科技創新中心等平臺載體功能,推動孵化載體向專業化、精細化升級,提升服務業產業化水平。三是完善出臺服務業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和“助保金貸款”融資政策,滿足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開展多種形式的銀企對接活動。籌建呼和浩特地方法人銀行,建立信用激勵、風險補償、政金企多方協作等金融創新合作機制,擴大金融資源對服務業的供給。四是培育壯大知識產權、法律咨詢、中介服務、檢驗檢測認證等服務業,更好滿足全市六大產業集群發展需求。深化人力資源和創新創業服務協作,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加快建設服務業職業教育實訓基地。
(執筆:康磊、張志棟、李文杰)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