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新入園小班幼兒出現分離焦慮的典型案例分析,指出小班幼兒產生分離焦慮的原因,提出緩解幼兒分離焦慮的策略:創設溫馨的環境,讓幼兒快速適應幼兒園環境;家長為幼兒做好入園準備,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教師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素養;開展家園合作。
【關鍵詞】小班幼兒 分離焦慮 案例分析 緩解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10-0042-03
分離焦慮是指個體與親人或家庭分離后所表現出來的一種不安情緒反應。小班幼兒進入幼兒園后,與親人分離,獨自面對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人群,容易產生不安全感,因而產生分離焦慮,具體表現為身體和心理的不適。不同性格的小班幼兒在剛入園時產生的分離焦慮表現各不相同,但都是正常的心理現象;如若幼兒長時間處于焦慮情緒之中,則會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師和家長必須重視幼兒入園后出現的分離焦慮問題,采取有效的辦法幫助幼兒緩解焦慮,讓幼兒快速熟悉環境、融入集體生活。
一、分離焦慮典型案例
(一)哭鬧不止,抗拒入園
“我要媽媽!我要回家!”這是小班幼兒桃桃剛入園時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桃桃每天來園又哭又鬧,扯著媽媽的衣角不讓媽媽離開。當媽媽離開幼兒園時,桃桃就哭喊著“我要媽媽”“我要回家”“我不上幼兒園”。午睡時間,桃桃也不愿意安靜地躺下來睡覺,不斷地央求老師叫媽媽來接她回家。當教師把午休室的窗簾放下來時,她會大聲喊道:“不要把窗簾放下!拉起來!拉起來!”她的哭鬧影響了其他幼兒。
(二)依戀物品,先笑后哭
新學期第一天,小班幼兒嘉嘉在媽媽的陪同下來到幼兒園。嘉嘉對陌生的幼兒園環境好像沒有任何不適應,也不受其他小朋友哭鬧聲的影響,而是對教室里的玩具柜十分感興趣,并且很快把玩具柜里的玩具汽車全部拿了出來,高興地玩耍著。媽媽離開幼兒園時,嘉嘉還主動跟媽媽揮手道別。嘉嘉沉浸在玩耍當中,不允許別人靠近自己,也不讓任何人碰他的玩具汽車。如果老師或其他小朋友拿走玩具汽車的話,他就會非常生氣,甚至打人。吃飯前大家都在收拾和整理玩具,嘉嘉卻抱著玩具汽車不松手。從嘉嘉的行為和表現來看,他把對親人的依戀轉移到了自己熟悉和熱愛的物品上,一旦有人觸碰到他的心愛之物,他就會惱怒,甚至表示不愿意再來幼兒園。
(三)行為反常,自理能力差
可可小朋友是幼兒園小班年齡最小的一個孩子,剛入園時動不動就哭,自理能力較差,吃飯、穿衣、上廁所都需要老師照顧。開學兩個月了,其他幼兒基本上適應了集體生活,可可小朋友雖然不再哭鬧,但是特別依賴老師,吃飯要老師喂,上廁所還是習慣性地對老師說:“老師,我要上廁所?!比绻蠋煂λf:“可可已經長大了,可以自己上廁所了對嗎?”她就會一直站在原地不動,直到尿濕褲子。像可可這樣自理能力差的幼兒,分離焦慮主要表現為尿褲子、獨自靜坐、不正常吃飯和午睡等。
二、原因分析
(一)幼兒自身原因
1.幼兒自身的性格特點。小班幼兒入園之后,交往對象從親人擴大到了老師和同學。不同性格的幼兒適應能力是不同的,與人交往的能力也不同。性格開朗活潑的幼兒接受新鮮事物比較快,也容易與老師、同伴建立起良好的關系;性格內向文靜的幼兒適應環境比較慢,不主動參加游戲活動,與老師、同伴建立起親密關系需要較長的時間,他們要慢慢熟悉陌生的環境,在這個過程中會感到害怕、擔憂,從而產生焦慮情緒。
2.幼兒自理能力比較差。生活習慣的改變是小班幼兒入園后需要面對的重要挑戰之一。在家里,幼兒受到父母的照顧,吃飯、穿衣幾乎不需要自己動手,但是入園之后,需要自己吃飯、穿衣、上廁所,有的幼兒因為自理能力差而產生挫敗感,甚至產生焦慮感。案例中的可可小朋友因為生活自理能力差而產生緊張不安,以及各種反常行為,她希望老師陪同和幫助她完成各種事情??梢?,幼兒自理能力差會使幼兒對入園產生抵觸心理和分離焦慮。
(二)家長因素
1.父母教養方式不當。部分父母溺愛孩子,在家里為孩子包辦一切,這容易導致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差,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這部分幼兒在和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很容易與同伴產生矛盾沖突,造成心理緊張。案例中的嘉嘉從小喜愛玩具汽車,家里就他一個孩子,什么都是他說了算。當嘉嘉從家庭進入幼兒園,其自我中心意識進一步突顯,表現為無視規則、霸占玩具的欲望格外強烈。當他感受到來自幼兒園的約束時,就容易產生焦慮情緒,甚至不愿意留在幼兒園。
2.父母焦慮情緒的影響。家長的情感和情緒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實際上,孩子進入幼兒園,家長也存在一定的分離焦慮。比如:擔心孩子在幼兒園不會照顧自己,不能好好吃飯、睡覺;不確定孩子能否融入班集體,是否主動參與游戲活動,能不能與同學友好相處。出于對孩子的擔憂,家長在護送幼兒入園時遲遲不肯離開,甚至返回幼兒園觀望。案例中的桃桃媽媽在送桃桃入園之后,每次離開都是三步一回頭。這讓桃桃形成了哭泣和吵鬧的習慣,長期存在分離焦慮。
(三)教師原因
1.教師處理方法不當。小班幼兒第一次入園,多數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此時教師處理幼兒的分離焦慮所采用的方法十分重要。有的教師缺乏教育經驗,面對幼兒出現的反常行為和抗拒心理,會大聲斥責幼兒。幼兒在陌生的環境里沒有得到教師的呵護與關愛,更容易產生不安和無助感,焦慮感尤甚,更加不愿意上幼兒園。
2.教師的態度過于嚴苛。寬松自由的環境氛圍能夠有效地緩解幼兒的焦慮情緒,和藹可親的教師更容易親近幼兒,拉近與幼兒的心理距離,減輕幼兒的不適感和緊張感,而嚴厲的教師更容易令幼兒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并因此懼怕上幼兒園。
三、緩解分離焦慮的策略
(一)創設溫馨舒適的環境
對孩子而言,家以外的環境都是陌生的空間。在陌生的環境里,他們容易感到害怕和無助。為了消除幼兒對陌生環境的恐懼,幼兒園應當以“家”作為設計理念,選擇以“家”為主題的環創內容,創設溫馨、舒適、有趣的活動環境,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轉移他們對父母和家庭的依戀。如:利用幼兒喜愛的動物形象裝飾教室,利用“小雞一家人”“猜猜我有多愛你”“我上幼兒園”等表現親情的飾品裝飾區域環境,利用溫馨的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緩解幼兒的緊張情緒。
在小班,最適合創設環境空間的區域就是“娃娃家”。教師可以在“娃娃家”投放有趣的玩偶、座椅、小床等,給幼兒營造家一般的感覺。在各個活動區域,教師要有意識地擺放聲響玩具、電動玩具、拖拉玩具、插塑玩具等。當幼兒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他們就會放松心情,消除焦慮情緒。教師不要過多地限制幼兒的行動,要允許幼兒自由地玩耍,讓幼兒感受到幼兒園跟家里差不多;要允許幼兒帶一個自己最喜歡的玩具來幼兒園,擺放在活動區域里。案例中的嘉嘉小朋友很喜歡玩具汽車,教師要允許他帶一輛自己的玩具汽車來幼兒園,當他感到焦慮不安的時候,可以玩一玩熟悉的玩具汽車,增加安全感,也可以引導嘉嘉將玩具汽車分享給小伙伴,用以結交新朋友,逐漸改變他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
創設有趣、舒適、溫馨的教室環境,能夠讓幼兒感受到幼兒園猶如家一般溫暖,這對幼兒緩解分離焦慮情緒,順利開啟幼兒園新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二)家長做好支持工作
1.轉變觀念,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時期個體心理活動的主動性明顯增加,喜歡自己去嘗試、去體驗。因此,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不要過于溺愛孩子,要及時更新育人觀念,多學習育兒知識,敢于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入園前教會孩子自己吃飯、獨立上衛生間、自己穿衣服等,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幼兒的分離焦慮。
2.保持良好的情緒。面對孩子入園,家長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和良好的情緒,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憂慮和擔心。將孩子送到幼兒園以后,家長要及時離開,不要在幼兒園門口偷偷觀察孩子,更不能中途來園察看孩子的表現。在接孩子放學時,家長要放松心情,不要詢問孩子“在幼兒園有沒有被人欺負”“幼兒園的飯菜好不好吃”。無論孩子在幼兒園表現如何,家長都要肯定孩子的進步和成長,讓孩子獲得成就感,樹立信心,保持上幼兒園的熱情。
3.給幼兒做好入園準備。孩子正式入園前的一段時間里,家長可以通過講故事、與孩子共同觀看動畫片和到幼兒園觀摩等形式,與孩子共同了解幼兒園的學習與生活。家長要幫助孩子提前適應幼兒園作息時間,引導孩子學習與同伴友好相處的技巧,消除對幼兒園的陌生感。當孩子正式入園后,他們就能快速適應幼兒園生活,減少分離焦慮。
(三)提高教師的能力和素養
1.提高教師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班幼兒入園后因分離焦慮所產生的各種反常行為和不安情緒,年輕教師往往因為缺乏經驗而感到束手無策。為了有效緩解幼兒的分離焦慮,幫助幼兒順利渡過入園焦慮期,教師要多閱讀與幼兒教育相關的書籍,分析幼兒產生分離焦慮的原因及行為表現,掌握緩解幼兒分離焦慮的技巧和方法。如,幼兒喜歡玩游戲,游戲能夠快速轉移他們的注意力,緩解緊張不安的情緒。教師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點,多開展一些有趣好玩的游戲活動,引導幼兒參與到游戲活動當中,增加幼兒與老師、同伴的互動,使幼兒在玩游戲的過程中消除緊張情緒。
2.提前了解幼兒的情況。在小班幼兒正式入園之前,教師可以通過家訪的形式,提前了解和熟悉每一個幼兒的個性特點和生活習慣,當幼兒入園后,就可以根據幼兒的特點采取相應的策略緩解他們的分離焦慮。在家訪過程中,教師有機會初步接觸幼兒,幼兒也能夠提前熟悉老師,入園時就不會排斥老師,這有利于減輕幼兒焦慮的情緒。教師也可以通過家訪了解家長的育兒理念,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獲得家長的信任,與家長建立起良好的關系,消除家長的顧慮,緩解家長的焦慮。
另外,教師要善于分析幼兒產生分離焦慮的原因和行為表現,與幼兒互動時要親切自然,減少威嚴感,讓幼兒感受到教師的親切與關懷,進而信任老師,輕松融入班集體。
(四)有效的家園合作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家庭、幼兒園和社會應共同努力,為幼兒創設溫暖、關愛、平等的家庭和集體生活氛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讓幼兒在積極健康的人際關系中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發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會環境及文化熏陶中學會遵守規則,形成基本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笨梢姡徑庑“嘤變喝雸@分離焦慮,需要家園雙方加強合作,密切溝通,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專家斯坦利·格林斯潘說:“3歲左右的孩子,幾乎每隔15分鐘就會找一次親密看護人?!毙“嘤變耗挲g小,第一次入園就要離開父母整整8個小時,當他們處于一個全新而陌生的環境時,自然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心情會失落,容易產生抗拒心理。有效的家園溝通與合作,能夠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新環境,盡快融入集體生活。
首先,幼兒正式入園之前,教師可以通過電話交流、家訪、家長培訓、親子活動等形式,與家長建立聯系,給家長普及幼兒入園分離焦慮相關知識,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和配合幼兒園的各項工作。如針對案例中桃桃小朋友入園后哭鬧不止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家長提前做好入園心理準備,帶領桃桃參觀幼兒園,熟悉幼兒園的環境,給桃桃描繪幼兒園的游戲和生活,讓孩子產生對幼兒園生活的向往。
其次,幼兒入園之后,家長要和孩子正式告別,及時離開幼兒園,不要在窗戶外面或門口偷看孩子的反應,要相信老師會把孩子照顧好。放學后,教師可以建議父母與孩子多溝通,多詢問幼兒正面的問題。如:今天幼兒園發生了什么好玩的事情,可以和媽媽分享嗎?你和小朋友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戲,能不能和爸爸一起玩?家長來園接孩子回家時,不必急著帶孩子離開,可以陪同孩子在幼兒園多逗留一會兒,陪孩子玩一玩,讓孩子慢慢熟悉幼兒園環境和老師,并盡量使用正面語言進行引導。如:幼兒園真好玩!瞧,有這么多小朋友跟你一塊兒玩呢!
最后,幼兒園要與家長建立聯絡機制,在面臨突發事件時,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家庭與幼兒園的合作能夠形成很好的教育合力,有效緩解幼兒入園分離焦慮,共同促進幼兒的發展。
妥善應對小班幼兒入園分離焦慮,教師應當認真分析幼兒焦慮的行為表現,尋找幼兒產生分離焦慮的原因,了解幼兒的個性特點和心理需求,強化家園溝通與合作,同時采取有效的策略緩解幼兒入園分離焦慮,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使幼兒順利跨過入園過渡期。
注:本文為玉林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A類)“關于農村幼兒園新生入園適應性的研究”(2020A256)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梁潤紅(1968— ),廣西博白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幼兒教育。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