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性,建議教師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以學為本”,因學設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循序漸進,提升學生的參與欲望;創設情境,促進學生開展合作學習。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 以學為本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10-0094-03
伴隨網絡與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信息技術。為了使學生了解信息技術的基本用途,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我國在小學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如何讓小學生更好地學習信息技術?筆者認為,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運用“以學為本”教學理念,關注學生學習過程,提升信息技術教學質量。
一、“以學為本”的概念及與信息技術的聯系
“以學為本”是浙江省特級教師鄭可菜提出的教育理念。這里的“學”,指的是學情,要求教師準確分析學情,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課堂的每一個環節。其教育目標不在于“懂”而在于“會”,“教”的內容不應該是“認知”而是“體驗”。只有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真正體會到課堂學習的樂趣,學有所得,才可以算得上是有效課堂。課堂教學應促進學生身心成長與發展,應以學生的終身學習和長遠發展為中心,因此,“以學為本”能讓“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理念得以實現。“以學為本”不僅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學會學習,激活學生的學習潛能。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做到以學定教、以導促學,尋找適合學科特色的“以學為本”課堂教學策略,讓學生愛學、樂學、巧學、會學,值得廣大信息技術教師深思。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基礎工具學科,以知識性、操作性、實踐性和探究性為主要特征,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需要學生靈活運用,不能紙上談兵。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不同于以往的小學計算機課,它是由信息技術學科的性質和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共同決定的,不僅需要學生掌握書本知識,還要求學生會上機操作。然而,受教學設備以及傳統觀念的影響,有的教師沒有注重“以學為本”,在教學過程中很少讓學生上機操作,導致學生光具備理論知識,缺乏實際操作的經驗。
另外,有的教師和學生認為信息技術不是主要學科,不夠重視。在上機操作時,很多學生并沒有珍惜操作機會,而是玩小游戲。時間長了,學生不僅沒有掌握信息技術的各種操作知識,還形成了“上機操作就是玩游戲”的錯誤觀念,十分不利于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小學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信息技術學習,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識和信息素養,具備一定的信息處理能力,養成使用信息技術的正確習慣,能使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并解決問題。要想達成上述目標,需要教師“以學為本”,按照學生的心理特點,制訂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以學為本”理念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
(一)因學設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以往的信息技術教學中,受各種條件限制,教師往往更重視理論知識的講授,沒有把理論教學和上機操作很好地結合起來。在這樣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下,學生即使掌握了相關的知識點,也是死記硬背,時間長了,不僅記不住這些知識點,而且容易產生厭學情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所學知識感興趣,才會用心去學。可以說,在小學階段能否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對學生能否樹立正確的信息技術學習態度有著重要影響。小學生年紀小,注意力不易集中,經常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沒有固定思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具有基礎性、應用性、整合性、趣味性四個特點,其中,趣味性強這一特點與小學生的心智發展水平密切相關,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興趣愛好、行為習慣、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任務,突出信息技術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興趣,并學會靈活運用。
例如,在教學浙教版小學信息技術第二冊(供四年級使用)第二單元《圖片修改大師》第8課《綜合任務:給古詩配畫》時,該課重在讓學生掌握“畫圖”程序中文字工具的操作方法,熟練“畫圖”程序中文字工具的操作。由于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往往浮于表面,深入理解古詩詞的能力有待提高,為了更好地做到“因學設教”,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深層次了解古詩的意境,同時提高運用“畫圖”程序的能力,教師可以進行如下教學設計。一是以趣導入,將生動有趣的AR技術引入信息技術課堂,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進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場景,感受在靜謐的夜晚,床前被明月的光輝照得一片潔白,就像鋪上了一層霜。隨之,讓學生“抬頭”看看明月,不由自主地懷念那遙遠的故鄉,使深遠的意境浮現于眼前。在此基礎上,教師以學為本,通過趣味教學和對古詩的深入分析,激發學生對運用信息技術的興趣,嘗試用“畫圖”中的“矩形”“直線”“橢圓”等不同工具給古詩《靜夜思》配畫。“明月”“窗臺”“睡床”“月光”等元素配上合適的顏色,使古詩所表達的深遠意境得以呈現。如此引導,學生不僅能用接近白色的淡黃色表現月光,而且能用深藍色表現窗外的夜色。二是給予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時間和空間,趁學生興趣高漲之時,充分利用教材“因學設教”,讓全體學生嘗試用“文字工具”輸入古詩《靜夜思》,并引導學生感受橫排與豎排的區別,通過更為深入和寬廣的思考,體會不同排版效果下的古詩韻味。最終,學生學得興趣盎然,一幅幅布局合理巧妙、畫面文字搭配和諧的完整作品躍然屏幕上。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還能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有效培養。
(二)循序漸進,提升學生的參與欲望
鑒于小學三至六年級學生學習專注力和記憶力有限,教師在開展信息技術教學時應當貫徹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原則。也就是說,教師不僅應按照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更應該充分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學生對一個問題想不明白時,教師不要立刻將答案告訴學生,而應通過深入淺出、循序漸進、拾級而上的提問,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自己想明白這個問題的答案,以加強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的記憶。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信息技術四年級下冊《用電腦處理漢字》時,為了讓學生循序漸進地了解電腦處理漢字的過程與原理,了解漢字輸入電腦的途徑,體驗漢字的表示方式,教師設計如下教學環節:一是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些漂亮的LED屏文字設計,提問:“你們知道這是怎么做出來的嗎?想不想學習這個制作方法?”學生紛紛表示想要學習,教師則讓學生動手嘗試制作。制作文字特效時,需要使用陰影、下劃線、文本框等特殊功能,這是一個由淺入深的學習過程,在學生自行操作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遇到的不同問題做相應的講解,再讓學生不斷地實踐,以此促使學生逐漸掌握文字設計的方法。二是教師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將自己在嘗試過程中所獲得的成功經驗與其他同學交流分享,其他同學可以補充說明。三是教師總結制作方法,幫助學生掃清學習障礙,避免出現蜻蜓點水、走馬觀花的學習現象。這樣引導學生由易到難地學習,不僅體現了“以學為本”的教學理念,而且有助于教師根據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相應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不僅掌握了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而且在實踐過程中提升了參與欲望,增強了對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
又如,在教學浙教版小學信息技術第一冊(供三年級使用)第二單元《奇妙的畫圖世界》第5課《池塘里的小蝌蚪》時,根據教材“從美麗的池塘到可愛的蝌蚪、再到游來游去的蝌蚪”的設計思路,結合三年級學生對相關畫圖工具掌握水平不一的學情,教師以不斷激勵的評價方式引導學生步步深化學習:以生活化的情境設置為依托,在呈現池塘里的碧綠荷葉、水中游來游去的蝌蚪后,讓學生嘗試用鉛筆工具、刷子工具等畫出荷葉的基本形狀。這時,有的學生動作特別快,教師故意發問:“你怎么畫得這么快?”借此鼓勵學生說出可以采用“復制”的方法,用虛線把荷葉“框”起來,選定荷葉圖片進行“復制”,并用“粘貼”方法復制出一片荷葉。在學生紛紛積極嘗試“復制”的功能、復制出許多片荷葉后,教師又從旁引導:“如何組合成一幅美麗的荷塘景色?”促使學生嘗試運用“擺一擺”“移一移”等方式拖動,將復制出的荷葉移動到更合適的位置。在此基礎上,教師評價:“這已然成為有風景的荷塘了,如果想讓它變得更美麗、更吸引人,還有什么辦法嗎?”促使學生再次構思,并對荷塘景色進行美化,如設置透明色,嘗試去除背景后面的白色部分。有的學生想到了畫一群小蝌蚪體現荷塘的生機勃勃,于是熟練地使用曲線工具、橢圓工具制作小蝌蚪,還在畫好一只蝌蚪后,舉一反三用“復制”的方法畫出一群小蝌蚪。教師再次進行激勵評價:“你們的想法真獨特,有了小動物之后,荷塘景色確實更加有生機了!如果我們能把畫面設置為小蝌蚪在池塘里游來游去的效果就更好了。大家試試看?”在教師的不斷激勵下,學生不斷地嘗試,最終通過運用畫圖中的“旋轉”“翻轉”功能成功使小蝌蚪在池塘里游來游去。為了讓學生熟練掌握移動、復制、翻轉等處理圖片的方法,教師的點撥并未結束,任務還在不斷深化:如何畫出大熊貓在竹林里快樂生活的畫面,或是蝴蝶在草地上飛來飛去的畫面?促使學生將本課自主發現的學習方法運用到更多場景制作中。教師以巧妙的評價提出螺旋式上升的制作要求,讓學生在每次的“小有所成”中積極挑戰更高的難度,真正體現了“以學為本”。
(三)創設情境,促使學生開展合作學習
交流、溝通、合作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信息技術課堂同樣強調合作學習。而合作動機是合作學習產生效果的關鍵要素,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產生合作的需要。小學生大都爭強好勝,都想在學習中展現自我,得到教師與學生的肯定。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勝心、求知欲,讓學生在相互競爭中積極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當然,學生的思考能力、動手能力不同,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在進行小組分配時,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讓操作能力強的學生與操作能力一般或偏弱的學生組成合作學習小組,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合作,減小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同時也能幫助教師節省教學時間,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例如,浙教版小學信息技術第三冊(供五年級使用)第四單元《小小編輯室》第13課《探尋鯨的奧秘》一課需要學生了解“搜索引擎”的概念,學會用關鍵字查找資料,學會保存網頁資料。基于這樣的教學目標,并結合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素養的學情,教師不能直接、簡單地講授知識后就讓學生上機操作,而應“以學為本”,創設有助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的教學情境。比如:“關于鯨,你們組知道哪些信息?”“當你們組知道的信息還不夠多的時候,可以借助哪些途徑去了解更多的信息?”讓學生通過問題情境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輸入關鍵詞查找更多關于鯨的信息,并進行小組匯報。在匯報過程中,學生發現有些小組的信息量特別大,有些小組的信息量十分有限。問題出現在哪里呢?經過小組再次討論,以及與其他小組的溝通交流,學生發現用“鯨”這個唯一的關鍵詞,能夠查找出關于鯨的各種信息,而用“鯨”“最大”兩個關鍵詞,可以進一步查詢關于“最大的鯨”的各種信息。進而各組自由發揮,搜索出了“鯨的祖先是什么動物?”“最小的鯨有多大?”“鯨在水里怎么睡覺?”等相關信息。面對這些如此有吸引力的資料,學生認為一讀而過太可惜了。怎么辦呢?教師可以借機引導小組各抒己見:“可以把它保存下來。”“可以建一個文件夾一個個保存,這樣更便于查找。”……教師的教學機智在于,選擇了學生感興趣又不太熟悉的動物,提出跟該動物相關的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分組合作,嘗試用搜索引擎查找,并學會使用關鍵詞查詢、保存。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中,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很快就將知識融會貫通。
總之,為了提高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效率,教師應“以學為本”,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愛上信息技術課。
參考文獻
[1]梁惠娟.信息技術與科學課整合例談[J].廣西教育,2008(16):47.
[2]張美.根據兒童特點進行小學計算機教學[J].考試周刊,2011(88):152-153.
[3]張為來.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3(2):121.
[4]朱建立.認清信息技術教學問題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J].科技創新導報,2014,11(15):154.
作者簡介:梁東文(1987— ),廣西南寧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