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梧燕
摘要:百年樹人,教育為本;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中國古代幾千年的德育有豐富的內容和寶貴的經驗,《弟子規》便是很好的德育教材,其中的德育思想值得我們思考,探索,借鑒,對青少年道德品質的養成具有重要的意義。易于落實在生活中,達到知行合一。
關鍵字:遠大的志向;愛親敬人的意識;良好的日常習慣;誠實守信的品格;仁愛的人際關系
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泱泱大國,上下五千年,多少經典傳承了立德樹人,以德為先的思想。《左傳》中記載“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次之謂不朽“提出了最上等的是樹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業,再其次是創立學說。即使過了很久也不會被廢棄,可以稱為不朽。《大學》中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的宗旨在于顯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道德經》:“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更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本著立德樹人的思想,以德為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中國自古以來對弟子的道德修養十分重視,著名的童蒙讀物《弟子規》便是很好的德育教材,通篇一千多字,言簡意賅,以《論語 ·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規范,為弟子們明確制定了一套道德規范準則。主要的德育思想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樹立遠大的志向
“人無志不立,學無志不成”,志向是生命的方向,目標。有了志向,就有動力,走的每一步也踏實。沒有志向,會隨波逐流,空過一生。范仲淹從小立下當宰相和良醫的志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成千古名言,范仲淹的志向不為自己,而是利世救人。周總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周總理想到的是中華民族,整個國家。問我們的孩子為什么而讀書,有的孩子回答為了考大學,以后有個好工作,有的回答為了以后能當大老板,賺很多的錢------這不免讓人擔憂。德育教育的重點之一是要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不僅為了利益自己,也要利益別人,志向越大,動力越大。志要堅,要像樹根一樣堅定,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堅定不動搖。《弟子規》: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志向遠大而堅定,腳踏實地向目標前進,孩子們都有希望成為偉大的人,高尚的人。
二、培養愛親敬人的意識
《論語·為政》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里包含著一個很重要的態度,就是恭敬之心,對長者的恭敬。行為上敬重父母,不能傲慢無禮。“父母呼 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出必告 ,反比面,居有常,業無變”等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對父母的態度。同時也提出要愛護自己的身體,加強自我的人格修養,做一位身體健康,道德高尚的人,“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孝敬父母,還應該友愛兄弟姐妹,“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為人兄長要有長者風范,要友愛弟弟,而為人弟要懂得尊敬兄長,只有兄友弟恭,和睦相處才能稱得上是對父母的孝順。
只有先做到對自己的父母孝順,對自己的兄弟姐妹友愛,才能擴展到敬愛其他的長者,友愛其他的同學朋友,以至于共建和諧社會。
當代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父母的溺愛中長大,只知道從父母那里索取,以自我為中心,過多關注自己的情緒體會,動則跳樓身亡,輕則忤逆父母。更不用談孝敬父母,關心父母的生活起居,心理感受,如何為人子女了。只有將孝悌思想滲透到學校的德育工作中,才能喚醒孩子們愛親敬人的意識,才能使家庭幸福,社會和諧。
三、形成良好的日常習慣
良好的日常習慣包括規范的行住坐臥,文明的言談舉止,恭敬的待人接物,以及對待衣食的態度和整潔化等。“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為人子應早起早睡,把握光陰及時努力,歲月不待人,要珍惜時間。曾國藩先生曾經指出,要看一個家庭會不會興盛,第一是看子孫睡到幾點,假如睡到太陽已經升得很高的時候才起來,那代表這個家族會慢慢懈怠下來。“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要求我們穿衣在整潔,不在華貴或是名牌,要跟自己的身份經濟條件相稱。“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進門時腳不要踩在門檻上,站立時身體也不要站得歪歪斜斜的,坐的時候不可以伸出兩腿,更不可以抖動。
很多孩子熬夜上網,玩游戲,玩手機,沉迷于歌舞娛樂等,日夜顛倒,不務學業,浪費寶貴的時間。在穿著上喜歡攀比,非名牌不穿,非昂貴的不買。追求個性,站沒有站相,坐沒有坐相,帶給別人輕慢,傲嬌的印象。諸多現象表明,德育工作要從學生的基本行為禮儀和文明舉止開始,長期實踐,形成良好的日常習慣,塑造富有教養的行為品格。
四、注重誠實守信的品格
唐代詩人李白在五言古詩《俠客行》“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的詩句中,以五岳為輕來夸張俠客然諾之重,說的是“誠信”分量比大山還重。商鞅立木為信,季布“一諾千金”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守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誠信是立身之本。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隨便答應,至于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任何事情在沒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輕易發表意見,對事情了解的不夠清楚明白時,不可以任意傳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不合義理的事,不要輕易答應,如果輕易允諾,會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使自己進退兩難。《弟子規》中誠信的語句,句句經典,教導弟子落實在生活中。
現今社會存在著嚴重的信任危機,毒奶粉,假藥品,假文憑,假廣告------讓很多人深受其害。父母教育孩子強調“老實人吃虧”的功利主義,這樣的觀念使學生的價值觀嚴重傾斜,欺騙,失信的現象不勝枚舉。很多學生不把誠實守信,相互信任,信守承諾作為自己做人的基本準則,不再相信世界上有真誠,信任和幫助。日常生活中聽到的是非謠言,沒有分辨后就傳播出去,人云亦云,對當事人造成傷害。這些現象在學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任其發展,以后一定會危害社會。誠信教育要從小抓起,要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要作為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并貫穿整個教育階段,為學生一生的幸福墊定堅實的基礎。
五、確立仁愛的人際關系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只要是人就是同類,我們共同生活在一片藍天之下,同在一片土地上生活,應該相互尊重,和睦相處。“已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當我們有能力幫助別人的時候,就不要自私吝嗇舍不得付出,對于別人的才華,應該為他感到高興,而不是嫉妒,詆毀他人。“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別人有缺點,千萬不要去揭穿,別人的隱私,切忌去張揚。所以人與人之間應該以仁愛為相處的原則,看待別人如同看待自己一樣,看到別人有能力,有才華,有道德,有學問,發自真心地贊嘆,而不是嫉妒詆毀。當自己有缺點,隱私的時候,是不是都不希望別人揭露,到處宣揚?推己及人,我們也不應該去宣揚比人的缺點過失,揭穿別人的隱私,給別人帶來傷害。
我們的學生在與同學相處的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有極強的個性,以自我為中心,缺少包容,謙讓與合作的品質,不懂得關愛別人,愛護弱小群體。成績優秀的同學之間存在惡性競爭,互相詆毀,互相揭短。過于自負驕傲,嫉妒別人的才華能力。這樣容易造成同學間的人際關系緊張,不團結,不友善,過度的心理提防,缺乏安全感,寧可沉溺于網絡也不愿與他人交往,以至于產生心理疾病。
《弟子規》中泛愛眾,親仁的思想,非常適用于學校的德育課程,對養成良善的為人處世態度,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將起著重要的作用。
百年樹人,教育為本;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中國古代幾千年的德育有豐富的內容和寶貴的經驗,《弟子規》中的德育思想值得我們思考,探索,借鑒,對青少年道德品質的養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并且具有較強的操作性與實用性,易于落實在生活中,廣泛地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和處世中,學生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使道德規范轉化成一種內在的自覺習慣化行為,真正達到知行合一。
參考文獻:
[1](唐) 孫穎達.春秋左傳正義,注疏本,60卷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清)李毓秀著 王正剛編. 弟子規[M].重慶出版社,2011
[3]張燕嬰 注釋.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
[4]老子.道德經[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5]李學勤 .禮記注疏[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