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芬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6-
1、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分析
1.1孩子親情缺失,成長缺少陪伴
在親子關系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對孩子尤其重要,是隔代親屬無法取代的。這種血緣紐帶所帶來的情感需求十分重要,這種親情的缺失會讓孩子成長過程帶來巨大隱患,一旦留下心理問題很有可能影響今后的一生。孩子與父母長期無法相見,稍幸運的孩子可能有電話可以聯系幾次,條件不好的孩子可能一年都不一定能見到父母。孩子與父母互不了解,無法進行情感溝通與交流,會讓孩子的心理上產生巨變。我們所看到的暴躁易怒、自卑孤僻等存在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往往沒有受到正確的引導和情緒疏導。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由爺爺奶奶撫養,這輩的人容易忽略孩子的情緒,很多負面的事情孩子無法傾訴,導致負面情緒累積,孩子越來越焦躁、自閉。第二個方面的因素是留守兒童缺乏家庭教育。作為孩子的啟蒙教育,家庭教育往往是人生很重要的一環。一個完整的家庭下成長的孩子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也會更加完善,親子關系更加和諧。長輩對孩子的教育可能更多的是溺愛、沒有章法、放養的狀態,在一個家庭關系中沒有對孩子的品德、學習有輔助作用,也很難讓孩子感受到真正需要的關愛。
1.2學校缺少心理教育資源
社會上的留守兒童大多數是在農村地區,很多農村學校也對留守兒童有一定關照。但是,目前的情況依舊沒有很好地解決。首先,農村的教育資源本就稀缺,文化課的師資尚且不夠,很難再引進心理教育方面的老師,更不用說相關的課件、設備問題了。由于農村學校的師資不夠,學生又很多,留守兒童的比例也是占大部頭,老師更無法和每個留守兒童進行一對一的心理溝通。并且,學校通常更關注學生的成績和升學率,農村學校條件本身就落后于城市,老師會更加注重課業方面的輔導,也往往忽視了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擅于學習的孩子更加會陷入學習的負面情緒中,加上情感缺失,只會給孩子加上一層又一層壓力。由此可見,留守兒童實際上很難在學校里找到缺失的感情,也很難有良好的情緒疏導,沒有一個很好的情緒出口。
1.3社會不良習性影響
對于留守兒童而言,沒有父母的教育引導,很多都是放養狀態。與之相處的人,遇到的事情,對他們的成長有著極大的影響。社會是復雜的,很多社會惡習,孩子也不會加以辨別,很容易因為一時的好奇而去模仿。孩子的學習能力極強,一旦染上了不良習慣,日后也難以糾正。并且,他們所養成的價值觀也將會逐步扭曲。同時,由于家庭和學校都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和照顧,孩子的安全感會十分匱乏,很多孩子面對事物往往是敵對狀態。而且,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可能會讓孩子走入極端情緒,過度的自閉或者過度的暴力。產生這樣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也很難處理社會上和同輩或長輩的關系,社交困難更會導致親密關系的疏離,形成一個循環。小學高年級的孩子具有一定的行為能力,但自控力是很差的,精力過剩的孩子沒有好好地受到約束,就有可能出現越軌行為。
2、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應對策略
2.1家長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
學校和家長需要建立起良好的溝通,父母要及時關注孩子在校情況,學校的老師也需要主動與家長聯系,相互積極溝通孩子的生活、學習、感情等情況。留守兒童的家長不經常回家,但是學校可以抓住過年過節的時間,和留守兒童的父母進行交流。教師可以舉辦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講座等活動,向家長宣傳科學的家庭教育,提倡家長與孩子多溝通,通過打電話、寫信等方式多多和孩子交流日常生活,拉近與孩子的距離,也讓孩子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同時,學校的老師也應觀察孩子的日常,對生活中有異常的孩子多關注,多把孩子的情況向家長主動反饋。學校可以主動成為留守兒童和父母間溝通的橋梁。學校可以設立“親子溝通日”,在這一天鼓勵留守兒童給父母寫信、打電話或者拍視頻,可以選擇的形式有很多。如今,互聯網的發展讓通信更為便捷,老師可以為孩子們拍攝短視頻,記錄下孩子想對父母說的話,再發給家長們。不管這座橋梁的哪一邊,都能接收到對方的愛,讓留守兒童不再孤獨,他們也是被人愛著的小孩。
2.2學校開展各類興趣活動
很多留守兒童不愿敞開心扉,變得越來越孤僻。那么,學校可以積極開展多種趣味活動,促進孩子們之間的相互交流,也促進師生間的情誼。豐富的課外活動可以讓留守兒童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交到更多的好朋友,讓友誼來填補一些親情的缺失,雖然不能治本,但也能讓留守兒童的心理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勢。并且,舉辦書畫活動、運動會、演講比賽等活動,可以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也有助于孩子的性格養成。留守兒童在同學和老師的互相溫暖中成長,所感受到的孤獨感也會大大減少。當他們建立起自己的興趣圈子,一起學習,一起運動,一起做游戲,他們所感受到的快樂將會遠遠超出一個人的時候。
2.3社會各界積極援助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實際上社會各界已經關注很久了,國家及社會各界人士都有為留守兒童送去溫暖。但是,要想能全面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還是需要更多的努力和關注。政府可以向農村學校捐贈活動物資,建立兒童心理咨詢室,引進兒童心理咨詢師。同時,社會各界可以從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予以援助,可以在物資、人力方面獻出自己的一份心意。人多力量大,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也需要社會更多人的參與,保質保量地取得成效。
參考文獻
[1]瓦永福.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探索[J].才智,2017(32):135.
[2]姚桂雪.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綜述[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14):7-10.
[3]徐觀華.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初探[J].山西教育(管理),2011,(08):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