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鈺瀟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合作學習;探究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6-
合作學習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合作探究,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學習能力得以提高,從而實現對于知識內容和方法技巧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相比于傳統的講授式課堂,更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理念和發展方向。
一、問題是驅動力
1、培養提問意識
只有設計和呈現出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他們才能夠真正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從而激活并發散思維,將其中嵌藏的知識與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素養。那么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思維,必然離不開問題的引導,問題是打開思維大門的鑰匙,更是課堂教學的驅動,科學且具有深度的問題可以讓一堂生物課變得更加有趣,引人入勝。當學生的思維通過問題得到激活時,其必然會快速提取相關的前認知經驗,來聯系眼前的問題及相關內容,嘗試做出解答,這是一個建構新知的基本過程。因此,合作學習的開展要建立在科學的分組與高質量的問題基礎上,這樣才能夠確保課堂教學及合作學習的有序、有效進行,而不是走走形式。例如,在“生物的分類”中,通過出示兔子和貓這兩種學生熟悉的動物來引出一個問題:“我們是如何來判斷兔子是兔子,貓是貓的?”這個問題乍一看很荒唐,但實際上卻是一個關于生物本質的原理問題,比如兩種動物的體色,眼睛,耳朵,四肢等等都是判斷的依據,由此便很好地將課堂教學的主題進行了引出,從而順勢進入到合作探究當中。這種以問題和直觀圖結合的形式可以很好地讓學生快速進入到思考狀態,而不用再根據文字問題來聯想畫面。當然,不排除一些課程知識較為抽象的情況,該課堂教學過程常常會較為枯燥,學生打不起精神,對此教師則可以選擇合作探究的方式,仍選擇用循序漸進的問題設計來加以點撥,使學生們在交流和思維碰撞的過程中發現知識,感受生物課的魅力。例如,在看過達爾文所繪的加拉帕斯地雀圖后,教師可以再為學生展示幾種不同種類鳥的喙,接著引出一個思辨性問題:“假如你與達爾文同處一個時代,你是一名有關生物科學雜志的記者,你會向這位偉大的生物學家提出怎樣的問題?”結合圖示,透過表象,思考本質,使學生對于看待事理的角度更加多元和深邃。
2、深化問題探究
合作學習并不意味著教師的完全放手,而是要在一旁隨時關注每個小組內學生的探究學習進展,鼓勵學生去提出問題,引導他們在遇到難題時多從其他角度切入,尋找答案。對此,教師在教學設計環節中要充分從實際學情出發,所設計問題要難度適中,確保能夠調動學生的已有認知經驗去進行充分思考,同時也要起到銜接下一教學環節的作用,各問題之間組成課堂教學的支架。例如,在“細胞的吸水和失水”中,教師在本課教學中可以先為學生展示實驗的基本思路,然后各小組展開簡單的合作實驗,一起觀察將鹽撒在新鮮的白菜葉上后會發生什么,接著將白菜葉再放入到清水中浸泡又會發生什么。帶著疑問大家一起將焦點轉向了實驗,開始了合作探究。
二、合作學習的開展
1、提出假設
合作學習的開展需要一定的預設,而不是心血來潮。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猜想和假設,這是開展合作探究的前提,如果學生的思路偏離預設軌道,那么必須要先解決思路引導的問題,才能夠進行后續任務。例如,我們常見的大蔥為什么露在土壤外的一部分是綠色,埋在土壤內的一部分是白色?青蘿卜也是如此。通過生活中的現象來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做出假設,判定光照可能會影響植物的生長,關鍵點為葉綠素,由此進入合作探究階段。
3、選擇材料
初中生物課堂中合作探究需要一定的材料作為支撐,通常會是探究的對象,包括可直接獲得和無法直接獲得兩種類型,后者多需要教師為學生進行模擬呈現。例如,在“水分在植物莖內的運輸”實驗中,截取一小段木本植物的莖來作為實驗的主要材料,在經過數小時太陽光的暴曬后,觀察實驗現象。除了方便獲取的探究實驗材料外,教師也要考慮到時間這種不可控的因素,所以有時往往需要直接為學生呈現實驗的結果,而不是真要等上數小時的陽光照曬。比如將木本植物換成草本植物,在1:1的水與紅墨水液體中浸泡幾分鐘,讓學生嘗試進行擦洗,從而引發思考,為什么洗不掉植物莖上的紅墨水,引出實驗原理。
綜上所述,初中生物課堂中的合作學習要從各方面展開精心籌劃和設計,確保學生能夠在各環節階段下都順利進行,思維得到充分的調動。可以說,合作探究式學習不僅符合當前新課程標準理念,而且對于課堂教學模式的更新和優化有著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建仁.核心素養視閾下初中生物合作學習有效性策略探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6(15):83-84.
[2]王耀榮.基于合作學習模式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探究[J].學周刊,2021(26):79-80.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6.039.
[3]張琴.小組合作學習應用于初中生物教學的作用和意義[J].教育界,2021(2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