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漢彬
摘? 要:教育是什么?中國近代教育家梁啟超說到:“教育是教人學做人——學做‘現代的’人。”黨的十八大更加明確地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如今跨入新時代,如何有效落實好這個根本任務,是擺在全體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須思考的問題;如何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孩子,是世界各國教育共同面臨挑戰的終極目標。而“深度學習”正為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而生。那么,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想讓學生擁有科學的學習途徑,真正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又該如何引領學生深度學習?
關鍵詞:深度學習;集體備課;信息技術
一、真學真悟,教師深刻理解“深度學習”,切實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所謂“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深度學習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在有難度、有挑戰的學習任務面前,如何讓學生感到自己是活動的主體,能夠獨立操作這些內容,發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
以往的教學,教師著眼于完成教學任務,“講”便成了最便捷的教學方式。教師知道:“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已”的道理,于是教學中“講-練-講”循環反復。課堂成了教師的主戰場,而學生卻被牽著鼻子走。這樣,學生的學沒有了挑戰,層次極淺,更不用說體驗成功的喜悅了。學習對學生來說,就成了一件索然無味的事情。
而如今,科技發展迅速,信息活躍、人工智能發展的時代已悄然而至,教育領域也隨之發生重大改革。“核心素養”“立德樹人”是焦點,培養怎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關乎著教育的方向。“深度學習”就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作為教師,應跟上時代的步伐,認真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真正理解“深度學習”的內涵,才能切實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真正做到“立德樹人”。
教師要與時俱進,一方面要學習先進的理論知識,準確理解教與學的關系:教是為了不教,教師的深度教學必須以學生的深度學習為基礎;另一方面,教師要發揮引領作用,就要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為學生搭“腳手架”,讓學生去自由發揮創造。
二、做細做實,教師扎實推進深度學習,提升教學水平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教學質量以及一切教育改革的最終落腳點都在課堂,而深度學習的主戰場也在課堂。因此,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創設條件,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在教師引領下,能夠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
(一)立德樹人——深度學習發展的根本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強調課程改革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個重要抓手和突破口。而深度學習是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途徑。那么,教師該如何“立德樹人”?
第一,教師自己要有正確的理想信念,這是教師教育路上的一盞明燈;第二,教師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否則何以讓學生信服;第三,教師要有“智者”般的學識,扎實的知識和技能才能更好地讓學生敬仰;第四,教師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愛人者,人恒愛之”,唯有如此,教師才能切實引領學生,推動深度學習,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二)信息技術的應用——深度學習發展的翅膀
目前,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取得巨大突破。他通過強大的模式識別形式,結束了人工智能長達十年未能有突破性進展的局面,正開始改變人們的生活,同時也改變著現有的教育現狀。推進深度學習是信息時代教學變革的必然選擇,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需求,是教育的主動應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在此顯得非常重要,從某種角度來說,搶占了信息技術的制高點,也就搶占了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制高點。
那么,教師教學中又該如何用好先進的信息技術,為學生的深度學習推波助瀾?
1. 用好現有的教育媒體資源。例如希沃白板、101教育PPT、人教數字校園、教學點教學資源、農村遠程教育資源、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等。
2. 信息技術研究與應用。例如微課教學、網絡教研活動等,能擴大教學活動的輻射面。
3. 開展網上評課活動。例如把公開課錄像上傳到學校微官網,教師和家長都可觀看和評論,這樣有利于促進教師成長,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信息技術的運用,為深度學習的發展插上了一對翅膀,活躍了課堂,激發了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所以,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好好學會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和軟件,才能更好地引領學生深度學習。
(三)集體備課的開展——深度學習發展的基石
如果說信息技術的運用為推進深度學習的發展添上雙翼,那么集體備課的開展則是推動深度學習的基石。讀本中提出:要實現深度學習,必須把握深度學習的四個重要環節。即選擇單元學習主題,確定單元學習目標,設計單元學習活動,開展持續性評價。這就要求教師建立好學科核心素養與學科核心內容之間的關系,并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開展有利于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雖然推進深度學習的落腳點在課堂,實質上強調課前的備課。備好課特別是備好整個單元的課是推進深度學習活動的前提和基礎。近幾年的實踐證明:集體備課是解決課堂高耗低效問題的一把金鑰匙,是推進深度學習的好途徑。
1. 集體備課的流程。虎崗中心小學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結合農村小學的實際情況,有了自己集體備課的流程:“定主備人—主備人初備—集體研討—主備人二次備課并試上—同備課組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反思。”以語文教研組集體備《慢性子裁縫與急性子顧客》(以下簡稱《慢》)為例,流程如下。
(1)確定主備人。《慢》的集體備課由詹教師主要負責,她即稱“主備人”。
(2)主備人初備。詹教師要提前認真鉆研教材教法,制定《慢》這課的重難點及科學、規范的教學計劃。
(3)集體研討。語文教研組各成員都要對《慢》這課進行深度解讀,前瞻后延。集體研討時,先由詹教師進行說課,之后其他教研組成員對詹教師的說課進行研討,肯定其優點,指出不足之處,提出改進意見。整個研討過程要求人人參與,詹教師要做好記錄,集思廣益,為二次備課并實踐做好準備。
(4)主備人二次備課并上課。在正式上《慢》之前,詹教師要根據集體研討的結果對課文更加深入地解讀,并結合班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二次”備課。然后,詹教師試上。所有聽課者要對詹教師的課堂設計進行評價、完善。評課后,詹教師要再次結合教師的集體智慧,完善《慢》的教學設計并編成教案,分發給同備課組的每一位教師。
(5)課堂教學實踐。詹教師再次編寫的《慢》設計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同備課組的教師可以此為基礎,根據自身和班級學生的特點編寫出自己的課時教案,然后進行課堂實踐,力爭取得最佳的課堂效益。
(6)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一種寶貴的教學經驗,不僅有利于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也可與其他教師交流,共同成長。每位參與集體研討的成員,都要及時對課堂上的得失、感受、發現做好記錄,加以分析與研究,并記錄在《慢》教案之后,形成教學反思。
2. 集體備課的收獲。虎崗中心小學通過集體備課的實踐,有了不小的收獲。教師知道了在課堂上應該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怎樣才能引發學生的深度學習,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
雖然在引領學生深度學習的道路上,我們有了一些收獲,但我們的探索也只是冰山一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不論時代如何變,教育如何改,作為一名教師就要“真學真悟,做細做實”,才能更好地引領學生深度學習,教育才能真正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
(責任編輯:秦? 雷)
參考文獻:
[1] 劉翠玲. 巧用問題引領學生實現深度學習[J]. 小學數學教育,2021(Z3):35.
[2] 陳紅娟. 核心問題引領學生深度學習[J]. 江蘇教育,2021(27):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