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宏
摘要:基于新課改背景,為全方位提高學生綜合素養,教育主管單位應深刻認知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學德育教育融合所具有的重要性,嚴格落實教書育人理念,對教學活動進行調整、優化、整合,積極吸納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學元素。本文將簡要分析小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的融合,重點探究小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整合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心理健康;德育;新課改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現階段,社會需求專業性較強的綜合性人才,更需要具備良好道德與健康心理的高素質人才。這就要求小學應深刻重視德育教育與心理教育,但是二者的融合卻暴露出諸多問題。相關學科教師通常重點負責學科教學活動,卻無法全身心融入其中,更難以為學生提供專業化指導。基于此,圍繞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的融合進行探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將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與德育元素滲透各項教學活動
在新時期,為有效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小學教師應悉心掌握與上述知識點相聯系的理論知識,對傳統相對單一、枯燥的教育模式進行優化。同時,教師不可簡單地采用灌輸式、填鴨的方式講解知識點,而應合理將德育元素、心理健康元素滲入不同類型的教學活動,推動學生既可積極學習各學科知識,也可讓學生接受心理健康、德育方面的系統性教育。上述方法既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也可充分展現心理健康與德育的教育價值。
在小學階段,英語、思想品德、語文等學科均為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相互融合的主要途徑。那么,結合上述特點,教師應優化上述課程的教學設計方案,持續拓展教學邊界,立足于小學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特點,增強教學引導活動,進而推動英語教學與專項課程知識的互相促進,促進小學階段的思想品德逐漸演變為重要課程。在知識講解活動中,部分教師正積極引導學生的心理狀況、道德品質,正取得顯著成果且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小學語文學科具有極強的工具性、人文性。比如,在圍繞《小蝌蚪找媽媽》進行講解時,教師可有意識地滲透親子教育元素,鼓勵學生感知母愛、父愛,以增強教學效果。再比如,在圍繞《We love animals》進行講解時,教師可先創建既定的情境,將一張張小動物的可愛照片分享給學生。之后,教師還可借助PPT講解瀕臨滅絕的動物照片,用荒丘替代繁茂森林,而小動物早已不見蹤滅。借助于對比強烈的圖片,教師可讓學生產生強烈的環境保護意愿,更加愛護小動物,深刻認識自然與人類所具有的互相影響關系,以增強德育教學的目標。
二、融入日常生活元素
當前,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學德育分屬于兩大教育領域。若單純將兩者相互融合,則會面臨一定的困難。鑒于此,教師應找準兩者融合的切入點,把握好兩者的共同點,進而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學德育的深度融合。目前,國內各地小學相對欠缺專業化人才,這也對兩者的融合造成一定阻礙,使得各學科間存在較為明顯的界限。部分小學教師不具有充足的專業知識,欠缺實踐經驗,難以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部分教師更未能將充足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其中,進而使得兩者的融合受到一定負面影響。現階段,國內各小學管理層也未能正確認知心理健康與德育的融合,沒有制定明確、系統的規劃。現階段,為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學,教師不可將上述兩方面要素僅僅局限于傳統教學活動,還應持續拓寬教學空間,將各要素融入于日常生活。換言之,教師應在充分了解學生日常行為習慣與生活技術情況的前提下,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有機整合實踐與理論,逐漸將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品質培養落入實際,徹底杜絕形式化問題。在新時期的日常生活中,小學生擁有豐富多彩的生活。那么,教師可遵循生活化理念的教學引導,積極參與課外實踐活動并在活動中扮演特定角色,慢慢獲得較為深刻地體驗感。若小學生可長期參與實踐活動,可持續增強自身的道德素養,漸漸可具有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圍繞綠色環保主題,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扮演環保衛士,時期能夠隨時發現并制止周邊存在的不緊關水龍頭、破壞樹木、踐踏草坪、隨手亂扔垃圾等不良行為,及時糾正負面行為并進行深刻反思。此外,教師還可開展環保宣傳,打掃衛生等活動,將道德品質滲透到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將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落到實處。
三、積極獲取家長方面的配合
目前,小學管理層不注重圍繞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領域開展管理與研究,讓部分教師對于二者融合存在一定盲目性,難以找到準確的整合切入點。在具體工作中,部分教師仍然沿用老套、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教育小學生,缺乏機動性、靈活性,不注重獲取家長的支持,極不利于二者的有效融合。小學生普遍年齡較小,而學校、家庭也是企業接觸最多的環境。這表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會給學生重大影響,二者也具有緊密聯系。在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時,小學管理層應努力獲取各方面配合,確保各方可逐漸形成教育合力,盡可能增強德育教育效果。同時,教師應優化傳統的知識講解方式,探尋合理的方式將德育元素、心理健康元素滲入不同類型的教學活動,助力小學生可積極吸納并接受心理健康、德育方面的系統性教育,不斷提升個人德育素養與心理健康水準。值得注意的是,為充分展現家庭教育所具有的積極作用,教師應積極與學生保持主動、密切的溝通,詳盡調查學生成長環境,深入了解其家庭表現,給予家長明確指導,使其可更具針對性地陪伴、關心孩子。通過積極開展親子教育,密切關注孩子品德發展,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此外,在家訪、家長會的基礎上,學校還可組織教師、家長共同參與親子活動,讓各方積極融入其中,接受實踐活動,不斷增進孩子、家長、教師之間的情感,讓學生可深切感受父愛與母愛,為道德品質培養打好基礎,逐漸讓學生具有積極向上、健康陽光的心理狀態。
綜上所述,各地教育主管單位與小學教師應該深入剖析心理健康與德育教育的融合現狀。通過將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與德育元素滲透各項教學活動,融入日常生活元素,積極獲取家長方面的配合,有助于使各方面共同形成合力,增強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的融合效果。
參考文獻
[1]李英江.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整合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8(10):53-54.
[2]郭文華.小學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19(2):149.84003780-4469-4046-ABA3-481582E1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