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長春

東坡題跋四則之一 鄧長春/作

東坡題跋四則之二 鄧長春/作
我小時候最早接觸書法,是從柳公權的《玄秘塔碑》入手的,之后又臨習顏真卿的楷書,寫了一些魏碑,如《張猛龍碑》等。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自己臨習了多年,可能僅得到一些筆畫形狀和結構,并不懂得什么是筆法、章法、格調等。后來又多年學習褚遂良的楷書及各種字體之間的關系,那時候臨寫的算是中楷或大楷;之后再學習小楷。這一段楷書學習經歷使我想到一個問題:小楷的學習是先學習中楷或大楷再學習小楷,還是沒有學習過中楷或大楷直接學習小楷好?這也是學習小楷的作者有必要深思的問題。基于個人的學習經歷,我認為應先學習中楷或大楷之后再學習小楷。蘇軾曾說:“大字難于結密無間,小字難于寬綽而有余。”
學小楷要學魏晉。元代袁裒《總論書家》謂:“漢魏以降書雖不同,大抵皆有分隸余風,故其體質高古。”那時正值隸楷交錯演變之時,去古未遠,在法度尚未完善成熟之期,自然具有一種清新質樸、古意盎然的雅趣。在魏晉書家中最具有特色的是被譽為楷書鼻祖的鐘繇。東晉王羲之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有“書圣”的美譽。王羲之的小楷具有自然雅逸的氣息,殊類鐘繇,渾渾然有篆籀意。王羲之與王獻之并稱“二王”,獻之幼年學父親書法,后又學鐘繇,其小楷縱橫舒展,體勢開張,奇正相參,大小錯落,點畫清勁秀潤,字里行間流露著一種蕭散神逸的氣息。鐘王小楷與后人妍媚纖巧之態有所不同。后世明清擅小楷的諸家皆有取法鐘王小楷的,如王寵、祝允明、傅山、王鐸、黃道周、徐渭、八大山人等。學習小楷的取法格調和立意猶為重要。我從中楷和大楷之后轉向小楷學習,就是取法鐘王。
小楷的學習最終會涉及創作,在審美和創作方面,既有一定的規律,又有自由,正因為因人而異,才會有書法個性。各種字體要寫出個性是很難的,當然這個個性必須要有傳統、共性和正能量審美作為支撐,如果只要個性,不學書法的人也具有,但沒有傳統、共性和正能量審美的個性應該意義不大。小楷要寫出個性,似乎比大字更難一些,因為其點畫更小、更短,施展的余地更小,字形空間結構也更小。在格調和取意上應該有嚴謹與爛漫的思考。有的作者一味追求嚴謹與工整,越寫越漂亮,狀如算子,我覺得那只是達到了書寫實用審美,而非真正的藝術美。我覺得小楷的嚴謹與爛漫應該互參,追求精健茂朗,頗含變化,氣息雅正,而又不完全規矩于書寫之工整,狀如算子之勢,才更具有藝術創造美。通過點畫形態、結構空間、大小錯落、收放、疏密、奇正等字的外形來表達作者對意境格調的追求,才更具有藝術審美。試看幾個鐘繇在外形與內心追求的例子,《宣示表》帖中“出”字中豎線向右微斜,中豎外面的四小豎線方向各有變化,最后一小豎用點的寫法表達;“阿”字,整個字采取橫向勢態,豎變短橫寫長,空間又安排得極合理,字形具有隸勢;“殊”字,左右結構,左部向上移,右部向下移,具有上下錯落的動勢。這些字每一個具體點畫筆法形狀精到嚴謹,而結構又具爛漫與變化無窮的審美。我們也可以看到《薦季直表》帖高古純樸、超妙入神、去古未遠,純是隸體,又不是完全計較于書寫之工整。我們應該學古為今用,要有高格調的內心審美與思想追求,才有可能由精臨學習古代經典小楷法帖轉換到小楷創作中,并創作出具有賞會之致、個性鮮明的小楷。

何紹基書論一則 鄧長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