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長亮
安徽南有文房四寶,北有書畫之鄉,這個“書畫之鄉”就是筆者的出生地——蕭縣。在蕭縣文化館從事書畫創作二十余年,現對書畫現狀發表一些淺談。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書畫家有了大顯身手的機會,書畫作品進入藝術品流通領域,從積極的意義來說,它促進了書畫創作的繁榮和發展,為書畫家的生活帶來了轉機。很多人沒有放過這個機會,于是畫店遍布城鄉,不僅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也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業。當然,書畫家要生存,也需購買紙張筆墨和其他必需品。但一旦金錢成了書畫家追求的終極目標,就會出現把自己作品的商品價值放在第一位、藝術作為第二位的局面,這樣就使得作品格調不高,缺乏中國畫的精神和文人的詩意情懷,失去了高古的氣韻。中國畫強調意趣、品格、格調,因此要離塵絕俗,要提高個人的綜合素養。作品要有自己的特點、風格,同時要有時代精神,正如石濤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他的題跋有云:“筆墨當隨時代”,猶詩文風氣所傳。他崇尚主觀,發揮個性;筆墨恣肆,變化萬千,離奇蒼古,而又能細秀妥帖,尤其是他的山水畫藝術,突破前人,達到了新的境界,它將傳統筆墨技法加以變化,又注重從大自然中吸取創作源泉,并完善表現技法。到了近代的黃賓虹老先生,筆墨又一變,形成了他自己獨到的風格和技巧,黃賓虹先生畫中常有“無法中有法”“亂中不亂”“不齊之齊”“不似之似”“須入乎規矩之中,又超乎規矩之外”的說法,此皆繪畫之至理。當代畫家更需要靜下心來“三思而后行”,一是作畫之前有所思,此即構思;二是筆筆有所思,此即筆無妄下;三是邊畫邊思,此三思,也包含著“中得心源”的意思。但還是有不少畫家人心浮動,急功近利,出名心切,或借助媒體炒作,或以貶低他人來抬高自己,人人皆以大師自居,個個認為天下第一。作畫時想的是怎樣適合買家的口味,不是畫畫,而是畫錢,一個學畫還不到半年的人就想著怎樣去賣畫,從此就不會下功夫去研究,像古人那樣十日一石、五日一水地去畫畫,只是不斷地進行自我復制。畫的多是小品或應酬畫,其水平自然不會有多大提高。有些青年畫家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就畫得不錯,可是現在卻沒有多大進步。
進入21世紀,書畫的發展可以說已是空前繁榮,新的表現和新的形式層出不窮。繪畫作為最本質的藝術形式之一應該回到其最本質的功能——人性自身情感的表達和對美好的追求。然而能真正感動人的作品卻越來越少了。一件優秀的書畫作品會引導大眾的審美趣味,而不是迎合。換言之,市場上好賣的作品,不一定是有價值的藝術品。因為這可能包含了人為的因素和自我炒作。沒有創造力的作品就沒有生命力,它要接受歷史和時間的檢驗。
文化的傳統精神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與時俱進的。在今天開放的全球一體化國際視野中,要體現強國精神,弘揚中華文化,更需要探索創新、不斷整合、超越自我。不僅要尋求傳統文化精神在書畫藝術中的新生,也要吸收世界其他文化的優秀傳統和新鮮元素,創作具有中國氣派、時代特征、世界水平的精品力作,是當代每一位優秀書畫家努力的方向。
從史前的洞穴壁畫到現代形式的書畫藝術,每一件作品都是源于過去而指向未來的。每一件有感染力的書畫作品的出現,可以說是一種新視野的拓展,也是對歷史、未來、自然、生活形成一種新的思考方式。創作具有時代感染力的書畫作品,應是深度觸及藝術創造的本質(如圖1、圖2)。書畫作品感動人,是人們接受藝術作品的反映,同時也是人性精神的積極呈現,這是書畫藝術必須具有的優秀品質。書畫作品不能隨行就市、隨波逐流。沒有感染力的書畫作品就等于什么也沒有。

圖1 《長亭外,古道邊》

圖2 《空山閑語》
書畫藝術源遠流長,國畫基本上學的是徐渭、八大山人和齊白石的大寫意一路,這門藝術看起來好像對作者的造型基礎要求不高,可不假思索地亂涂亂抹,實則不然,大寫意是中華民族一種高尚獨特的藝術,它是對具象事物進行高度的提煉和概括,要求比現實的東西更高,但又從未離開現實的基礎,它是在狂怪中求理,絕非胸無點墨地胡來。它既不追求極目所知的具象,也不妄生非目所知的抽象,而是以意為之的意象,要求筆筆皆是寫出,不僅表現出物象的結構,筆墨本身也有著獨立的審美價值。無論是興之所至信筆揮灑,還是慘淡經營的沉穩用筆,皆可殊途同歸。齊白石說過:“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有些畫家缺乏造型基礎,以不求形似作搪塞,并非“不似之似”,而是“真不能似”。大家都知道,齊白石畫的是大寫意,可他精于人物,可以對著真人寫生,能達到神形畢肖的程度。他畫的工筆草出,比真實的還生動,所以他的寫意畫能在精放中見精微,有十分豐富的內涵。許多畫家筆墨很好,畫出的東西粗看很有氣勢,可仔細觀察,就發現很空泛。花鳥畫如此,山水畫也是如此。鄭板橋曾說過:“殊不知寫意二字,誤多少事,欺人瞞自己,再不求進,皆坐此病,必極工而后能寫意,非不工而遂能寫意也。”這可謂是至理名言,值得深思,至今似乎還很切中時弊。須知“舍形則無意”,形之不存,何以傳神。有些學畫者每每不肯在造型基礎上下功夫,沒有耐心練基本功,何談畫好寫意畫。沒有嚴格的約束,就不會有真正的自由,畫寫意畫必先收而后放,先放以后必不可收也。通過進行必要的造型訓練,畫一些小寫意,然后再進入大寫意狀態,方能粗中有細,耐人尋味。
畫好大寫意中國畫難度很大,一是技藝復雜,二是畫中內涵要求高。必須靜下心來,把它作為系統工程來研究,苦耕苦讀,才能取得成績。筆、墨、色是中國畫的重要元素,用線必須粗細、長短、輕重、干濕、緩急、斷續、曲直不等,要虛實有序,沉著穩健。在用墨時必須把墨用得不潴、不呆、不悶,猶如微風輕拂、山泉流轉。只有將五彩七墨用得恰當,才能使整幅作品或氣勢磅礴,或生動活潑,或情趣洋溢,打動人心(如圖3、圖4)。反之,則平平庸庸,了無生氣。如追求畫的內涵,必須甘于寂寞,專心致志,“晨鐘暮鼓煉筆墨,青燈冷月面黃卷”。只有這樣深入地去探究大寫意中國畫,才能有所收獲。

圖3 《訪友圖》

圖4 《清音》
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是書畫家終生的追求。徐渭的縱橫淋漓、八大山人的空靈雄奇、吳昌碩的熱烈奔放、齊白石的清新樸實、李苦禪的大氣磅礴、潘天壽的高古奇拙,還有我們蕭籍蕭龍士的厚重老辣、劉惠民的瀟灑飄逸、鄭正的淳厚酣暢、歐陽龍的雄健勁拔、薛志耘的天機縱馳,無不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些藝術風格的形成是作者修養的外在表現,是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的,是一種水到渠成的結果,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真正的書畫藝術之路并非只是像人們想象和看到的那樣,走到哪里都是贊揚、鮮花和掌聲。它不但要付出艱辛,更要具備必要的條件和基礎,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為社會認可、經得住歷史長期考驗的真正藝術家。具體說來,一個熱愛和從事藝術的人,要具備三個方面的條件,或者說要從三個方面去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一是要有才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資、天賦。要承認遺傳、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人的智力、潛能和對具體物象的理解、感悟、模仿和表現能力是有差別的,特別是對書畫藝術創作來說表現能力是超出常人的,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學啥像啥。如果學都學不像,你如何去繼承和創新?有了這種天賦,就對書畫藝術有了欲望和沖動,有了理解和感悟,就有了學習、模仿,才能有鍥而不舍、不懈追求的源泉和動力,你才有成功的可能。二是要有基本功。它包括兩個方面:(1)對專業技能的掌控能力,如操管控筆的能力,對線條的認知和形成的能力,對色彩的辨別和運用能力等等。這些方面的能力,需要從藝者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經過長期艱苦的磨礪和實踐才能獲得。這是每一位藝術家都親自經歷過的,甘苦自知,勿庸多敘。(2)要具有豐富的想象能力,這方面展示的是一個藝術家的綜合藝術素質,它要靠對書畫藝術的深刻理解,對姊妹藝術的通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覽、思考和吸收之后才能形成。三是要有健全的人格,這才是一個書畫藝術家真正成功的主要條件,也是在眾多博弈者中能脫穎而出,走上成功之路的終極較量。這是因為即使你具備了前兩個條件,如果不具備這一點,即便轟動一時,最終也可能被淘汰。這也就是說,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一定會有一個偉大的人格。此“人格”不僅是道德意義上的人格,比如進取心、奮斗精神、忠厚正直、虛心好學、廉潔奉公等。它還包括很多細微的,甚至靈魂深處的那種不為人察覺的個人意識,比如善心、同情心、責任心等。有人曾經說過,藝術作品就是作者人格生長出來的葉子和果實。一個人要想在書畫藝術領域取得豐碩成果,人格是十分重要的。這就像修房子打地基一樣,作為個體的人,要想從群體中顯現出來,首先要立得起、站得住。這個立得起、站得住就必須靠你個性品質的精美和修養的完善,為人的真誠、善良、溫情和寬容等等。只有這個基礎打牢了,它才可以承載起你豐富的知識和才能。由人格到風格,再到畫格,相輔相成,統一而完善。
真正的藝術作品是要超越時空和邊界的,無論過去、現在、將來,都會使人感動而被欣賞!它體現的是每一個時代的精神和思想以及藝術風貌,同時展現的又是每一個時期社會環境下藝術家獨具個性的情感魅力。我們常說:“書如其人。”書如其人的觀點滲透著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它提倡的是人品、書品兼修,從而達到德藝雙馨的崇高境界。書畫藝術雖然展示的是一種具體的物象,但體現的卻是人格和精神。書畫工作者唯有加強道德和文化修養,塑造完美人格,才能真正提升作品的格調和美感,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德藝雙馨的偉大藝術家。愿我們每一個熱愛和追求書畫藝術的人,都能以書畫老前輩為楷模,不斷地學習、探索,磨礪人格,鍛造藝術,努力向書畫藝術的峰巔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