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瑤
摘要:這篇“智慧校園建設與發展”一文,首先從智慧校園的發展背景談起,再引出智慧校園的概念,從基于大數據下的智慧校園建設,總結出智慧校園建設的步驟和方法,然后談論了全國各地的智慧校園建設情況,最后闡述了智慧校園在我國的發展未來。
關鍵詞:智慧校園、數字校園、教育信息化、大數據
通過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即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推動從教育專用資源向教育大資源轉變、從提升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養轉變、從融合應用向創新發展轉變,努力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教育服務新模式、探索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為了認真貫徹落實《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校園信息化建設與應用要求技術要以智慧性方式推進變革,因此,智慧教育成為教育信息化的一個新的創新模式。
一、智慧校園的概念
智慧校園即是指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為核心,以實現校園的智能化、一體化管理、校園和課堂教學智慧化,能支持一種智慧型、網絡化、協作一體化的教學教研、教學管理和各項服務,并且還能對教育教學效果進行預測和評估的智慧型教育教學環境。
二、基于教育大數據的智慧校園建設
教育信息化經過數字校園建設,現已經進入了智慧校園建設階段。智慧校園是數字校園的升級,是在數字校園的基礎上建立和提升的一種更加網絡化和智慧型的校園環境。智慧校園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最新的信息技術,將校園的各項物理設備和環境有效銜接,實現構建萬物互聯互通的智慧虛擬校園環境。通過對學校各項數據的采集、整理、分析、預測等一系列數據加工后,實現人、物、景等多方面、多角度的信息鏡像,再通過大數據和云計算等處理,實現無處不在的網絡虛擬空間教學和學習、教研、討論、校園文化的信息化,為師生創建智能便利的教育教學環境和舒適的生活環境。智慧校園建設與發展有利于促進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靈活性和多樣性;有利于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為黨和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智慧校園建設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程,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設計方案時,必須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建成一個高效且有用的智慧校園。
1.整體規劃,分步實施
智慧校園的架構需要需要充分考慮學校建設、發展的具體要求,考慮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化等多項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在建設中要結合本學校的實際情況,充分調研和考察,并做到量力而行、統一規劃、分步實施、逐步推廣、實施應用,合理且科學的建設適合自己學校的智慧校園。
2.科學的功能設計,考慮師生使用體驗
要從本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體現個性化、智能化、好操作化,支持如“微信”“騰訊”“支付寶”等多平臺終端的訪問和操作,提高用戶使用便利度。并以大數據平臺做背景支撐,實現全校的各項數據資源高度融合,通過大數據平臺,實現數據的整理、分析、預測等處理。學校的各個管理部門也要相互合作,共同管理,這樣才能構建成一個全校范圍內的業務流程網絡,為校內外用戶提供高效的教育教學、科研討論、學校管理、學習生活等多項服務。
3.優化設計,適時更新
智慧校園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變的,需要時間去驗證,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工程。只能分步實施,我們可以邊建設邊使用,在使用中,發現問題,及時改進,也可以增加新的需求,進行優化。按照不同的需求進行獨立的模塊設計,并實現應用功能的加載和下載,逐步豐富服務平臺功能和滿足校內外用戶的不同需求,是智慧校園的使用體驗感更加舒適和便利。
三、智慧校園的發展
自智慧校園的推動開始后,全國各級各地都逐步開始了智慧校園的建設項目,從義務教育學校到職業技術學校,再到高等教育學校。2020年新疆大學為了認真貫徹落實《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將智慧校園建設作為治校育人“重器”,統籌人力、資金、技術等資源,以“三個下功夫”提升信息化建設水平,著力打造以數據中心為核心、業務應用系統為支撐、大數據分析技術為手段、“一站式服務大廳”和“掌上新大”為載體的智慧校園建設格局。在三個校區累計安裝人臉識別平板設備28套、學生宿舍樓安裝通道機120余臺,并與數據中心和業務系統實現數據對接;在相關實驗室安裝準入設備和信息系統。強化服務師生功能,安裝390臺新版POS終端和自助服務設備,開發支付平臺,并與教務處、圖書館、繼續教育學院、物業等單位系統實現對接,為校園信息化建設向縱深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隨著國家“雙減”政策的出臺,調正了學校的辦學方向,強化了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智慧校園的優勢進一步凸顯出來,智慧校園也為創建“線上+線下”“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泛在學習環境提高了環境支持。2021年重慶樹人景瑞小學充分運用校本網絡學習空間開展智慧學習,設計智慧作業,進行智慧評價,引導學生在高質量的教育體系中習得關鍵能力,形成強大的教育引領力,消除家長和學生對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的依賴。一方面,網絡學習空間記錄的學習軌跡和生成的學情數據,為教師布置作業提供了真實依據,讓作業從學生中來;另一方面,“每日微教研”將集合教研組的智慧,共同設計分層作業并上傳作業資源庫,學生再借助移動終端接受個性化的作業練習,增強了作業的實效性。
四、智慧校園發展的未來
現在發展智慧校園已經成為了國際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新方向和全球教育發展的新趨勢,雖然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就目前的發展狀況看,離設想中的“智慧校園”還存在很大差距,且不同學校之間的基礎設施建設、技術人才、資金投入、業務需求等各不相同,短時間內很難實現全面的智慧校園。不過,隨著“數字化校園”建設向“智慧校園”建設升級發展,未來的教育信息化必將朝著更加“智慧”“智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大數據視域下的智慧校園 建設與應用研究》冶金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