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蕾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了解寓言這一文學體裁。
2.掌握文中重點字詞,理解人物特點,體會文章寓意。
【教學方法】
思維進階法。
【教學過程】
戰國時期,魏國有信陵君,齊國有孟嘗君,他們禮賢下士,結交賓客。這些名士賢人著書立說,流行于天下。雖然秦國宰相呂不韋是商人出身,但是他認為如此強大的秦國也應有著作流傳于世。于是他廣招文人學士,讓他們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寫下來,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最后完成了《呂氏春秋》。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呂氏春秋》中的一個小片段。請大家翻開書,朗讀《穿井得一人》全文。可以借助書下注釋讀準字音,讀清句讀。
(學生朗讀,教師巡視。)
師:有沒有覺得比較難讀或者需要提醒同學注意的字?
生:溉汲。
師:大家可以把注音標到文中。
師:《穿井得一人》是一篇文言文,語言表達與現代漢語不同。下面,請同學們結合書下注釋,翻譯全文;標注出自己認為重要的詞語以及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學生朗讀、批注;教師巡視、答疑,組織學生小組交流。)
師:有的問題已經在小組內解決了,依然有疑問的同學請舉手,咱們一起解決。
生:我想問“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生:意思是“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個人”。
生:我覺得這個翻譯有點不太準確。我認為不是挖到了一個人,是多了一個人力。
師:翻譯的時候,有一個原則是“字字落實”。剛才那名同學已經做到了,不過具體的翻譯,咱們稍后再探討。還有其他問題嗎?
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這一句不太會翻譯。
師:這個句子里面有十個字,“聞”出現兩次,這個字你會解釋嗎?
生:第一個“聞”解釋為消息,第二個“聞”解釋為聽到。這一句可以翻譯為“像這樣尋求消息,還不如不知道”。
師:這個同學特別善于總結。我們一起來看看本文出現的“聞”字。
(PPT出示關于“聞”的解釋。)
師:總結和積累是很好的學習方法。下面請同學們通譯全文。
(學生翻譯,教師巡視。)
師:相傳《呂氏春秋》書成之日,呂不韋曾經把它懸于國門,然后說“能改一字者賞千金”。今天,老師試著改了幾個字,同學們看看我可不可以拿到賞金。老師首先將“吾穿井得一人”中的“人”改成“力”,這樣這句話就不難理解了。你們看可不可以這樣改。
生:不能改。如果改了,文章后面就沒有“穿井得一人”這個故事了。
生:我也感覺不能改。如果改了,這個寓言故事的寓意就變了。
師:這是個寓言故事。寓言的情節常常出其不意,帶給人啟示。如果我把“人”改成“力”,就沒有文章后面發生的那些事了。“吾穿井得一人”是流言的起點,正因為這個說話的人說得不清楚,才會產生流言。
(板書:流言的起點——言者。)
師:看來我的第一次嘗試失敗了。既然不能改,咱們還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刪。
師:“有聞而傳之者”中的“有”是什么意思?
生:有人。
師:那我把這個“有”字刪掉可不可以?
生:我覺得不能刪。句子意思是“有的人聽說并傳播”,如果所有人都知道,那就不需要傳播了。
生:因為不是所有聽說這件事的人都會去傳播,所以要有“有”這個字。
生:我認為不能刪。因為刪掉的話,句子就缺少一個主語——“傳播的人”。
師:這名同學的視角很獨特。不過文言文中也可以有省略句啊。我們想想看,如果聽到這件事情的人都去傳播它,那么這些人會是誰?
生:我認為是一些見風就是雨的人。
師:還可以從人物身份的角度去想想,比如說丁氏的什么人?鄰居?家人?
生:可能是鄰居。
生:可能是親戚或者朋友。
生:還可能是道聽途說的人。
師:所以,在“有”字背后,我們看到了什么?
生:流言的傳播。
(板書:流言的傳播——傳者。)
師:看來,“有”字不能刪。
師:老師還是想再嘗試一下!這次換一個字。“國人道之”中的“道”,是什么意思?
生:講述。
師:這個字的近義字還是比較多的,改成“談”可以嗎?
生:我認為不可以。“道”的意思是一個已經知道某件事的人,給另一個不知道的人講述。“談”的意思是大家都知道這件事了,一起談論它。
生:講述就是要添油加醋地描繪。
師:“講”就是講故事,是主動傳播。“國人道之”意思是國都里的人,都在講這個故事。他們都成了主動傳播這件事的人。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樣的“講述”。大家把這件事講給你身邊的同學聽。
師:注意,是講述,不是談,也不是說,也不是告訴,而是講述。我們按順序講述下去(指著一排學生),看看最后故事成了什么樣子。
(學生按順序開始“講述”。)
師:我們聽聽最后幾名學生的“講述”。
生:丁氏挖井挖出一個人,然后又埋了。
生:丁氏一家人去挖井,挖出一個人。
生:丁氏挖出一個大活人,被國君召見了。
(生大笑。)
師:同學們的笑聲已經說明,這個“道”不能換。通過這個字,我們看到了流言的風傳。流言風傳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為大家都在傳。
(板書:流言的風傳——眾口。)
師:看來老師的三次嘗試都失敗了,《呂氏春秋》的確是字字珠璣。寓言作為一種文體,往往是以短小的故事來寄托意味深長的道理。那么我們從流言的傳播中,得到了什么啟示呢?
生:流言不可信。
……
師:所以我們要慎言,察傳,慎行。
師:俗話說,“流言止于智者”。在這個小故事中,有沒有“智者”呢?
生:宋君是智者。
師:為什么說他是智者呢?他是如何阻斷流言的?
生:親自去問丁氏。
師:直接去問當事人,去看清楚事實的真相,這就是“明察”。所以讓流言不攻自破的方法就是事實。只要我們去求證,一切自然明了。這個時候,丁氏又說話了。丁氏說了什么?
生:“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師:這樣的表達用一個詞語形容一下?
生:清晰。
生:準確。
師:如果他早點這樣說,就不會造成流言的風傳了。從這件事情當中,我們學習到阻斷流言的方法。
師:大家看一看書下注釋1,這篇小文章選自哪里?
生:《慎行論·察傳》。
師:那什么叫“察傳”呢?
生:就是“明察傳聞”。
師: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一字千金”的《呂氏春秋》中的《穿井得一人》一文,明白了一則道理——凡是聽到傳聞,都必須深透審察。希望同學們都能夠做到明察傳聞,謹言慎行。
推薦書目
書名:江蘇省中考作文命題趨勢與點評
主編:張彩萍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聯系方式:025-86275772
本書內容是對近3年來江蘇省13個設區市中考作文的全面梳理與回顧,包含“原題回放”“命題透視”“迷津指點”“佳作賞析”“新題練筆”五大板塊,逐一例析當年各市中考作文的命制特點、寫作技巧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