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動,侯楨珍
(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00)
隨著城市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20世紀70~90年代的工業廠房大部分將退出歷史舞臺。近年來,咸陽實施“騰籠換鳥、退城入園”戰略,給工業廠區的更新與城市教育設施的提升提供了一次耦合的契機。
2016年5月,具有80多年歷史的陜棉八廠正式停產,根據城市規劃,始建于1955年的省級標準化高中咸陽渭城中學將遷址新建于此,總共設72個班級,用地7.17 hm2,建筑面積94 500 m2(見圖1)。

圖1 渭城中學東南向鳥瞰圖
陜棉八廠位于咸陽市渭城區中心地段,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934年。1934年,國民政府在此創建了一個西北最早、規模最大的近現代化棉紡工廠。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倉庫擔當起蘇聯援華軍火物資的中轉站和秘密倉庫重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咸陽是國家“一五”規劃的紡織基地,直到21世紀初,紡織產業仍是咸陽的“母親產業”。
廠前區有一棟5層的辦公樓,樓前綠化景觀良好。生產區主要為單層廠房,基本鋪滿了整個用地,車間內部仍保留著機器、生產日志等生產時的狀態,另一重要建筑為打包房,位于車間東側,由德國人建于20世紀30年代,結構至今良好(見圖2、圖3)。

圖2 棉紡廠房

圖3 打包房
陜棉八廠歷經民國、抗日戰爭,見證了中華民族實業救國、救亡圖存的歷史,參與了新中國的建設。在一個具有革命歷史、地域文脈的用地上建設一個21世紀的高中校園,校園應該以什么樣的姿態與面貌展現在人們面前,是值得設計者深思的課題。
現代校園建筑不再是一個僅僅提供遮風避雨的學習場所,更是充滿正能量、塑造人格、傳播文化的載體[1]。對此,確定如下理念:希望孩子們能通過建筑遺存不忘初心;希望孩子們能通過校園空間感受歷史變遷;希望孩子們能通過場所交流,進行思想的碰撞;希望孩子們通過建成環境切身體驗到建筑設計、建筑技術帶來的綠色、節能與共享的價值觀念。
在陜棉八廠停產之時,廠區建筑成為工業建筑遺存。若全部保留廠房建筑,則不能實現學校的功能,而全部拆除則是對文脈文化的漠視。保留并改造小部分車間和整舊如舊、功能置換打包房的思路,是能夠傳承文化、保留文脈的設計策略。該思路得到了校方及市領導的高度認可,成為校園規劃的指導原則之一。
校園規劃設計在對地塊文脈的深刻理解下展開。地塊北側為隴海鐵路,西側與住宅小區緊鄰,東側有規劃道路,南側為現狀城市道路——人民西路。
根據周邊道路及環境,校園的功能布局由邏輯推衍而來:考慮噪聲因素,運動場靠北鄰近鐵路布置;宿舍食堂設在西側靠近周邊的住宅區;為展示學校形象,在東南角布置具有圖書、報告廳及行政辦公等對外功能的綜合樓;由于人民西路南側高層住宅的日照遮擋,在用地的最南側布置無日照要求的實驗樓;3棟教學樓則布置在校園的中部。由此,形成了運動區、生活區和教學區三大功能區。
舒爾茨認為,場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間,是行為和事件發生的地方。
渭城中學總平面圖如圖4所示。本地塊蘊含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信息,利用傳統的軸線手法優化建筑位置,將不同年代的建筑串聯起來,形成橫向軸線。以東入口為起點,拉開敘事校園的空間序列:從東入口廣場、經由20世紀30年代的打包房,到80年代的藝術中心,再到規劃的校園中心廣場及鐘塔,經過新建的教學樓連廊,隨著軸線景深的向西延展,直到A4樓的下沉庭院,空間序列在高潮中結束(見圖5)。

圖4 渭城中學總平面圖

圖5 渭城中學空間軸線分析
東西向的道路,在交通功能之外更像是一條時空隧道,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述說著這塊土地的過往今昔,實現文脈的傳承,可以說這條軸線是文化的傳承之軸。
新的校園要在繼承優良文化、文脈的基礎上融入時代的價值觀。在校園里建設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的建筑,能向學生展示節能技術,提供一堂生動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教育課,是設計理念的初衷,其示范作用和教育意義將超出建筑本身。
以A4教學樓為例,其位于橫向軸線的盡端,借助小而獨立的優勢進行被動房設計,可避免增加過多的投資。地下1層為校園演播中心和下沉庭院,首層為合班教室,共約600 m2。保溫及密閉系統使用60 mm厚真空板作為外墻和屋面的保溫隔熱材料,外門窗采用密閉門窗,管線洞口均采用密閉做法。采用能量回收系統、太陽能光伏發電、室內二氧化碳濃度監測等技術,使室內環境均有較高的舒適度。對A4樓而言,不但達到了近零能耗建筑標準,也滿足GB/T 50378—2014《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三星標準。
A4樓的形態和表面特征也不同于校園其他建筑,固定遮陽措施結合編織特色的處理形式,隱喻紡織工藝,將文化內涵賦予建筑,是主軸空間序列的高潮。
陜棉八廠作為近百年的老廠,不論對企業職工還是整個城市都是寶貴的歷史記憶。凱文·林奇是將心理學領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學者之一,在《城市印象》一書中指出:人們對城市的印象歸納為5種元素:道路、邊界、區域、節點和地標。
1)校園中心廣場是橫向軸線和縱向軸線的交匯處,作為校園空間的重要節點,以“塔”形成空間的標志。在建筑形體上,鐘塔以闋為意向,體現咸陽作為歷史文化古城的地域文化特點,融入歷史懷古情韻。“鎮地脈、興文風、建塔以定之”。鐘塔在此時此地具有關聯性并富有意義,促進場所感的形成,見圖6、圖7。

圖6 A4樓人視圖

圖7 東入口人視圖
2)在打包房和藝術中心之間開辟出一方室外展場,具有代表性的紡織機器等將集中布置在這里,結合室內校史館展示廳,記憶在新的場景、空間中留存,見圖8。

圖8 校史館與藝術中心間的展廊
3)打包房見證了中國近百年來的歷史,3層柱子上的毛主席語錄仍清晰如昨,結構加固巧妙地避開了這些柱子,室內設計考慮保護這些歷史遺跡的措施,讓建筑本身就是展品(見圖9)。

圖9 校史館室內展廳
相信渭城中學完成遷址新建之時也是棉紡八廠的破繭成蝶之刻,在時代的浪潮下實現華麗轉身。在這塊“棉紡”寶地上,建筑設計把尊重地域文化、傳承文脈、低碳環保的價值觀精心演繹,使空間感受變成一種潤物無聲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