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偉民
(浙江工業(yè)大學工程設計集團有限公司,杭州310014)
城市土地資源緊缺,增加建筑高度、加大建筑分布密度成為緩解土地資源緊缺局面的主要方法。教育用地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顯得極為寶貴,需要合理應用。
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多,適齡兒童就學需求大幅度提升,在設計小學校園綜合體時,應充分考慮空間的利用需求,采取可行的策略,提高有限空間的利用水平,構成集學生學習、教師辦公、師生活動等多重功能于一體的互聯互通空間。
浙江省平湖市實驗小學啟元校區(qū)新建工程位于平湖市池海路南、勝利路北、新華南路西、將園路東,工程按42班完全小學的標準建設,占地面積約41 401 m2,建筑總面積約33 500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積約22 900 m2、地下機動車車庫建筑面積約10 600 m2。建設內容包括教學用房、行政辦公樓、風雨操場、田徑場、籃球場、網球場、地下機動車庫、地面非機動車停放場地、食堂、配電房、傳達室、道路、圍墻、排水、綠化景觀等其他配套設施等。
將校園的功能空間有機整合至教學綜合樓中。以校園的功能空間需求為準,劃分整個大空間,形成以建筑群落、室外體育場地為主題的兩大部分。整體來說,就是需構成綜合性較強、空間聯系較緊密的一體化校園環(huán)境[1]。
如圖1所示,西側高密度的建筑群落通過設置1個半封閉的院落、2個較封閉的庭院以及北面1個相對更通透的圍合空間來豐富空間的變化,并形成符合江南地域特色的庭院空間。南面的半封閉院落最大,面向西面的梅園路,以沿南側勝利路的報告廳和行政樓與北側轉向過的教學樓圍合形成校園的主入口空間,外大內小呈歡迎之態(tài)。

圖1 綜合教學樓
2個較封閉的庭院由3幢轉向過的教學功能空間用房和它們之間的連廊以及沿梅園路布置的實驗樓圍合而成,為學生提供活動與休息場所。北面較開敞的庭院空間則面向南面,是連接西面運動區(qū)和室內籃球場所的過渡空間;提高在主入口空間面對梅園路的建筑層數成為整個校園的制高點,同時可以容納更多的建筑功能空間,節(jié)約室外的院落空間,并作為一個入口對景建筑,以強調主要出入口的空間。這些高出4層的空間全部供教師和行政辦公使用,同時在局部做了退層,結合報告廳的綠化屋頂形成平面到垂直空間的綠化景觀;6層的建筑增設電梯來解決垂直交通。
建筑功能空間中涵蓋了多個細分的單元,將其中的大型活動單元調整至場地西側集中式體量中,該空間其他要素在空間尺寸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例如,普通教室、公共教學用房等均存在空間尺度較小且形式頗為單一的特點。對此,在建筑形態(tài)設計時,采取具有連續(xù)性特征的線性布局方式,構建一條交通軸線,沿著該軸線將各細分空間串聯于一體,以增強空間上的聯系。學校方案設計示意圖如圖2所示。

圖2 學校方案設計示意圖
本項目用地情況較為特殊,基地呈不規(guī)程形狀且用地臨街面較少,僅北側約25 m長度范圍貼臨池海路,用地西側貼臨梅園路。西側梅園路在靠近中段位置設置有公交車站。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本項目主要出入口最合適的位置為西側的梅園路,且應保證與南側勝利路交叉口距離>80 m、與公交車站距離>15 m,而次入口開設在北側池海路。
本項目用地東南角為已建建筑“金諾大廈”,為1棟高層辦公樓,建筑最高點高度79.9 m,對其北側的用地區(qū)域有較大的日照和視線干擾,因此,用地東北區(qū)域不適宜設置教學用房,把運動場區(qū)域設計在此范圍內。用地西北側為已建建筑污水泵站和垃圾轉運站,對本地塊有較大的噪聲及環(huán)境影響,因此,教學用房不適宜與其相鄰布置。項目用地南側為主干道勝利路,雖然有20 m綠化帶隔離,但也不適宣在南側區(qū)域布置教學用房。因此,把教學用房布置在用地西側的中心區(qū)域。
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結合項目自身對日照、通風、噪聲、視覺景觀等條件的要求,將室外運動場布置在用地東北部區(qū)域,行政綜合樓及報告廳布置在主入口南側,一方面隔絕勝利路的噪聲影響,另一方面方便對外聯系。食堂及體藝館布置在用地西北側,并在此側設立一段實墻隔離氣味及噪聲,減小北側污水泵站及垃圾轉運站對校園的影響,同時靠近次出入口及室外運動區(qū),將教學用房布置在用地中心區(qū)域,保證主要教學用房的靜謐環(huán)境,并使教學區(qū)與行政、后勤及運動區(qū)保持最佳的連接距離,便于師生活動。
校園整體風格致力于打造錯落有致、簡約流暢、庭院圍繞的現代校園風格。在建筑形態(tài)上以時下建筑界最流行的流體建筑機理來打造各個單體建筑,強調流暢水平的線條和交接處的圓潤過渡,建筑色彩提取自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黑、白、灰和磚紅色,以一種詩意的方式來表達對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致敬,以時尚的方式來闡述文化的內涵;同時,貫穿校園的建筑外墻立體綠化為校園帶來豐富的視覺景觀感受。
室內空間有限,考慮到此特點,在規(guī)劃非功能空間要素時采取穿插設計的方法。具體考慮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2個維度的規(guī)劃。
1)水平方向。以組為單位有序排列教室空間,并基于此在其中穿插合理的開放空間,此方式可兼容兩類空間,打破空間氛圍過于約束與呆板的僵局。
2)垂直方向。秉承著地下空間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原則,通過大空間和疏散樓梯的綜合應用構成采光庭院,以起到改善地下空間條件的作用(使其采光效果更佳)。依托于底層架空的室外空間,增強各類特定層高庭院的視覺關聯,由此構成更加飽滿、立體的庭院空間。室內不同層高的功能空間也要形成聯系,對此巧妙應用到形式各異的門廳以及該區(qū)域內的一些垂直交通空間,在彼此間融入聯系元素,以構成完整的空間,如圖3所示。

圖3 大空間和疏散樓梯的綜合應用
辦公單元的設計主要考慮到兩類辦公空間,即日常休息室和會議室。相比之下,會議室空間的使用頻率較低,若設計多個會議室容易出現空間浪費的情況。因此,在設計時應有所側重。考慮到該特點,設置了可移動性隔墻,并將面積較大的會議室進行分隔,從而使其構成兩間普通辦公室,以滿足教師的日常工作需求。
在室內界面設計中,重點考慮非功能空間的開放性、靈活性要求,在條件允許時將其設置成開放式的環(huán)境,同時在與教學單元銜接時不采取隔斷措施,而是使兩者在空間上產生關聯,以便打通空間,營造更加開敞的視覺體驗。此外,在室內外界面的設計中,緊密關聯鄰近室外的空間與庭院空間,以可行的方法增強兩者間的聯系,達到空間最大化和視覺通透化的效果。例如,設置合適尺寸的幕墻,由該輔助裝置打開室內外空間的界限,盡量減少實墻的使用量,以免出現空間被大量隔斷的情況。在以巧妙的方法打通空間后,將室外自然景觀“遷移”至室內,增添室內空間的生機,消除師生日常活動的沉悶感。
對地塊周邊的道路和已有建筑的理性分析形成了校園的布局,即西邊建筑區(qū)、東邊運動區(qū),以避免東南角高層建筑對學校教學用房日照的影響。而西邊集中布置整個校園的建筑群落,導致在該用地范圍內高密度的布置情況,這里有幾個原因,其一是對小學用房的層數限制,不能超過4層;其二是學校對于報告廳和風雨操場兩個大空間的需求。
基于造價的原因,這2個空間不能置于底層而在其上部布置其他功能用房(避免大空間上布置小空間),但也不能布置在較高的樓層,會造成其下空間采光通風情況不好以及密集人員疏散不利,所以,報告廳和風雨操場均選擇設在2層,報告廳下層做了部分架空層空間和一些錄播會議等功能,風雨操場則設在食堂上部;這2個大空間建筑一個在建筑群落的最南面,一個在建筑群落的最北面,其間便是教學功能的用房。由于用地緊張,將綜合實驗樓東西向朝向沿梅園路設置,并將封閉外廊設在沿馬路一側,起到隔離噪聲的作用。
按規(guī)劃要求,學校機動車出入口設于北面池海路。為解決小學生的接送問題,利用地下車庫在最北面的教學樓地下室設置家長接送空間,同時作為校園面對家長的一個宣傳展示空間,在此空間北側設置下沉庭院,并增設室外樓梯聯系地下和地面;接送車輛不用在校園外停留等候造成城市交通堵塞,送學生的車輛從北面入口進入校園后直接進入地下車庫,行至靠近地下庭院的空間將學生放下,迅速離開,學生則通過北面的教學樓樓梯或者室外樓梯進入各自的教室學習。接學生的車輛同樣從北面入口進入地下車庫后,在指定車位停好,并在家長接送空間等候學生,在此期間也可以通過學校設在等候空間中的宣傳窗閱讀學校的宣傳資料。
由于城市的集約化發(fā)展,使城市中小學校用地緊缺與提高教育標準增加建設量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本文以具體項目為實例,對高密度建筑設計策略在小學校園綜合體設計中的應用展開探討,希望所提內容可為同仁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