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浩明,鄭永吉
(1.富陽開發區集團,杭州311400;2.中慶建設有限責任公司浙江分公司,杭州310000)
隨著我國各類基礎設施和城市開發建設的力度不斷加大,在各種工程建設過程中出現了大量不同類型的邊坡。同時,國家為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針對各類廢棄礦山提出的綜合生態整治項目中也涉及許多邊坡生態處理工作。在以往的邊坡處理中通常采用混凝土擋墻、漿砌片石等方式,或者采用錨桿掛鋼筋網噴射混凝土的方式進行護坡。但上述防護措施不僅工程投入較多,而且其景觀性和生態性指標也有所欠缺。因此,噴播植草生態護坡技術作為兼具生態防護和景觀綠化等功能的護坡技術應運而生。
噴播植草生態護坡即將植物種子、黏合劑、保水劑、纖維、種植土等材料均勻攪拌成半流質狀后,利用液壓泵將半流質狀混合物噴播到待修復的邊坡上,從而在其表面形成一道均勻的覆蓋層。
由于噴播植草生態護坡施工過程中機械化水平較高,從而使其具有施工速度快、施工質量可控性較強等特點。同時,該技術能夠通過調節噴播基材中各類組成材料的配比度提升技術的適用性,使其滿足不同坡比、不同地域、不同材質的邊坡類型。另外,在噴播基材中包含的保水劑、肥料等物質,為植物種子的發育提供了較好的生長環境,有利于促進植物種子的萌發,景觀效果十分顯著。
噴播植草生態護坡技術的基材主要由土壤、有機質、肥料、黏結劑、保水劑、土壤改良劑、水、植物種子8類材料組成。
土壤作為噴播植草護坡技術的基材之一,其在整個基材比重中的占比可以達到70%以上,能夠為噴播植物提供儲藏和供給養護的場所,從而為植物營造適宜的生長環境。基材中的有機質與肥料則可以為噴播植物在生長初期提供容易吸收的養分,秸稈、稻糠等有機質能進一步改善基材的物理特性,如減輕單位體積基材的重量、提高基材透氣性等,還具有持續的生化作用,其在各種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能夠為噴播植物提供部分養分。另外,各類有機肥能夠為噴播植物提供生長所需的氮、磷、鉀及其他微量元素。基材中添加的復合肥、緩釋肥等肥料能夠持續地為植物提供營養物質。
黏結劑、保水劑和土壤改良劑作為基材中的輔助材料,雖然不直接參與噴播植物的生長發育,但其所發揮的作用也不容忽視。首先,黏結劑能夠提高噴播施工過程中基材與地表的黏結力,并提升基材本身的穩定性,減少其在自然環境下的自然侵蝕度。其次,保水劑作為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添加劑,能夠通過材料的分子間隙儲藏大量的水分以及一些溶于水的營養物質,進一步穩定噴播植物的水肥供應。最后,土壤改良劑的添加是為了調節邊坡原有土壤的酸堿度水平,減少環境對噴播植物的不利影響。
水分與植物種子是噴播基材的必要組成部分。水分是植物種子萌發的必備條件,種子的選擇則決定了噴播植草技術施工后的整體景觀效果。
不同配比的基材會對基材的穩定性以及植物種子萌發、生長發育和成坪產生影響。在不同地區進行噴播植草生態護坡施工時,應當根據施工所在地的場地情況對基材配比進行調整,在調整時應當掌握如下幾項基本原則:(1)所配置的基材不得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如所添加的植物種子不得選用生物侵占性較強的外來品種;基材的酸堿度應當始終與當地的土壤相同。(2)為了保證噴播基材時,泵機能夠均勻地將基材噴灑在邊坡上,需要保證基材本身具有較好的和易性和流動性。(3)基材被噴灑到邊坡上時,應呈現出流質狀態,尤其是對于部分坡降比較大的邊坡,要求基材具有良好的黏結穩定性,不會因自身重力、風力或地表徑流沖刷而出現大范圍的流失。(4)雖然為了適當改善邊坡土壤的酸堿性而在基材中添加了少量的酸性或堿性物質,但基材本身的酸堿度水平應控制在6.5~7.5,以便植物種子正常發芽生長。
市政景觀工程中需要進行綠化的邊坡類型較多,例如,根據土壤的差異可分為土坡、土石坡、石坡等。根據邊坡坡度的差異可分為緩坡、中緩坡、陡坡等,而在對上述不同類型邊坡實施噴播植草護坡的過程中,應對其進行適當的處理,以便提高噴播植草的施工成效。在進行噴播植草護坡前,應對邊坡處的土壤情況進行查看,如土壤厚度、肥力等指標,鑒于各類邊坡的土質存在一定差異,應當采取相應的改善策略。
首先,施工前,應當對土坡或土石坡兩類邊坡的表層土進行徹底的清理,去除表土層中含有的垃圾、殘植斷根、碎石等雜質,部分表土層厚度較大的邊坡還可進行適當的翻耕,此舉除了能讓表層土更加松軟之外,還可通過翻曬表土層來達到殺菌除蟲的效果。
其次,考慮到部分邊坡長度和面積較大,一旦遭遇強降水天氣,極易引發較大規模的地表徑流,從而對噴播基材產生嚴重沖刷,故在進行邊坡整理時可視邊坡面積和所在地氣候條件進行坡面排水溝的開挖。通常情況下沿順水流方向每隔15~20 m便可設置1道排水溝,排水溝的密度可隨著邊坡坡度的增大而增大。
最后,由于部分石質邊坡坡度較為陡峭,即使采用噴播植草技術進行邊坡處理也會發生噴播基材滑落的問題,此時可預先在石質邊坡表面設置金屬掛網或土工格柵,從而起到穩定基材的作用。
用于噴播植草的基材往往分為基層和面層等兩大類,其中,基層的基材主要是為了給噴播的植物種子營造更加適宜的生長環境,尤其是在部分土石坡或石質邊坡上進行噴播植草,基層厚度是植物是否成活的關鍵;面層的基材中不僅含有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而且含有基層中未包含的各類植物種子等。因此,基層和面層基材在材料種類和配比量方面存在關聯性又有一定的差異,為了進一步提高噴播植物的成活率和景觀效果,還需要對兩類基材的組成材料進行優化,使其更加適應氣候環境條件、土壤條件以及坡降比等。
上述兩種基材中均含有種植土,可以采用施工現場的表土,也可以利用將施工現場中等風化的頁巖破碎后形成的顆粒物加工而成的種植土,其含泥量不得高于15%、最大粒徑不超過2 mm、含水量低于10%。
通常情況下,氣候環境條件中對于噴播植草護坡實施效果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降水量、地表徑流流速、風力等方面。其中,降水量決定了植物生長發育期間水分的供給情況;地表徑流流速、風力等會對基材的穩定性產生一定影響。因此,在降水量較少的地區,應在基層的基材中多添加保水劑,利用其分子結構特性在降水或人工灌溉期間更多地儲存水分,并在降水或人工灌溉過后持續而穩定地向植物根系提供水分。
面對地表徑流和風力作用對噴播后的基材所造成的沖刷和侵蝕影響,在配置基層的基材時可提高基材中黏結劑的比例,以提高基材的穩定性。通常情況下可采用普通硅酸鹽水泥作為黏結劑,但以普通硅酸鹽水泥作為黏結劑的基材的pH往往會隨著硅酸鹽水泥的添加而呈現出上升的趨勢,為了避免過高的pH對噴播植物造成不利影響,往往會在基材中添加酸堿度調節劑來起到中和酸堿度的目的。

表1 噴播植草基層基材配比表
在配置面層基材時除了采用于基層部分相同的材料外,還需在基材中添加入各類草本植物的種子,具體配比見表2。同時,為了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可采用濃度為0.5%氫氧化鈉溶液對種子進行浸泡,浸種時間一般不超過24 h,浸種完成后需將種子反復用清水進行清洗,并在陽光小略微曬干后方可拌入面層基材中。

表2 噴播植草面層基材配比表
為了保證噴播基材配比的適應性,可在正式噴播前對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坡面進行試驗,并根據試驗結果調整基材配料的配比值。
完成基材噴播后,應及時在護坡上設置遮陰網,所采用的遮陰網可選用丙綸長絲無紡布,遮陰網需與坡面保持約0.3 m的距離,以保證遮陰網內部具有良好的通風和透氣效果。同時,為了使所鋪設的遮陰網更加牢固耐用,遮陰網需沿著順坡方向進行鋪設,相鄰兩卷遮陰網應在接縫處搭接15 cm以上。
噴播植草護坡的后期養護工作除了及時設置遮陰網外,還應定期進行水肥管理。完成噴播后,為了減少灌溉對基材的沖刷力,應采用高壓噴霧的方式對其進行養護作業,部分景觀要求較高的區域可同步實施滴灌或噴灌系統。在進行灌溉作業時,用水量不宜過大,以避免引發新的地表徑流。在植物未長出發達的根系組織前,每日早晚可對護坡各進行1次灌溉作業,夏季的灌溉作業應當在上午10點前完成,而冬季則應當在上午10點之后開始。
待植物根系長成后可撤掉遮陰網,并定期對邊坡進行修剪,后期可選擇可溶性的肥料對護坡進行追肥。
植草噴播綠化技術具有施工速度快、綠化覆蓋率高、場地適應性強等特點,十分適宜在地形變化較大的市政景觀工程中應用。通過植草噴播綠化技術進行綠化,不但能進一步挖掘建設用地的可綠化空間,而且在降低邊坡治理工程造價和提高水土保持率等方面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在氣候環境、土壤條件、地形地貌等條件上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各地在應用該技術進行綠化時需結合當地的地域性特征,對噴播基質中各類組成成分及植物品種進行篩選和調整,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該項技術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