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楚敏,沙 敏,歐陽瑋,胡益慧,彭鵬生
(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強調:“新形勢下,我們必須更加重視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必須更加重視黨校工作。黨校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盵1]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強調要“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干部隊伍”[2]。高校黨校作為“校中之校”,是高校黨的建設及培育高素質黨員隊伍的重要陣地。在新時代背景下,黨中央對黨校工作與黨校教育培訓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高校黨校緊扣時代發展需求,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培訓質量,打造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黨建育人模式,培育出高素質強國人才。
廣州大學(以下簡稱我校)人文學院分黨校密切結合新時代發展黨員隊伍建設的要求,以發展對象教育培訓為突破口,在總結過去十幾年來開展培訓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優化教育培訓思路,打造“1+5N”發展對象培訓班黨建育人高質量模式,并開展了實踐探索。
我校人文學院分黨校目前開班共32期,培養了28期入黨積極分子和4期發展對象,有著超過15年的辦班經驗。2017年,我校人文學院分黨校對1—23期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的資料進行梳理,歸納出傳統課堂模式,并在此基礎上,針對培訓課程形式單一、教學管理體制不夠完善、考核評價制度有待改進等不足,探索出有效的改良方案,并從24期起探索推行“1+5”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實踐模式(圖1)。該模式的基本架構保留傳統模式的優良部分,并在考勤制度、課程設計、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創新。其中,“1”是指專題課堂,“5”是指“五個一”教育實踐,即“觀看一部紅色電影并撰寫觀后感、共讀一本紅色書目并完成導讀文案、采訪一名優秀共產黨員并進行專題報道、參與一次學院黨建活動、手寫一篇黨課學習心得”。[3]“1+5”入黨積極分子培訓模式的推行,充分提高了學員的活躍度,注重對學員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全校產生了較好的反響與推廣效果,曾獲評校級“書記項目”(示范項目)。
面對新時代的新要求,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的總要求和總目標,對標黨員教育管理和黨史學習教育的最新要求,我校人文學院黨委結合學校要求及下一步的改進措施,將教育培訓對象由入黨積極分子延伸至發展對象,并在總結往期優良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1+5”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實踐模式,對培訓班的教學內容、培訓方式、評價制度、管理體制等進行全方位的創新探索,打造了新時代“1+5N”發展對象培訓班黨建育人高質量模式(圖2)。

圖1 “1+5”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實踐模式

圖2 “1+5N”發展對象培訓班黨建育人高質量模式
“1+5N”發展對象培訓班黨建育人高質量模式以“一個發展對象培訓班”為主要載體,從“學、講、行、聯、評”五個層面對發展對象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教育培訓,具體內容如圖3所示。

圖3 “1+5N”發展對象培訓班黨建育人高質量模式內涵
培訓班采取專題學習、閱讀觀影與基地參觀三種形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引導學員從百年黨史中汲取先輩智慧,淬煉黨性修養。
1.開展專題學習,汲取黨史營養
專題學習是培訓班開展教育培訓的主要形式,主要包括專題講座和專題黨課。學習內容緊密圍繞黨史學習教育內容,開設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主題課程與專題講座。
2.浸潤紅色經典,筑牢黨史教育
培訓班結合各學院“紅色經典”教育活動,采取結合閱讀與觀影的形式,組織學員開展“黨史天天讀”與“共賞紅色電影”活動。“黨史天天讀”要求學員認真研讀《中國共產黨簡史》,并每日抄寫1則好句好段,堅持抄寫21天;“共賞紅色電影”要求學員集體欣賞1部紅色經典電影,并進行交流討論,分享學習心得。
3.參觀紅色基地,賡續精神血脈
依托當地紅色資源,培訓班組織學員前往紅色教育實踐基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與紅色文化教育活動,引導學員通過攝影、錄像等方式記錄學習活動,并在黨課上以幻燈片、視頻等方式交流和分享實踐成果,在“學、思、踐、悟”中厚植紅色情懷,賡續精神血脈。
培訓班在教學過程中設置“紅色講解員”角色,圍繞黨史學習、紅色文化、革命精神等主題,以講“四史”、說“三學”和品詩文為抓手,鼓勵學員通過“說”和“講”的方式傳承與傳播紅色文化,延續紅色基因。
1.講“四史”
“四史”是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學員通過講述“四史”故事、分享學習感悟,可以全面了解黨的光輝歷程、光榮傳統與寶貴經驗,培養歷史眼光,將“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4]貫通起來。
2.說“三學”
“三學”是指學文化、學精神、學人物。學員結合本地或學校的紅色文化資源,找尋當地的歷史文化、革命人物和紅色精神等,在課堂上分享所學的相關事例與心得感悟,講好具有特色的紅色故事。
3.品詩文
學員以紅色經典詩詞為學習素材,通過品析詩詞的創作背景、革命精神等,感悟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與偉大精神,并在課堂上分享,這樣學員可以從紅色經典中汲取愛國愛黨養分,厚植愛國主義情懷。部分教學內容如表1所示。

表1 發展對象培訓班學員“品詩文”的部分篇目
培訓班依托多元化實踐平臺,鼓勵學員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大學生競賽等途徑參與社會實踐,爭做為民辦事、創先爭優的實干青年。
1.服務群眾辦實事
培訓班發揮志愿服務的實踐育人作用,引導學員參與社會服務,包括“防疫知識宣傳”“飯堂防疫志愿服務”“防疫云志愿服務”等疫情防控工作,為群眾辦實事,涵養實干擔當精神。
2.以賽促學創價值
以賽促學、學賽結合是創新發展對象教育培訓形式的積極有效方式。培訓班組織學員參與黨史知識競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等競賽,引導學員在知行合一中深化對百年黨史、紅色文化的認識。例如:參加黨史知識競賽,可以使學員在備賽與競賽的過程中加深對百年黨史的理解與把握,以賽促學、以學促思、以思促進;參與“互聯網+”大賽(紅旅賽道),學員組成“紅色實踐隊”,圍繞家鄉紅色資源,包括紅色歷史文化、偉人榜樣等進行主題研究,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學員可以加深對當地紅色文化的理解。

表2 發展對象培訓班學習小組申報“互聯網+”(紅旅賽道)項目部分選題
培訓班開展“兩聯兩帶”結對活動:一方面,發展對象聯系優秀教工及學生黨員,向先鋒模范看齊;另一方面,發展對象對接1個班級和1間宿舍,帶動身邊同學,促進共同進步。
1.緊隨優秀黨員,汲取奮進力量
培訓班開展“1+1”兩次聯系活動,要求學員組建一支“黨建紅鋒隊”,以“兩優一先”“十佳師生”“立德樹人標兵”“星級黨員”等先鋒榜樣為采訪對象,完成對1名優秀教工黨員和1名優秀學生黨員的采訪,在交流中汲取奮進力量。
2.密切聯系班級和宿舍,發揮帶頭作用
為落實“1+1”兩件實事,培訓班要求學員密切聯系1個班級和1間宿舍:一方面,積極參與班級管理,帶動同學積極奮進,共同打造“優良學風標兵班”;另一方面,主動參與宿舍管理,成為“生活榜樣”與“衛生監督員”,努力打造“文明宿舍”。
培訓班采取多維評價的方式,對學員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考核,最終評選出“優秀學員”與“合格學員”,并對“優秀學員”進行表彰,以評促學、以評促建。
1.評選優秀學員
培訓班采取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從考勤情況、實踐成果、考試成績、學習強國積分等多個方面開展全方位、全過程的定性定量考核,最終根據綜合成績評選出本期“優秀學員”與“合格學員”?!皟炐銓W員”名額占全班總人數的10%。
2.表彰先進榜樣
秉承“爭先創優,表彰先進”的工作原則,培訓班會在每一期開班前對上一期的“優秀學員”進行表彰與宣傳,以擴大教育培訓活動的影響力,激勵更多的發展對象及入黨積極分子向“優秀學員”看齊。
培訓結束后,為跟進培訓效果、了解學員反饋,研究組對分黨校培訓班的培訓效果及學員滿意程度進行了問卷調查,面向培訓班學員發放問卷278份,回收有效問卷278份,有效率為100%。調查顯示,學員對培訓班總體較滿意,評價為“很滿意”及“滿意”的人數超過90%。學員對培訓班的前期設計、學習內容和培訓形式等方面的滿意程度與評價情況,主要呈現以下兩個特征。
培訓班的前期設計主要是指對教育培訓項目的整體設計,包括黨史專題學習、紅色經典閱讀、品讀詩詞賞析和聯系優秀黨員等項目的設計。調查顯示,對于培訓班的前期設計,有58.63%的學員評價為“很滿意”,32.01%的學員評價為“滿意”,無“不滿意”及“很不滿意”的評價。與此同時,從“培訓班中印象最深的課程或活動”的調查中發現,學員印象最深的課程或活動集中在“黨史學習”“紅色經典學習”和“采訪優秀黨員”活動上。可見,培訓班充分、全面的項目設計受到了多數學員的肯定,“1+5N”模式下的培訓項目得到了學員積極的反饋,學員整體滿意度較高。
調查顯示,學員對培訓班教學內容及形式總體較滿意,有58.63%的學員評價為“很滿意”,32.01%的學員評價為“滿意”,并無“不滿意”及“很不滿意”的評價。在“學員喜歡的培訓形式”的調查中,有超過50%的學員選擇了“專題學習”,選擇了“紅色經典閱讀”“品讀詩詞賞析”等形式的學員均超過55%,還有近70%的學員選擇了“聯系優秀黨員”的形式。由此可見,從“學、講、行、聯、評”五個方面開展的教育培訓活動拓寬了學員學習的渠道,滿足了學員對多元化學習內容的需求和多樣化培訓形式的期待,“1+5N”模式下的培訓內容及形式得到了大多數學員的認可與肯定。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環,高校二級分黨校發展對象教育培訓需緊扣時代發展需求,與時而進、因勢而新,持續優化工作思路,創新培訓形式。在大數據時代,“互聯網+黨?!迸嘤栃问街饾u興起,推動著黨的教育培訓工作的創新發展,也帶來了更多的機遇與挑戰。
因此,為應對新形勢下的挑戰,我校人文學院分黨校將持續優化工作思路,創新發展對象培訓方式。一方面,充分發揮網絡育人的優勢,有效利用網絡資源與技術,深度結合線下課堂教學與互聯網教學,融線上培訓與線下培訓于一體,如利用網絡VR新技術開展線上參觀紅色基地活動。另一方面,結合目前培訓班仍存在的課程時長調整不夠靈活、戶外實踐時間不夠充足等問題,繼續改進授課模式,使學習內容更加多元化,培訓形式更具靈活性,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網絡與課堂相補充,切實提高分黨校教育培訓工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