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明星
(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廣西南寧,530002)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生教育教學計劃[1],為推動中小學研學旅行的發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把包括研學旅行在內的綜合實踐活動列為國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并列設置。[2]在國家級政策密集出臺的引導和需求的牽引下,研學旅行引起了教育界和旅游界的廣泛關注,在全國各地得到積極響應并快速發展。自2017年起,教育部先后組織遴選了622個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營地(基地主要是指各地各行業現有的,適合中小學生前往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實踐教育活動的優質資源單位;營地主要是指具有承擔一定規模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的活動組織、課程和線路研發、集中接待、協調服務等功能,能夠為廣大中小學生開展研學實踐活動提供集中食宿和交通等服務的單位),打造了一批示范性研學旅行精品線路,初步建立了以營地為樞紐、以基地為站點、借助機構搭線的生態網絡。各地區積極跟進、全面推進,建設了一大批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營)地。例如,廣西目前有334家單位被評定為市級以上的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營)地。可以說,研學旅行正處于大有可為的發展機遇期。然而,研學旅行人才的供需結構性矛盾成為制約研學旅行高質量發展的瓶頸,研學旅行人才的培養正當其時。圍繞研學旅行人才培養,近3年,筆者走訪了廣西區內外60余家研學實踐教育基(營)地、機構,組織了區內外上萬名中小學生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分別與基(營)地負責人、機構管理層、從業者和參加研學旅行的學生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總結出當前存在的共性問題,嘗試探索一條可以促進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特色化發展的路徑。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旅游”模式對推動素質教育改革和旅游轉型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下,研學旅行發展迅猛,研學旅行人才的需求呈現出數量大、質量要求高的特點。
隨著二胎、三胎政策的推行,研學旅行適齡兒童將逐年增加,研學旅行市場將迎來爆發式增長。2019年,我國研學旅行市場規模約為164億元,主要參與研學旅行業務的企業有7300多家。[3]根據攜程發布的《2021暑期旅游大數據報告》,休閑親子游、研學旅行體驗成為暑期定制游的主力,研學旅行產品較2020年暑期增長超過650%,研學類產品搜索量較去年同期增長2倍以上。[4]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執行,研學旅行機構逐漸遞增,且不少教培機構亦著手轉型,加入研學旅行行業,研學旅行用人荒越發凸顯,人才培養瓶頸亟待解決。
研學旅行以旅行為載體,以教育為核心,是一門具有綜合性、開放性、實踐性、生成性與主體性等特點的課程,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就產業需求而言,研學旅行行業需要既能開展基礎性服務管理、安全落實實踐教育的初級研學旅行指導師,又能按需進行研學課程研發和組織實施的中級研學旅行指導師,還能從事研學旅行項目管理、運營和培訓的研學旅行管理人才。因此,一名優秀的研學旅行從業者首先要有素養、懂教育,即嚴格要求自我,了解不同學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掌握教育心理學知識和教育教學技能,涉獵跨學科內容,了解中小學課程結構和課程類型,熟悉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開展研究性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其次,要懂旅游,既學有所長,又廣泛涉獵,做到既專業又博學,能策劃組合最佳研學線路,掌握安排房、車、餐、票、物料、保險等基礎服務保障的常識和技巧。最后,要善實踐,即善于完成研學需求調研,能根據需求充分挖掘研學資源并將其轉化為教育資源,設計出具有主題特色的研學課程和研學手冊,完成研學行前管理、研學實踐探究、研學課程評價、安全預案制訂、應急事故處理及安全教育培訓等工作。然而,當前研學旅行從業者以兼職團隊為主,缺乏有素養、精教育、懂旅游和善實踐四位一體的復合型人才。
當前,研學旅行人才的成長路徑主要有三類:一是專業教育,二是專業培訓,三是自我學習。[5]研學旅行作為新興行業,對從業者缺乏相應的從業準則和行業標準要求,監管力度不強;從業者以兼職團隊為主,缺乏專業的知識背景和技能,課程的研發、服務和執行能力不足,應急救護能力弱;研學旅行市場上存在游而不學、重游輕學、基本服務保障質量差、安全事故時有發生等問題。因此,研學旅行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根據《研學旅行服務規范》要求,每20名學生宜配置一名帶隊教師,帶隊教師全程帶領學生參與研學旅行各項活動。[6]目前,旅行社全部從業人員約33.4萬人,有導游證的人員8萬余人,研學人員需求量超過旅行社從業人員總量,缺口極大。[7]緊扣社會經濟發展的新需求和新業態,2019年10月,教育部將“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列為《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的增補目錄。[8]2020年,有33所職業院校獲批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并招生;2021年,招生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學生的職業院校增加至81所。但是,即使是2020年入學的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學生,也需要到2023年7月畢業后才能加入研學旅行從業人員隊伍。
1.現有從業者以兼職團隊為主,存在重游輕學、重學輕游的問題
筆者走訪研學實踐教育基(營)地以及參加各類研學培訓發現,研學旅行活動淡旺季明顯,研學旅行從業者以兼職團隊為主,主要由導游、退伍軍人、素質拓展教練、名師名家、中小學教師等人員承擔。導游、退伍軍人、素質拓展教練以短期培訓作為知識和技能補充途徑,他們應變能力強,擅長講解和體驗式游戲的組織,但對課程資源的教育價值、學生認知規律及身心發展特點、研學課程設計、教學教法和課程評價等方面不甚了解,在“學”的層面很難發揮引導作用,容易使研學旅行流于形式,陷入走馬觀花、重游輕學的困境。部分中小學教師過分強調研學的教育價值,將學校所授的課程搬到戶外上課,他們的實踐教學能力不足、跨學科能力弱、研學線路安排不合理、臨場應變能力弱、應急救護能力弱,在“旅”的層面知之甚少,無法促進研學旅行與學校課程的有機融合,易陷入換個地方上課、重學輕游的困境。
2.未來從業者的培養存在同質化問題,實踐教學開展不足
目前開設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的81所職業院校,較多是旅游職業院校,或設置有旅游管理專業的職業院校,其在建設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時,多是對原有旅游類課程進行適當拓展和深化。這一做法容易導致人才培養出現同質化問題。
研學旅行強調在真實情境下開展探究式、體驗式和項目式教學,實踐性是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本質屬性。然而,2020年開設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的33所職業院校幾乎沒有與現有的國家級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建立有效聯系,開展主動對接。[9]張麗莉等人指出,企業對現有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人才滿意率低,培養滿足行業和企業需求、用人單位滿意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人才迫在眉睫。[10]自“1+X”研學旅行策劃與管理、研學旅行課程設計與實施職業技能證書制度實施以來,不少職業院校以考證為目標開展培訓式課程,課程內容未能真正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學生的職業技能仍然較弱。若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不能精準對標崗位需求,對接職業標準和工作過程,只重視理論教學而輕實踐,研學旅行未來從業者實踐能力弱的問題將一直無法得到解決。
可見,研學旅行人才供需數量及結構矛盾突出,各類短平快的研學旅行人才培訓班僅能滿足基礎崗位技能需求,無法形成科學合理專業的人才梯隊。開設有特色的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進行產教融合的現代職業教育,是解決研學旅行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基礎、高效的途徑,是推動研學旅行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研學旅行職業教育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推動職普融通,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11]《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強調:職業教育要堅持面向市場、促進就業,推動學校布局、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相對接;堅持面向實踐、強化能力,讓更多青年憑借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12]針對研學旅行人才供給側存在的人才供給數量缺口大、人才供給質量不高等問題,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可以通過構建綜合實踐育人體系等途徑解決。具體做法如下。
特色化是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生命力,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區域人才需求、特色資源和學校優勢,探索特色化發展路徑,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例如,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我校)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依托學校特色,充分考慮廣西“山、海、邊、民”的山水民族特色體育資源,確立了“以體育為主線、一專多能、德技并修”的人才培養定位,并融合體育類資源,開發了“體育+研學”的專業課程體系,與古岳文化藝術村、廣西紅樹林戶外運動俱樂部等企業合作開發了“體育+紅色”“體育+文化”“體育+生態”等一系列層次豐富、特色化、多樣化的研學旅行課程,深受中小學校的歡迎。僅2020年下半年,我校校企合作服務南寧市中小學生12000人。
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只有緊跟研學旅行龍頭企業的崗位職業能力需求、技術技能標準、考核評價標準,人才供給側才能精準對接行業需求側。要想提高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的市場適應性,可通過以下四步構建如表1所示的“崗課賽證”四位一體育人模式:第一步,對標行業崗位群的能力需求,剖析研學旅行崗位群的職業素養,明晰人才培養目標,在課程思政的引領下將實踐教育全過程融入專業教育,在自然類、歷史類、地理類、科技類、人文類、體驗類等研學課程開發與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民族情感、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和職業道德,培養愿做事的人;第二步,對標研學旅行行業對初、中、高級人才的需求和技能標準,以崗位為邏輯主線,通過系統化分析工作任務、形成工作項目,以設置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實施以“識崗—試崗—頂崗”不斷遞進的“2+1”模式,讓學生在知行合一中習得真功夫,培養會做事的人;第三步,對接專業課程與行業認證(證書),將“1+X”研學旅行策劃與管理(EEPM)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X”研學旅行課程設計與實施(DIEE)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紅十字會救護員證、導游資格證、教師資格證的獲取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培養能做事的人;第四步,銜接技能大賽,通過分段、分層教學實行進階式培養、個性化學習,將大賽項目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大賽內容融入課程教學內容、大賽評價融入課程評價等[13],以大賽為引領,實現“課程教學—技能競賽—企業考證”的互通培養,培養有特色的人。我校采用此教學模式后,截至2021年底,已有329名學生獲得“1+X”研學旅行策劃與管理(EEPM)職業技能等級證書,52名學生獲得紅十字會救護員證;學生以“體育+研學”為主題的研學旅行課程參賽,獲廣西研學旅行職業技能大賽第5名;學生研學旅行創新創業團隊于2021年下半年志愿服務中小學生近千人,有效提高了實踐能力。

表1 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崗課賽證”四位一體育人模式
研學旅行課程的研發與實施具有非常強的實踐性,必須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依托“互聯網+”,引入新媒體技術,構建研學旅行服務與管理專業產學研信息平臺,與各地研學旅行學會、基(營)地、企業、學校實現信息和資源互通互聯,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1.建設校企共享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庫
校企共創數字化教學資源,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進行個性化培養、對接市場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校采用“超星學習通+新媒體”的方式,與廣西紅樹林戶外運動俱樂部創建信息化教學資源庫。一方面,深化校企合作,企業全程參與建設專業核心課程研學旅行課程設計與實施,利用技術實現實踐教學資源優化。另一方面,發揮體育產業專業群的優勢,加強和體育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緊密聯合,加強正面宣傳,師生共同打造研學旅行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微信公眾號、抖音號和視頻號,挖掘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的典型事跡,詳細介紹對接的校企合作項目,打通對接市場的渠道,整合形成開放、共享、科學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庫,以及涵蓋教學、學習和社交于一體的云平臺。
2.搭建綜合實踐教學平臺
引入企業項目、技術標準和師資隊伍,校企共同構建綜合實踐教學平臺。具體做法如下:以典型工作項目為載體,構建模塊化、能力遞進式的課程體系;明晰教師在企業的崗位職責和薪資待遇標準,促使教師帶領學生參與企業具體研學項目的開發、運營和實施,對接真實市場,并依托新媒體定期發布工作進程;采用PBL和LBD教學模式,使課堂由“教授的場所”轉變為“學習的場所”,使課程從“目標—達成—評價”的程序型課程轉變為“主題—探究—實施”的項目式課程,使教學模式由班級授課模式轉變為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采用老帶新、強帶弱的方式進行分組),以此幫助學生團隊在“市場調研—課程策劃—產品運營—組織實施—數據分析—評價提升”的體驗式教學中提升實踐能力,實現“教、學、做”一體化。
教師團隊是影響學生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目前,高職高專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缺乏同時具備教育和旅游雙學科知識背景的實戰型教師隊伍。對此,高職院校可通過內培外引的方式,打造雙向互通的教學團隊。
1.內培:打造理論精技術強的復合型教學團隊
將學科融合和職業能力培養貫穿教師能力培養全過程,通過以賽促教、參加行業培訓學習、掛職鍛煉、社會服務、考取職業技能證書和職業資格證等方式打造校企“雙師型”師資隊伍。具體如下:依托企業項目,提升教師團隊實踐教學技能和思政育人能力;推進固定崗和流動崗相結合,引導教師為企業行業開展人力資源服務、信息服務、各類培訓服務,激發企業行業運行活力。
2.外引:打造雙向互通的教學團隊
引入思政教師、中小學綜合實踐教師、各學科領軍人物和行業專家,打造雙向互通的教學團隊。具體如下:定期召開專業座談會,邀請企業行業專家對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內容與市場需求的銜接度、教學方式的科學性與適用性等方面進行評價,從而實現專業教學與崗位工作內容有效銜接。
綜上所述,研學旅行發展迅猛,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短平快的職業培養無法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發展時間短,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尚未完善,無法保證研學旅行高質量發展。對此,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要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區域資源和學校特色優勢,通過內培外引打造交流雙向互通的教師團隊,并以學生為中心,做到“崗課賽證”融通,將課程思政和實踐教育貫穿專業教育全過程,打造一支有素養、精教育、懂旅游、善實踐、有特色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隊伍,解決研學旅行人才的供需矛盾,推動研學旅行行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