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在省部級專題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要認真總結黨史學習教育的成功經驗,建立常態化長效化制度機制,不斷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挖掘紅色資源,講好黨史故事是主流媒體的重要任務之一。各地媒體在開展地方黨史故事報道方面積極探索、創新實踐,取得了良好成效。廣西廣播電視臺《黨史故事大家講》在忠于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兼顧思想性和藝術性,從精準選題、多元呈現、融合傳播三個方面講好“紅色故事”,為充分發揮傳統媒體作用,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進行了有益探索。
【關鍵詞】紅色資源;融媒體傳播;黨史題材;原創節目
紅色資源具有客觀性和生動性,蘊含強大的精神力量,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廣西是孕育紅色基因、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一方紅色熱土,黨史事件多,紅色資源豐富。2021年4月25日至27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廣西考察時表示,到廣西考察的第一站就來到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目的是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之際,緬懷革命先烈,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堅定理想信念,砥礪革命意志。作為地方主流媒體,如何充分利用好廣西的黨史資源和紅色文化,廣西廣播電視臺推出百集融媒體節目《黨史故事大家講》,以廣西14個地級市111個縣(市、區)現存的重要黨史遺址、遺跡、文物、檔案為載體,深挖紅色資源背后的故事,多角度、多形式、多題材講述中國共產黨領導廣西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的光輝歷程。從內容設計、角度選取、表現方式、融媒體傳播、廣西黨史題材原創節目“走出去”等方面均有創新,助推在廣西掀起一股“紅色經典熱”,為地方媒體、做好黨史融合報道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用“坐標法”定位出百個廣西黨史選題
作為中國共產黨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廣西黨史呈現出100年來波瀾壯闊的畫面,涌現了許多載入史冊的英雄人物,鐫刻下了不朽的紅色印記。從浩蕩的歷史長河中,如何篩選出100個報道選題?廣西廣播電視臺創新采用“坐標法”進行定位。
(一)以歷史時期為橫軸
從橫向看,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中,選取廣西在黨的創立和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民抗日戰爭時期、全國解放戰爭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等各個階段,發生的具有時代性和歷史意義的重大戰役、重要事件、重要會議進行報道。比如,192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廣西第一個地方組織——中共梧州支部建立;1929年12月11日,鄧小平領導百色起義,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廣西民族地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一次光輝實踐;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在廣西興安、全州、灌陽發生的湘江戰役,是關系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關鍵一戰,也是中央紅軍長征以來最壯烈的一戰;1949年12月11日,紅旗插上鎮南關,廣西解放;1980年2月,當時的廣西宜山三岔公社和寨大隊全體村民投票選舉成立村民委員會,開創中國農村村民自治先河;1986年,鄧小平做出“廣西平果鋁要搞”的指示,開拓了革命老區建設發展新局面;等等。以時間為軸線,通過對這些發生在廣西的重大黨史事件進行報道,觀眾了解了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堅定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以各歷史時期的先進典型為縱軸
從縱向看,在中國共產黨百年的偉大征程中,廣西各地涌現出一大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進模范,他們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拋頭顱、灑熱血、披荊斬棘、砥礪前行。其中,有中國早期農民運動領袖韋拔群,心系民族興衰的第一位廣西籍中共黨員黃日葵,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南寧女兒鄧穎超,湘江戰役中斷腸明志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戰斗英雄李延年;也有扶貧路上譜寫新時代青春之歌的黃文秀,幫助近2萬貧困學子圓了求學夢的“校長爸爸”莫振高等。講述這些仁人志士、熱血青年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在困難絕境中堅定理想信念、視死如歸;在和平年代賡續紅色血脈,踐行初心使命的故事,用他們個人的“小故事”展現中國共產黨的“大歷史”,探析中國共產黨員的精神譜系,增強觀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用“坐標法”進行定位選取報道內容,確保了選題的高度、廣度和深度。
二、多元呈現 助推黨史教育入腦入心
主流媒體在紅色題材的挖掘中,必須準確把握歷史事實,在真實、準確、客觀地將歷史的原貌呈現給觀眾的同時,要以豐富、多元的表達手法呈現出來。《黨史故事大家講》用一個又一個真實、生動的小故事反映大時代,展現中國共產黨以人民至上、為人民謀福利、兼濟天下的高尚情懷。在表現形式上,通過大家講、小切口、創新表現形式,節目更有溫度,更可親近,由此拉近與受眾的距離,擴大節目的影響。
(一)“大家講”黨史——賡續紅色血脈
《黨史故事大家講》突出“大家講”的概念,大家是指事件親歷者、革命后代、黨史專家、紀念館講解員、主持人、記者等,不同身份的人從不同角度講黨史故事,讓報道既深入、貼近,又生動、鮮活,增強報道的真實感、吸引力、感染力,也為黨史教育留下了豐富生動的視頻影像資料。
親歷者是黨史的重要見證者。由他們進行講述,更能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在《李延年:踐行初心使命 永葆英雄本色》報道中,李延年老英雄親身講述了他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親身經歷,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戰爭畫面,重現在觀眾眼前。觀眾不再作為旁觀者,而是在聆聽當事人的講述中增強了參與感,切身感受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英勇無畏,以及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
在《鴛鴦江畔的廣西第一個中共支部“伍竹枝”》報道中,主持人現場探訪中共梧州地委·廣西特委舊址陳列館、梧州港口、《梧州民國日報》舊址、大同酒店舊址等地,深入了解1925年9月周恩來秘密到梧州指導建黨工作的情形以及中國共產黨廣西第一個地方組織——中共梧州支部成立的經過。主持人以聲情并茂的講述,讓觀眾充分了解廣西革命之火從微小到燎原的歷程。
在《黨史故事大家講》每集報道中,主講人分別到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地尋訪,從睹物、傳承這兩個視角交錯展開故事講述,在現實和歷史的切換中,還原一樁樁歷史事件、一個個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見人、見物、見事、見精神,把黨史故事講得精彩、感人。
(二)從“小”切入——講細講好黨史故事
能不能把黨史故事講得生動精彩,講得深入人心,細節很重要。從“小”切入,通過細節講“活”人物故事,向大處延展,闡述大主題,更能說服人、打動人、感染人、影響人,達到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果。
從“小”切入,小可以是一個物件、一首歌、一封信等。在《追尋巾幗印記 銘記絢爛芳華》報道中,以廣西第一位女黨員李省群日記里的一首詩“烈火熊熊半紀前,紅爐今日慶重瞻。回思烈士心頭壯,追憶前塵怒火燃”作為引子,引出李省群的英勇事跡。故事通過生動的細節、感人的講述,既接地氣又有高度。
(三)創新表現形式——讓黨史“活”起來
畫面是電視的基本要素,也是電視的重要載體。在介紹黨史的電視新聞報道中,有關重大戰役、重要會議、英雄人物的內容通常配以影視畫面、歷史資料和老照片。但是,如若一些歷史事件、英雄故事沒有影像資料可以在新聞中呈現,如何講好這些歷史故事,《黨史故事大家講》的一些創新做法可以借鑒。
1.情景再現復原歷史場景
情景再現是歷史紀錄片常用的再現歷史的表現手法,可以彌補沒有史實畫面的缺陷。
2.用沙畫的方式再現經典情景
沙畫是流動的影像,用沙畫的方式再現黨史經典情景,可以強化畫面意境,增強現場感。在《南寧女兒——鄧穎超》一片中,用沙畫還原了鄧穎超回到闊別40多年的南寧,她在歡迎宴上介紹丈夫周恩來是南寧的女婿,周恩來向南寧的親戚敬酒的情景,氣韻生動、畫面沖擊力強。
3.用手繪插畫呈現,增強畫面活力
在黨史報道中,用手繪插畫方式表現故事細節,可以提高內容的直觀性,讓畫面有活力。在《繡紅旗迎解放 閃閃紅星耀龍城》一片中,通過插畫師的一筆一畫呈現柳州地下黨員于月杏在夜深人靜時打著手電筒偷偷繡紅旗的細節,生動地呈現突出的重點,既豐富了報道內容,也增強了畫面吸引力。
4.用靜像動畫包裝,讓歷史照片“動”起來
在黨史的報道中,會用到大量的照片,如果只是簡單地在電視上呈現照片,不免顯得呆板,難以吸引人。《黨史故事大家講》充分運用靜像動畫包裝,將二維的照片制作成三維動畫效果,讓歷史照片“動”起來。
綜上,通過多手法呈現歷史場景,在遵循真實性原則的前提下,根據片子的需要,設計鏡頭,讓其與片子的其他內容、鏡頭渾然一體、水乳交融。
三、創新融合 擴大“紅色”影響力
《黨史故事大家講》在拓展傳播路徑上做出嘗試,將單向傳播拓展為雙向交流,形成媒體之間橫向融合、線上線下縱向聯動的傳播格局,提升節目互動性和觀眾參與度,講好黨的歷史,增強傳播效果。
(一)原創節目實現融媒體傳播
堅守大屏品質,是傳統媒體傳承紅色基因,講好革命故事的基礎。《黨史故事大家講》深挖八桂沃土中的紅色資源,通過多形式、多角度呈現方式,黨史學習教育宣傳報道更加生動、更有親和力。《黃文秀:扶貧,我心中的長征》《南寧女兒——鄧穎超》《百色起義 威震南疆》《列寧巖:右江革命的搖籃》4個作品獲全國黨史故事短視頻展播獎。節目共播出了100集,在廣西衛視和廣西新聞頻道大屏播出的最高收視率達到1.25%,在微信公眾號和視頻號、新浪微博、今日頭條、抖音、央視頻、廣西視聽客戶端、“學習強國”廣西學習平臺、廣西云客戶端、廣西網上黨校、廣西干部網絡學院等新媒體平臺總瀏覽量超1.2億次,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為實現全媒體“疊加刷屏”效果,廣西廣播電視臺持續豐富傳播載體,積極探索、推動廣西黨史題材原創節目“走出去”的新路徑。西藏昌都電視臺及相關傳媒機構合作翻譯成藏語播出;《鳳凰專區》《鳳鳴視界》《鳳鳴文化》等面向全球的全媒體渠道對“黨史故事大家講”系列專題片進行展播推廣,擴大網絡影響力。
(二)線上線下相互賦能推廣
依托《黨史故事大家講》聚集的人氣、流量,廣西廣播電視臺舉辦線上線下特別策劃活動,助推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一是線上發力。聯合廣西廣播電視局、廣西檔案局、廣西檔案館等7家單位授予廣西各市、縣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以及公安消防等單位100名主播“廣西黨史故事宣傳員”稱號。發揮百名主播的影響力及各融媒體中心的原創能力,廣西廣播電視臺又接續打造《百名主播講黨史》大型融媒體節目。
二是線下推廣。廣西廣播電視臺在桂林全州縣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舉辦“廣西黨史學習教育‘感黨恩 跟黨走’主題系列活動·黨史故事大家講”線下專題活動,組織開展“十場名家云直播、百名講師示范課、千場黨課下基層”黨史黨課,打造了對黨忠誠教育249場現場課、108堂情景課示范課,打通理論宣講的“最后一公里”,對宣傳普及黨史學習教育發揮了積極作用。
四、結語
策劃好紅色節目,傳播好紅色聲音,對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地方主流媒體應深入挖掘當地紅色資源,持續創新紅色故事報道形式,拓展融合傳播渠道,搭建好宣傳報道與受眾之間的橋梁,高質量講好黨史故事,使黨史學習教育更接地氣、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付開鏡.歷史新聞化及其意義[J].編輯之友,2017(3).
[2]黃鵬飛.口述歷史的電視文藝化呈現[J].大眾文藝,2018(16).
[3]王秋萍.從“建黨百年”宣傳看全媒體語境下主流媒體實現主流價值觀傳播的有效路徑[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21(10).
[4]鄭德梅.講清史實 開掘內蘊 觀照現實——紅色題材歷史文獻紀錄片創作路徑探析[J].電視研究,2021(10).
[5]安曉燕.黨史題材電視節目歷史記憶建構策略淺析[J].中國電視,2022(01).
作者簡介? ?李晴,廣西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