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殿忠
摘 要: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教學這門學科,對于學生學習其他各門學科,獲取新的知識;對于貫徹教育方針,有著重要的意義。這段話告訴我們語文的性質,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任務及教學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師;加強語言文字;教學方法
語文課教育工作,首先是通過語言文本教學活動,讓學生學會正確認識和利用祖國的語言文本,并了解學習與工作中的這門基本工具,從而具有讀、寫、讀、講的基本能力。但在教育工作工作過程中,語言教育還要發展學生的智慧。但是,在語文的課堂中,常見的現象就是教師沒有把教學工作著力點放到基礎教學上、語言文字教育上,從而成為了進一步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阻礙。文章討論了加強語言文字的教學方法。
一、教學語言存在的問題
教學語言是老師平時教學上常常用到的,然而正是常常用到,反而使人們對其視而不見,忽略了對其的提高與鍛煉。所謂的課堂話語就是老師在課堂上為實現預期的教育目的,按照學校規范的教學課程,在規定的時段內指導學生在掌握教學基本知識、在掌握教學操作技能過程中運用的話語。在課堂中,教學的話語對于順利完成教育任務、順利完成教學工作都具有著關鍵性的意義,它既是老師教書育人的基礎手法,也是一門高度專業化的創新教育藝術,但我們的課堂話語仍面臨著許多問題:
(一)重復和強調的語言
有的老師唯恐學生不明白,就把知識點反一再復地灌輸,反而讓學生越讀越懵懂。
(二)表達含混不清,不能言簡意賅
有的教師信口開河,講話沒有條理,學生就如同置身于云霧之間,不明所以然;有的老師在心里也很明白什么才是重點,但是表達上存在問題,比較繁瑣,不能夠言簡意賅[1]。
三、加強語言文字的教學方法的策略
(一)解決好語文教學和德育、美育等的問題關系
語文是指教學生掌握語文的課堂。老師不要把語文上成治政課,更不要把語文上成文藝課。我們要在強調語文工具性和基本的教育過程中融入語文教學,并融入文化審美教學。也就是說,要以文花悟道,寓文學為鑒賞、美學指導于口語課堂教學當中,并通過對一些范文的分析與評價,使學生體會語文美感,從而培育他們良好的語文美學情操。但應該明確,一切都要在口語教學中進行,應是潛移默化的,既并非單一的,也并非牽強的,或任意擴展的[2]。
(二)想方設法加強語言文字訓練
學習語言文字的主要并非依賴老師講解,而是依賴學生實際運用練習,在練中會使用語言的技能訣竅。所以,應該轉變過去以老師教學為主的做法,切實強調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由老師起作用。因為葉圣陶很早就指出,時間是給不盡的,把技術拿在學生手里,需要反復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煉出最純熟技術的。在中國傳統的語言教育中,重視誦讀,注重語感,也重視表現,主張"閱讀百遍,其義自見",也主張反復讀多寫,等等。這里面的核心問題就是要學生通過自主練習,自我感悟,在練習中學會知識。如教學的《大江保衛戰》,假如過于注重思想政治教學與理論聯系實際,便會大談作者當時的寫作意圖,并大講作者當時寫作這篇文章的目的;假如當成文學來鑒賞和評判,便會從文中的起始、發展、高潮、結尾,去認識與感受文章的故事情節發展;假如當成口語工具的掌握和使用的一種范例,就應該著力于利用文本的說話要素,使學生認識事物、了解歷史人物。任何課程、任何教學活動均受嚴密的時間約束。語文課的有效性也就表現在規定的時段內學生對教材的了解、把握的程度上,而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也就應該有著明確的目標。
(三)徹底改變教學觀念
首先要了解到語文課程是綜合性很強的課程,所以語文課程同時還肩負著向學生開展思維教育、發展語言智慧、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等任務;而其他課程也有這種任務,是各個領域中共同的任務。"特有任務"和"共有任務"兩者關系是相互互補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將二者關系處理得恰當就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訓練水平;要勇于打破阻礙課堂效果而改善學生的以灌輸意識為首的課文結構內容教學方法,精說巧說,講練評緊密結合,著力于構建以語言文字為課堂教學的新型教學模式。新教學模式的形成其目標也就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能夠更快良好地掌握語文工具。所以,老師們應該更加認真地切實地將語言文字教育與閱讀聽說能力,以及邏輯思維的教育鍛煉有機聯系起來并落到實處[3]。
(四)進一步探討與總結語文教育的基本規律
漢語基礎包括教學大綱中所規定的詞語的音、形、意、標點符號,詞法與句型即漢語語言的基本結構形態與變化規律,修辭學原理與漢語邏輯,等。掌握這些語言基礎知識的主要目的,就是更自覺、更熟練地使用語言這一工具。但是,語言知識教育并不是簡單地孤立地機械地實施,只有通過充分運用課文中――活的語言環境開展教育活動,才有可能讓學生更加扎實地掌握語言知識和形成語言才能。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教育的另一項最基本的主要的教學內容,就是研究漢語言的形式和體現方式。語境也是語言教育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學校課程中對語言因素的發現、分類,以及口語練習的重點內容。另外,語文能力包括認知能力、理解、協調和表達能力等,都是語文教育的重點內容。提高漢語教育,提高文化因素分析,究竟要提取哪些因素,怎樣整理歸類,語文教育中有關語言素養發展的序列與等級怎樣認識與劃分,這都值得研究。盡管教學大綱已經給出了大方向,但具體怎樣理解,怎么貫徹到每一個課時中去,以及怎樣將教學大綱的要求再細化得更容易操作,則還有待同行的進一步研究。
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想進一步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語文教育能力,最不能忽略的就是對語言文字課程的重視,作為教學工具,在基礎教育階段中也要有具體的教育任務,對課程要有透徹的了解,把新穎的教學方式運用于其中,以引導學生體驗漢語文學的美麗世界,在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教育階段中也要重視語文課的工具性教學,幫助學生擺正讀書心態,得到有益的閱讀體驗,使他們通過對語文課程的正確掌握為其余科目的學好打下了基石,實現全方面的發展,形成了較好的習慣,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文學整體綜合性素養,成長為社會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鄧國瓊.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加強語言文字的教學[J]. 考試周刊,2010(21):65.
[2] 魏翠立. 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語言文字教學[J]. 讀寫算(教研版),2015,5(10):379.
[3] 黃燕.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語言文字教學[J]. 文淵(中學版),2020(6):679-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