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英

摘要:目的 觀察與分析器官移植中心危重患者床旁護理交接中SBAR溝通模式的應用。方法 納入64例病患為研究對象,截取于我院器官移植中心2020年7月-2021年7月收治危重患者;經等量電腦隨機法均分2組,1組為參照組(n=32,接受傳統床旁交接護理),1組為實驗組(n=32,接受SBAR溝通模式);對比兩組護理干預效果。結果 在不當給藥、導管脫管、樣本采集錯誤發生率方面,實驗組(6.25%)同參照組(25.00%)相比顯著較低;在健康指導、生活照料、服務意識及滿意度評價評分方面,實驗組(23.50±2.24、22.30±1.69、24.53±1.16、23.95±0.61分)同參照組(18.61±2.07、17.10±1.53、19.25±1.02、17.20±1.76分)相比顯著較高,組間差異較大(P<0.05)。結論 器官移植中心危重患者床旁護理交接中SBAR溝通模式應用效果顯著,不僅可切實減少器官移植患者康復期間不良事件的發生,還可切實保證患者日常護理質量;建議推廣。
關鍵詞:器官移植;床旁護理交接;SBAR溝通模式
作為臨床護理工作中,常用模式,SBAR溝通模式中S、B、A、R分別代表現狀(Situation)、背景(Background)、評估(Assessment)、建議(Recommendation);大量實踐表明[1],該模式可有效促進溝通有效性的提升,鑒于此,本研究納入64例器官移植中心危重患者,對SBAR溝通模式在該疾病患者床旁護理交接中的應用效果展開深入研究與探討。現作如下闡述:
1.基線資料和方法
1.1基線資料
納入64例病患為研究對象,截取于我院器官移植中心2020年7月-2021年7月收治危重患者;經等量電腦隨機法均分2組,1組為參照組(n=32,接受傳統床旁交接護理),1組為實驗組(n=32,接受SBAR溝通模式)。參照組器官移植中心危重患者中男/女患人數比17:15;患者年齡最小值32、最大值60,年齡均值(44.60±7.24)歲。實驗組器官移植中心危重患者中男/女患人數比18:14;患者年齡最小值31、最大值58,年齡均值(44.73±7.29)歲。組間資料對比具有同質性(P>0.05)。
1.2方法
1.2.1參照組
給予本組患者以管道、皮膚管理、用藥護理、夜班病情監測以及完善后續護理操作等傳統床旁護理交接干預。
1.2.2實驗組
基于上述參照組基礎上給予本組患者以SBAR溝通模式,詳情如下:
①SBAR溝通模式的培訓及實施。由護士長組織參與SBAR溝通模式護理人員開展專科培訓,就該模式的護理目的、意義、護理流程以及SBAR交接班使用方法等內容進行講解與培訓,實際培訓模式可以通過情景演練、案例分析以及機體授課等方式進行,且在培訓完成后,開展考核,確保護理人員可切實掌握該模式溝通全部內容。床旁交接班護理工作中,應落實交接班核對、簽字制度。②制訂SBAR交接表:根據患者實際病況制訂SBAR交接表,且制訂過程中需切實按照現狀(疾病狀況、姓名、年齡及夜班病情變化)——背景(既往疾病史、用藥治療史等)——評估(異常情況、病癥表現等)——建議(后續治療建議、病情監測建議)等內容進行制訂,與此同時,還需根據患者實際病況及交接表的制訂完善護方案,主要包括并發癥預防、病情觀察、導管、皮膚護理以及持續監測等內容。③完善床旁護理交接流程:制訂以健康宣教、傾聽患者傾訴、詢問患者實際感受以及交接班查看等內容為主的床旁交接班護理方案。護理期間,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構建深入溝通,了解患者身心實際需求,盡可能滿足患者所提出合理要求,耐心傾聽患者的抱怨與負性情緒表達,給予患者以針對性安慰和心理疏導;根據交接班內容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如心率、脈搏、血壓、血氧飽和度)、皮膚情況、導管情況等;采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向患者及家屬就遵醫重要性、按時按量用藥的積極意義等內容進行健康宣教。
1.3指標觀察
觀察和對比兩組以下指標[2-3]:(1)不良事件發生率。對兩組護理期間在不當用藥、導管脫管以及樣本采集錯誤等不良事件發生情況進行記錄與統計。(2)護理質量。于兩組患者出院前,指導患者采用自制評分量表對健康指導、生活照料等四方面進行評分,以此評估兩組護理質量。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以%表示等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以( )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時即為呈現出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比兩組護理期間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如下表1所見,在不當給藥、導管脫管、樣本采集錯誤發生率方面,實驗組同參照組相比顯著較低(P<0.05)。
2.2對比兩組護理質量評分
如下表2所示,在健康指導、生活照料、服務意識及滿意度評價評分方面,實驗組同參照組相比顯著較高(P<0.05)。
3.討論
本次研究結果表1顯示:在護理期間不良事件發生率方面,實驗組同參照組顯著較低(P<0.05)。提示:器官移植中心危重患者床旁護理交接中,SBAR溝通模式不僅可促進器官移植患者床旁交接流程的規范,同時還可在此基礎上突出床旁交接護理工作重點,可進一步減少器官移植患者護理期間不良事件的發生,有利于護理協調及溝通工作規范性的提升,切實保障護理質量[4]。本次研究結果表2顯示,在健康宣教、生活照料等多方面護理質量評分方面,實驗組同參照組相比顯著較高(P<0.05)。提示:器官移植中心危重患者床旁護理交接中,SBAR溝通模式具備規避風險事件的能力,同時還可促進床旁交接護理工作有效率及護理質量的提升。由此可知,器官移植中心危重患者床旁護理交接中SBAR溝通模式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綜上,器官移植中心危重患者床旁護理交接中SBAR溝通模式應用效果顯著,不僅可切實減少器官移植患者康復期間不良事件的發生,還可切實保證患者日常護理質量;建議推廣。
參考文獻:
[1]吳雨蔓,劉楊. SBAR溝通模式在器官移植科危重患者床旁護理交接中的應用效果[J]. 中國民康醫學,2022,34(2):187-189.
[2]劉晶晶,毛平,劉立芳. SBAR溝通模式在器官移植科危重患者床旁護理交接中的應用[J]. 當代護士(下旬刊),2019,26(11):43-47.
[3]高會霞,卓金風,朱次菊. 開展心理維護干預方案對器官移植患者的影響[J]. 齊魯護理雜志,2021,27(2):71-73.
[4]鄭珊,王淑亞,蔡麗霞. 生命網模式下健康教育在器官移植病人護理中的作用分析[J]. 疾病監測與控制,2019,13(5):37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