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燕紅
摘要:目的:分析圍術期護理干預對先天性食管閉鎖新生兒的影響。方法:以2016年1月—2022年1月間入本院治療的92例CEA新生兒為研究主體。分成A組和B組,均是46例。A組給予圍術期護理,B組給予常規護理。對比護理效果。結果:A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3.04%,B組為47.83%,對比有差異(P<0.05)。A組的生存率為86.96%,B組為65.22%,對比差異顯著(P<0.05)。A組的住院時間短于B組,對比差異明顯(P<0.05)。結論:為CEA新生兒行圍術期護理可提高患兒的生存率,減少并發癥情況,具有較佳的護理效果。
關鍵詞:圍術期護理;先天性食管閉鎖;新生兒
1.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以2016年1月—2022年1月間入本院治療的92例CEA新生兒為研究主體。經倫理委員會直接審查,且得到批準。隨機分成A組和B組,均是47例。A組中,男26例,女20例;出生時間為4h~6d,平均(1.05±0.31)d;出生體重為2.4~3.8kg,平均(2.81±0.24)kg。B組中,男28例,女18例;出生時間為5h~5d,平均(1.01±0.24)d;出生體重為2.4~3.7kg,平均(2.73±0.22)kg。上述數據對比并無差異(P>0.05),可比較[1]。
1.2 方法
B組給予常規護理,即病情觀察、體溫監測、心電監護和保暖護理等。A組給予圍術期護理,具體為:
2.護理干預
2.1 術前護理
2.1.1注意保暖:置患兒于暖箱內,根據患兒的日齡和體重調節暖箱溫度,保持患兒體溫于36.5~37.0℃,暖箱濕度控制在65~70%,防止暖箱內過于干燥,患兒不顯性失水過多,導致痰液粘稠。
2.1.2飲食與營養①入院后立即禁食、禁飲。每日2次用生理鹽水棉簽給予擦拭口腔,必要時給予消毒石蠟油涂抹嘴唇,防止口唇皸裂。②給予靜脈營養支持。使用推注泵控制輸液速度,尤其是合并肺炎的患兒,補液速度不宜過快,以免引起肺水腫等并發癥。
2.2 術后護理
2.2.1密切觀察生命體征:持續心電監測,監測患兒血氧飽和度、心率、呼吸變化。
2.2.2呼吸道管理
(1)人工氣道護理:術后給予呼吸機輔助呼吸,保證足夠的通氣和供氧,減少心肺負擔,促進肺炎吸收。①妥善固定氣管插管,詳細標記氣管插管的位置和插入的深度,操作、翻身動作輕柔,以防脫管。②加強管道濕化,防止堵管,每2小時吸痰一次,注意吸痰時不可太深,防止損傷吻合口[2]。③嚴格無菌操作,接觸患兒前后要洗手,減少交叉感染。
(2)呼吸道護理:①置高斜坡臥位。②按時翻身拍背,注意叩擊的力度和頻率,拍背時要注意保護切口,以免引起疼痛。③及時吸痰,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使痰液稀釋。吸痰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患兒面色、呼吸及血氧飽和度;吸痰動作要輕柔,每次不超過15秒。④吸痰插入長度不超過7~8cm[3]。
2.2.3胃管護理:采用8號胃管,食管閉鎖患兒胃管的作用有:支持作用、胃腸減壓、早期喂養。①術后班班交班,交接置管的長度,并用油性筆標刻度。②妥善固定:可在患兒臉頰上先貼美皮康,胃管放置每皮康上,外貼3M。避免長期留置胃管引起壓瘡及皮膚的不適。③保持胃管通暢:如無胃內容物及氣體抽出,可注入少量氣體,保證管道的通暢;避免胃管折疊、扭曲、受壓;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及性狀。④避免拔管:防止胃管拔出是手術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適當約束患兒雙手并在床邊掛警示標志。
2.2.4胸腔閉式引流管護理:①保持管道的密閉和無菌,使用過程注意引流裝置是否封閉,胸壁切口引流管周圍,用紗布包蓋嚴密。②更換引流瓶時,必須雙重加閉引流管,以防引流液逆流或空氣進入胸膜腔;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防止感染。③保持引流通暢,水封瓶液面應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cm;定時擠壓引流管,以免被血塊堵塞;正常水柱上下波動4~6cm,如水柱無波動,患兒出現胸悶、氣促,氣管移向健側等肺部受壓癥狀,應疑為血塊堵塞,立即通知醫生。④妥善固定,運送患兒是雙鉗夾管,保持密閉。⑤觀察并記錄引流液的量、顏色、性狀、水柱波動范圍。⑥拔管:引流液明顯減少(少于5ml/d)且顏色變淡,X線胸片示肺膨脹良好、無漏氣,病人無呼吸困難即可拔管;拔管后觀察患兒有無胸悶、呼吸困難、切口漏氣、滲液、出血、皮下氣腫等癥狀。
1.3 觀察指標
觀察新生兒吻合口瘺、胃食管反流、肺部并發癥、食管狹窄、氣管軟化和異物嵌塞等并發癥幾率;記錄患兒的生存率與住院時間等指標。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通過SPSS21.0軟件加以處理,住院時間用(x-±s)表示,行t檢驗,其他指標用(%)表示,行χ2檢驗,若P<0.05,則說明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對比并發癥情況
A組出現2例吻合口瘺,2例食管狹窄和2例胃食管反流,并發癥發生率為13.04%(3/23);B組出現4例吻合口瘺,2例肺部并發癥,8例胃食管反流,2例器官軟化,6例異物嵌塞,并發癥發生率為47.83%(11/23),對比有差異(P<0.05)。
2.2 對比其他指標
A組的生存率為86.96%(20/23),B組為65.22%(15/23),對比差異顯著(P<0.05)。A組的住院時間為(18.21±1.33)d,B組為(22.15±0.67)d,對比差異明顯(P<0.05)。
3.討論
圍術期護理是為患兒行全程化護理干預,從術前的體位護理、常規檢查、導管護理和口腔護理等,到術后的呼吸道護理、管道護理和胸腔引流管護理等,可延緩患兒的病情發展,取得較佳的護理效果。此外,并發癥護理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證患兒的治療安全,避免嚴重的不良事件。結果為:A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B組(P<0.05);生存率高于B組(P<0.05);住院時間短于B組(P<0.05)。可見,圍術期護理可提高CEA新生兒的生存率,且能夠減少并發癥情況。
參考文獻:
[1]劉曉娜.先天性食管閉鎖圍術期的護理管理[J].發育醫學電子雜志,2017,5(03):186-189.
[2]趙紅艷,李尕梅.完全內臟反位合并先天性食管閉鎖手術新生兒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17,32(14):24-26.
[3]劉煥英.先天性食管閉鎖并食管氣管瘺圍手術期護理[J].青海醫藥雜志,2016,46(08):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