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會真 苗宗英 趙欣


摘要:目的:研究手足顯微外科患者術后不同時段的疼痛護理干預措施和效果。方法:研究時間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接診手足顯微外科手術治療患者78例為研究對象,按照數(shù)字隨機法分成兩組;對照組在疼痛30分鐘外再開展護理,研究組在疼痛30分鐘內即開展護理;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疼痛評分,及護理滿意度。結果:經干預后,研究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評價高于對照組,比較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手足顯微外科患者術后再疼痛30分鐘內開展疼痛干預,可以更好的緩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評價高。
關鍵詞:手足顯微外科;術后不同時段;疼痛護理干預;效果
手足顯微外科手術史通過顯微鏡、放大鏡等精密的手術儀器完成的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經準確高等特點,但是手足顯微外科手術治療后常見的術后并發(fā)癥為疼痛,疼痛會影響機體的代謝、內分泌等情況,引發(fā)焦慮、失眠等,對術后的康復,護患關系的和諧發(fā)展造成一定的影響。本文主要研究手足顯微外科患者術后不同時段的疼痛護理干預措施和效果,研究時間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接診手足顯微外科手術治療患者78例為研究對象,現(xiàn)整理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信息
研究時間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接診手足顯微外科手術治療患者78例為研究對象,按照數(shù)字隨機法分成兩組,每組39例;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齡20-69歲,平均(49.91±4.92)歲。研究組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齡20-68歲,平均(49.86±4.15)歲。上述兩組一般信息比較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方法
對照組在疼痛30分鐘外再開展護理,研究組在疼痛30分鐘內即開展護理,具體操作如下:患者術后由于疼痛感的困擾,容易伴有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因此術后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交流溝通,做好疼痛評估,根據(jù)評估結果等級開展具有針對性的疼痛干預。
用靈活的方法對患者進行傷情相關的宣教,對疼痛狀況予以說明,告知疼痛是正常現(xiàn)象,不要擔憂,這一癥狀會隨著康復逐漸緩解。疼痛,會讓患者情緒有較為強烈的波動,還可能因為不良心理加重后疼痛,在治療期間要多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了解患者情緒變化的影響因素,進行個體化的疏導。疼痛尚可忍受的患者,為患者講解注意力轉移法,如閱讀報紙雜志、看電視、聽音樂、與患者聊天等。家屬可幫助患者進行按摩,指導患者進行適當?shù)闹w放松練習,對于患者不理解的地方護理人員要做出示范,每天進行一次,每次從身體上部分到身體下部分逐一進行放松,每次放松時間控制在半小時以內。疼痛程度嚴重的,可進行相應的藥物治療。
1.3觀察指標
兩組干預前后疼痛評分,應用視覺疼痛模擬評分(VAS),評分0-10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疼痛越嚴重。
調查統(tǒng)計護理滿意度,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包括25項,滿分100分,80分及以上為滿意,60-79分為一般,低于60為不滿意。
1.4統(tǒng)計學處理
研究獲得數(shù)據(jù)輸入SPSS25.0軟件實施綜合處理,使用x±s標示計量資料,t檢驗;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采用 n(%) 表示,用 χ2 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干預前后疼痛評分
干預前兩組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干預后,研究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調查統(tǒng)計護理滿意度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評價高于對照組,比較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討論
疼痛是一種身心不舒適的感覺,常伴有生理、心理、行為等反應,屬于機體對有害刺激的一種主觀感覺。疼痛一般分為末梢性疼痛、中樞性疼痛和精神性疼痛。患者表現(xiàn)為呻吟、哭喊、尖叫、皺眉、咬唇、肌肉緊張等。疼痛是提示個體的防御功能或人體的整體性受到侵害,既是體內組織與細胞發(fā)生不良刺激的反應,也是機體因疾病或自身組織受損所產生的生理與心理反應。一般分為末梢性疼痛、中樞性疼痛和精神性疼痛。疼痛會影響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等,應激性的淋巴細胞減少、白細胞抑制等不良反應。
手術屬于侵入性操作,雖然顯微鏡手術的創(chuàng)傷小,出血量少,恢復快等優(yōu)勢,但是隨著麻醉藥效的消退,疼痛還是會逐漸顯現(xiàn)。在疼痛30分鐘內即開展干預,文采取分散注意力等改善疼痛的方法來緩解患者疼痛,例如播放柔和的音樂或看自己喜歡的娛樂節(jié)目、報紙、書刊雜志、練習深呼吸、松弛訓練,定時變換舒適體位等。同時護理人員為患者進行肢體按摩護理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緩解疼痛,指導患者進行局部活動恢復訓練等。
在疼痛發(fā)生半小時內開展干預可降低疼痛刺激,通過疼痛護理,可以糾正患者對疼痛的錯誤理念,讓其認清自身狀況并掌握一定緩解疼痛技巧,同時能夠根據(jù)疼痛評估結果進行有計劃的疼痛干預,同時配合針對性心理干預,讓患者改善情緒,積極調節(jié)心理狀態(tài)。疼痛護理干預也越來越被重視,新形勢下開展疼痛護理,提倡加強基礎護理的同時,面對可能影響患者疼痛和康復效率因素主動采取應對策略,通過綜合性的主動干預手段,幫助患者提高舒適度、安全感,以平穩(wěn)心態(tài)面對治療,最大程度減輕疼痛。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經干預后,研究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評價高于對照組,比較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手足顯微外科患者術后再疼痛30分鐘內開展疼痛干預,可以更好的緩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評價高。
參考文獻:
[1] 李 冰.手足顯微外科患者術后不同時間段的疼痛情況及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冶金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7,34(6):673-674.
[2] 李曉霞,楊燕萍,段一萍,等.分析手足顯微外科患者術后不同時段的疼痛護理[J].醫(yī)藥前沿,2017,7(3):251-252.
[3] 石福霞.優(yōu)化護理流程在手足顯微外科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08):1217-1219.
[4] 關 巍.手足顯微外科術后患者不同時間段的疼痛程度及護理研究[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6,7(19):174-175.
[5] 蘇愛愛.手足顯微外科患者術后不同時間段疼痛情況與護理干預效果[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0(02):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