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常曉峰


摘要:目的:研究初產婦運用產前產后護理對其母乳分泌時間與母乳喂養率的影響。方法:隨機將2020年1月-2021年10月在本院分娩的80例初產婦分為對照組(常規護理)與觀察組(產前產后護理),每組各40例,觀察兩組母乳分泌時間和母乳喂養率。結果: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產婦48h內母乳分泌率、母乳喂養率明顯更高(P<0.05)。結論:在產前產后加強對初產婦的護理干預,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患者的母乳分泌速度,同時還能進一步提高其母乳喂養率。
關鍵詞:初產婦;產前產后護理;母乳分泌時間;母乳喂養率
初產婦是指第一次生產、無任何生育經驗的產婦。經過長期觀察發現,初產婦在胎次、產程上與經產婦有著一定區別,同時產后更易產生抑郁情緒,極易影響產婦的母乳分泌情況和母乳喂養情況[1]。因此,只有加強對初產婦的護理干預,提升其對母乳喂養知識的認知程度,才能確保產婦接受母乳喂養[2]。基于此,本文就初產婦運用產前產后護理對其母乳分泌時間與母乳喂養率的影響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擇初產婦(80例),入院起始時間為2020年1月,終止時間為2021年10月,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對其進行分組(對照組、觀察組),兩組均為40例。納入標準:初次分娩的產婦;自愿參與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近期采用降壓藥物治療的產婦;合并妊娠期高血壓或糖尿病;合并免疫性疾病。本次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見表1。
1.2方法
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干預,內容包括環境護理、飲食護理等。
觀察組:開展產前產后護理干預。(1)產前護理:通過視頻、發放宣傳手冊或情境宣教等方式教授產婦喂養的技巧,同時對初產婦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加強心理疏導,并為其介紹相關案例,增強其信心。(2)產后護理:產后1h讓初產婦對嬰兒進行撫觸,并告知初產婦擠奶、哺乳方法,在哺乳過程中充分評估初產婦的舒適度。針對乳汁分泌過少的初產婦,首先需明確原因,隨后進行針對性的干預。另外還需提前制定預防乳房腫脹的干預措施,并在哺乳期間不斷鼓勵初產婦,消除其疑慮。
1.3觀察指標
(1)記錄兩組初產婦<24h、24~48h、>48h的母乳分泌情況。(2)記錄兩組初產婦母乳喂養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此次研究數據進行分析,使用t檢驗計量資料( ),行χ2檢驗計數資料(%),若檢驗結果為P<0.05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母乳分泌時間
觀察組產婦48h內母乳分泌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母乳喂養率
觀察組的母乳喂養率為95.00%(38/40),對照組為75.00%(30/4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χ2=6.275,P<0.05)。
3.討論
既往臨床主要對初產婦開展常規護理干預,雖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常規護理內容較為片面,較難糾正初產婦對母乳喂養的認知[3]。
產前產后護理主要是在產前和產后分別對初產婦開展健康宣教、心理護理等護理干預,進一步提升初產婦對母乳喂養知識的認知程度,同時教授其如何有效擠奶、哺乳等,可促使初產婦母乳分泌,進而提高其母乳喂養率[4]。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而言,觀察組產婦48h內母乳分泌率、母乳喂養率明顯更高(P<0.05)。結果表明,加強對初產婦的產前產后護理干預,不僅能夠縮短其母乳分泌時間,而且還能提升其母乳喂養率。
綜上所述,在產前產后加強對初產婦的護理干預,有助于進一步加快其母乳分泌速度,進而提升其母乳喂養率。
參考文獻:
[1] 呂田英. 產前產后針對性護理對初產婦母乳分泌及喂養的影響[J]. 中國鄉村醫藥,2020,27(2):62-63.
[2] 劉燕. 探討產前產后護理對初產婦母乳分泌及喂養的臨床影響[J]. 中國社區醫師,2020,36(25):178-179.
[3] 張文霞. 產前及產后護理對初產婦母乳分泌及喂養的臨床作用[J]. 中外醫療,2020,39(20):116-118.
[4] 高春艷,郭媛,徐艷春,等. 產前產后護理對初產婦母乳分泌及喂養情況影響分析[J]. 糖尿病天地,2020(2):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