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爽

摘要:目的:本次的調查探究主要研究患有心臟疾病的患者在外科護理中進行心臟大血管護理之后的生存質量是否發生了變化。方法:實驗遵循單一變量原則和隨機原則,在某醫院的心血管外科科室中隨機抽取了100名由于心臟大血管出現問題而進行心臟外科手術的患者,對患者的身體情況和基本信息進行詳細的統計之后將所有的患者進行分組,分為兩組小組,對兩個小組采取不同形式的心臟大血管護理模式,探究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護理之后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的變化并進行統計學檢驗,探究不同形式的護理模式是否具有研究價值。結果:在經過定期的護理之后,兩組患者在生活中的各方面質量都有了明顯的提升,但實驗組患者的提升速度和程度都大于對照組,且兩組的數據差異在統計學檢查之后證明是有價值的。結論:不同形式的護理模式對于患者術后的生存質量具有顯著的效果,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關鍵詞:心臟大血管;外科護理模式;生存質量
在進行過大型的醫院外科手術之后所有的患者都需要在醫院的住院部接受一段時間的護理和觀察,確保患者已經恢復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被準許出院,在經過護理時會有不同形式的外科護理模式。對于患有心臟大血管疾病的患者來說在經過外科手術之后需要一段較長時間的護理才能恢復,很多情況之下,即使患者已經接受了手術,但是術后患者的生存質量也會出現一定的虧損。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實驗開始的初始階段需要進行實驗對象的選擇以確定實驗數據的來源,在某醫院的心臟外科科室中根據患者的病因隨機抽取100名心臟大血管出現問題的患者,為所有參與調查的患者詳細敘述實驗的主要內容和步驟,要求所有的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針對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進行詳細的統計,主要包括患者的性別、年齡、家族史等等,對所有被選中的患者的基礎信息進行統計學檢測以確保患者的基礎信息不會對本次實驗的結果造成任何的影響。本次實驗所參與的人員中有女性患者46名,男性患者54名,患者的年齡區間在28歲至77歲之間,患者的平均年齡大約為57.32歲。對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兩小組的患者除去所采取的護理模式不同之外其余所接受的治療環境均相同,屬于單一變量,兩組患者需要分別進行護理以進行實驗探究。
1.2方法
在醫院的心臟外科護理的過程中有傳統常規的護理方式,兩組患者中的對照組患者所采取的的護理方式為常規的護理模式,另一組患者所采取的護理模式是指在常規的護理模式的基礎上將所有的護理步驟變得更加具體和細致化。在患者進行完外科手術之后的第一個星期內需要的是一級的護理模式,因為剛進行手術之后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還沒有完全恢復至穩定的水平,因此需要相應的護理人員進行更加細致的護理以保證患者的安全,在進行一段時間之后,患者的身體機能有了很大程度的恢復,患者的互動范圍逐漸變得更加開闊,此時患者的護理由一級護理轉變為二級護理,隨著患者的逐漸恢復,二級護理逐漸轉變為三級護理。在所有的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隨機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在日常的護理中也需要關注患者的飲食、藥物以及康復護理以確保患者的生活質量。患者更加細致的護理包括患者在手術之后心理狀態,良好的心情和心態是身體恢復的重要保證,因此護理人員需要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定期并及時地與患者溝通以確保患者具有良好的心態,對待疾病擁有良好的認知和意識,保證患者在恢復期間有固定適度的鍛煉,有助于患者的恢復。
1.3觀察指標
本次實驗探究的主要觀察指標是患者的生存質量,其中主要包括身體質量、飲食質量以及藥物使用等等,這三項作為主要的觀察指標被測量和記錄來體現患者在手術之后的生存質量。
2 結果
對比兩組患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護理之后患者的各項生存質量可以得出:
兩組患者的各項數據在經過測量和統計之后需要進行相應的統計學檢測以確定本次實驗探究是具有豐富價值和意義的。兩組患者的各項數據在經過護理之后均有了明顯的提示,但實驗組患者的數據提升的速度和程度變得更加明顯,兩組患者之間的數據差異在經過統計學檢測之后被證明是有價值的,P值大于0.05說明優化之后的護理模式確實可以帶給患者更加良好的護理體驗,有利于患者的生存質量的提升。
3 討論
心臟外科的疾病很多情況下都需要進行手術,因為人體的心臟是為人體提供動力的主要身體器官,而在心臟中擔任運輸血液的重任的主要組織結構就是先內臟內的大血管,其中主要包括將心臟中的血液泵出的動脈血管以及將血液泵回心臟的靜脈血管等等,一旦患者的心臟大血管出現問題,患者的心臟將會出現血液淤積的情況,將會嚴重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嚴重的情況之下患者需要緊急的救援措施。心臟的外科手術可能是因為患者體內血栓的脫落導致了大血管的堵塞,也可能是因為大血管內的脂質過多從而堵塞了血管,因此外科的心臟手術種類有很多,其中心臟的支架就是非常典型的外科手術。患者在進行術后的護理過程中需要密切注意患者全身的血供,護理人員需要定時為患者測量血壓以確保患者進行的手術是有效果的,除此之外,患者在手術之后所留下的傷口也需要定期進行藥物的更換以保證患者的安全。患者在進行護理的過程中可以向護理人員提出問題,護理人員也需要定期為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以保證患者在恢復期間的身體健康,護理人員需要監督患者進行定時的藥物攝入以保證患者在心臟手術之后可以擁有更好的身體健康,除此之外,患者也需要適度的身體鍛煉以提高身體的機能水平。
綜上所述,優化之后的護理模式確實可以為患者提供更多的護理幫助,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在手術之后的各項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宋曦丹.心臟大血管外科護理模式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黑龍江中醫藥,2020,49(06):167-168.
[2]紀延霞,趙榮,鮑曉靜.心臟大血管外科護理模式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分析[J].名醫,2019(05):213.
[3]孫靜翔.淺析心臟大血管外科護理模式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健康之路,2018,17(09):190-191.
[4]周曉容.心臟大血管外科護理模式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分析[J].人人健康,2017(0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