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倩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宗產品,莫過于壺、瓶、盆。從明代中葉問世至今五百多年間,這兩大品種又無不以實用功能、欣賞價值而深受大眾青睞,其數量、品類之多在傳承中一直遙遙領先、無可替代。其中陶刻是裝飾技法中最早運用、歷久彌堅的藝術形式。“上林春色”紫砂花瓶則是在主體瓶面上清刻字畫,顯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的一抹亮色,傳遞當今紫砂陶藝創作設計中之春光春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宜興紫砂陶從明中期草創期以單純實用為主,至明末清初逐步向融陶刻為主的書畫裝飾轉變,奠定了陶刻裝飾的文化地位。盡管在發展中紫砂陶裝飾技法越來越多元化,然而陶刻文字、詩詞、書畫乃至印章等形式,今天仍然占主流地位。
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為今人留下了豐沛的文化財富,即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上林春色”紫砂瓶(見圖1)之創意、設計,以瓶為載體,陶刻詩與畫,彰顯古詩之韻致、畫面之唯美,協奏遠古的回響,將古人的心跡與新時代的聲音在穿越時空中相融、相切。

圖1 上林春色瓶
“上林”一詞源于對秦朝以來古宮苑名的簡稱,秦漢時國力強盛、國泰民安。漢代司馬相如“上林賦”(古樂府)極言其侈,故址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及周至、戶縣界。阿房宮及其前殿,苑內放養禽獸,供皇帝射獵。又如民間在喬遷之喜用吉祥對聯“上林春色草,喬木知音多”,作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上林春色”正是擷取“上林賦”篇名和吉祥喜慶聯語,融入陶刻主題,揭示人世間春意盎然的歲月輪回。以上林為背景,孔雀為主體,在紫砂瓶面設計出陶刻畫面與詩詞相配,增添雅俗共賞的藝術魅力。
“上林春色”紫砂瓶的獨特之處反映在造型與裝飾的美感,造型端莊大氣,陶刻裝飾布局則有較寬泛的空間,以彰美的氣勢。
造型是裝飾的載體,歷史上形成的花瓶形制千姿百態,就主體形制而言,通常分圓形、正方形、長方形、梅花形、菊花形、菱花形、海棠形、橢圓形、六方形、八方形、簽筒形等,又可通過瓶之口沿、瓶角、瓶足線條的切換,設計出大、中、小、高、矮等不同尺寸的品種而各領風騷,適應庭院、書房、幾案作陳設使用。“上林春色”紫砂瓶形制為略扁的四方形,通高49 cm、長17.5 cm、寬13 cm,類似方簽筒形,高聳挺秀,瓶肩下方設計出對稱的“雙耳”象首銜環,以增吉祥寓意與花盆之垂直平衡感。
陶刻是宜興紫砂陶獨有的一種裝飾技法,以刻刀為筆,在陶坯表面鐫刻字畫,融文學、書法、繪畫、印章于一體,其歷史積淀、文化底蘊、民俗風情均可在作品上得到展示,品賞清芬雅韻,亦可隨著社會文明進步謳歌時代變遷,頌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成就。因此,“上林春色”紫砂瓶從審美角度定位,精妙布局,使作品創意切情、切意。
“上林春色”紫砂瓶選用優質細潤栗紅色紫砂泥成型,在盆體雙面敷設象牙黃段泥,呈雙面大開光豎立面,一面用國畫中工筆花鳥寫實技法,刻繪一對伉儷情深的孔雀,雄鳥羽覆延長成尾屏,線紋自然流暢,羽翼圓點錯落有致、韻味璨然,與雌鳥在山野間悠然憩歇,背景刻以虬枝梅花點綴,襯托孔雀的美麗神韻。將陶刻中的線刻、圓雕、琢砂等技法得到充分運用,構成大自然瑰麗靜謐的風景畫圖,讓人聯想到“孔雀東南飛”這一古詩名篇;另一面用隸體陰刻晚唐詩人李郢的代表作七言律詩“孔雀”:“越鳥青春好顏色,晴軒入戶看呫衣。一身金翠畫不得,萬里山川來者稀。絲竹慣聽時獨舞,樓臺初上欲孤飛,刺桐花謝芳草歇,南國同巢應望歸。”寫景狀物足可吟詠。
“上林春色”紫砂瓶是紫砂陶藝創作中的一種嘗試,也是紫砂藝海中一朵小小的浪花,它借鑒傳統文化中經典的詩畫語言,營造出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意境。通過處理好造型與裝飾的互鑒關系,使作品既是一件富有寫真旨趣的實用品,又是一種高雅脫俗的陳設件。
紫砂陶是中國傳統工藝門類中獨特的品種之一,在傳承創新中生生不息、歷久彌新。在長期的實踐中,中華傳統文化賦予紫砂從業者不竭的智慧和動力,就紫砂而言,從造型到裝飾不斷出新、出彩,驗證了歷史文化知識的積累、陶刻技藝的磨礪,起到了重要作用。“上林春色”紫砂瓶的創作過程,正是因循“認識、實踐、提高”的藝術探求之路,這也是務實進取的陶藝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