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帥 陳 敏 黃 剛
(景德鎮陶瓷大學,景德鎮 333000)
由于景德鎮陶瓷在中國陶瓷史上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我國古代有不少陶瓷文獻都涉及或者主要記述景德鎮陶瓷,如中國古代的《陶記》和《天工開物》等等,都是研究我國古代景德鎮陶瓷科技的重要文獻。
在我國清代也出現了許多記載景德鎮陶瓷科技的專門著作,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有《陶說》等等。與此同時由當朝督陶大臣唐英編寫的《陶冶圖編次》記載的就較詳細,其中該書附圖20幅,各附圖配有文字說明,介紹制瓷工藝,生動再現了其具體工藝過程,是研究景德鎮陶瓷史不可或缺的參考書。《江西省大志·陶書》則是嘉靖時的生產情況,《南窯筆記》文獻盡管記載的篇幅極為有限,但對景德鎮瓷器生產和工藝細節的記載較為詳盡,但《陶說》中景德鎮陶瓷是該書的一個重點。
乾嘉時期,藍浦著、鄭廷桂補輯《景德鎮陶錄》一書,該書全面地總結了唐宋以來景德鎮陶瓷生產和發展情況,是當時歷史上第一部專門記錄景德鎮的著作,而《陶錄》介紹了景德鎮制瓷的原料主要有瓷土和瓷石,書中還特別介紹了原料的質量檢驗方法和標準,還介紹了一件瓷器的誕生從選料到成瓷七十二道工序之繁多,而這些工序各有其重要性,但至為關鍵的還是最后一把火的燒成,并對煤窯技術作了詳細介紹。作者還強調了明清時期景德鎮瓷業生產分工很細,專業化程度非常高。《陶錄》還反映了景德鎮特殊的瓷業民俗,總之該書為我們研究景德鎮陶瓷史乃至中國陶瓷史提供了詳細的資料。
民國時期,1920年向焯的《景德鎮陶業紀事》出版,1936年江思清的《景德鎮瓷業史》出版,這兩部書記錄了這一時期景德鎮陶瓷科技的進步情況。1945年9月陶瓷專業雜志《陶瓷半月刊》在中國景德鎮創刊出版并發行,這是在當時全國唯一的陶瓷專業類的刊物,直到1948年停刊,前前后后出版發行了近百期。
建國初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解放后的1955年,江西省景德鎮市陶瓷研究所組織編輯了《景德鎮市陶瓷試驗研究一九五五年上半年工作總結》,這是景德鎮史上第一次由專門機構的形式研究景德鎮陶瓷。后來該所又組織人員編寫了《陶瓷的燒成》、《瓷器的彩繪》、《瓷用耐火材料工業》、《煤氣燒窯技術問答》、《精細瓷與工業用瓷》、《景德鎮陶瓷顏色釉發展概況》等等陶瓷專著。而該研究所1963年編著的《中國的瓷器》中,也有不少篇幅介紹景德鎮陶瓷。
建國后,在繁榮陶瓷美術創作的同時也宣傳了景德鎮陶瓷的科技成就。1959年,由中國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編輯出版了《陶瓷簡報》,之后研究景德鎮陶瓷的文獻數量劇增,研究成果之豐碩史無前例。
瓷器自中國起源,對世界其它國家的陶瓷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國外的探索者很早就有研究景德鎮陶瓷的文獻,其中最有影響的要數當年以傳教士身份的法國人殷弘緒,他在中國逗留期間先后兩次發信件至歐洲,專門介紹景德鎮的瓷器工藝。
近代,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和商品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景德鎮的瓷器通過各種方式運到世界各地,對當地的瓷器工業產生了帶動作用。法國、德國、日本等眾多的國家也開始生產和研究瓷器,(蘇)K.C.葉夫斯特羅比耶夫和(蘇)H.A.托羅波夫合著的《硅化學與硅酸鹽物理化學》一書,主要介紹陶瓷生產原料的選取和制備;(德)奢則爾的《陶瓷原材料及其檢驗法》、(蘇)N.A.芬克爾什捷恩的《陶瓷原料》、(蘇)布德尼柯夫的《陶瓷和耐火材料工藝學》系統介紹了當時陶瓷和耐火材料的相關工藝;(蘇)伊凡諾夫的《天然礦物顏料》主要介紹陶瓷生產所使用的天然顏料的相關知識;另外亞洲日本的《窯爐》以及歐美國家的《陶瓷的燒成》等等主要介紹陶瓷的生產工藝,特別是燒成工藝。以上這些專著都為我國當代陶瓷研究提供了先進的科學理論和引進先進的工藝技術借鑒。
由此可見,景德鎮陶瓷燒造技藝作為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技藝,受到國內外工業界、學界、文化藝術界的廣泛關注,并引起相關人士前赴后繼、綿延不斷的研究。國內早期的研究主要出于工業的角度考慮,關注其配方、燒造工藝的改進,是陶瓷科學技術的進步史錄。而當景德鎮因瓷器聞名于世,中國陶瓷受到國外學者的關注時,它已然成為中國獨有的藝術文化形態而廣為傳播和傳承。盡管不少國外學者仍然關心其技術和工藝,但它卻毫無疑問地被打上了深深的中華文化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