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俊
(宜興 214221)
在中國浩瀚的歷史中,曾經涌現出無數的藝術文明,紫砂壺便是其中一種,紫砂壺起源于北宋、盛于明清,經歷了繁華、衰落、復而興盛的過程,如今終于在傳統文化藝術之林屹立不倒。紫砂壺有“紫玉金砂”的美稱,它被人們認為是最好的泡茶器皿,中國人愛好喝茶,在五花八門的茶器中,紫砂壺以優越的實用性和觀賞性脫穎而出,隨后又因為文人雅士們的喜愛,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逐漸被賦予更多的人文價值。在當今的藝術類拍賣市場上,有些紫砂壺甚至堪比金銀美玉,以千萬、百萬的價格被人們追捧,可見在當代社會而言,相對于它的實用價值,人們更注重紫砂壺的文化價值,真正的好壺是一壺難求的。
紫砂壺是中國傳統手工藝品,它之所以價格高昂,是因為它不是現代機器批量生產,手工制作使得每一把茶壺都有它的獨特性。所謂細工出慢活,手工制作一把紫砂壺是十分耗時的,經過拍泥片、圍身筒、做流把、捏壺鈕等幾十道工序,方才出一把壺。所以,即使是相同的器型,也會因制作者當下的心境、思想變化等而表現出不同的韻味,這也是紫砂壺的獨到之處。觀壺,不僅要細賞,更要觀其整體氣韻,方能看出作者的功底與心境。紫砂壺“春秋賦”(見圖1)整體氣韻大氣磅礴,實為自然流露的真情之作,“春秋賦”以圓器為基本形制,身筒呈半圓形,穩定大氣,壺身線條流暢、一氣呵成,身筒富有張力,壺底平足,穩定地立于平面,作品身筒汲取經典器型漢瓦的造型形制,具有悠久的歷史感,壺身大量留白,沿壺底一圈飾以突出的圓點,猶如鉚釘給人以鏗鏘之感,簡單的裝飾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和歷史感;流、把均與壺身暗接,接口自然,相互融合,一彎流弧度柔和、自然胥出;圈把與之呼應,流、把飾以浪濤,卷起的浪濤一陣接一陣,洶涌翻騰,雕塑形式立體生動,演繹出撲卷而來的氣勢;壺蓋為截蓋形式,與壺身合二為一,蓋面飾以一圈凸起的線條,增加了線面感和層次感,蓋面以平緩的弧度斜起向上,中和了壺身的敦厚,有雄立而起之勢;壺鈕采用鏤雕的技法設計而成,在柱鈕造型上裝飾以一朵一朵的波浪翻涌而來,極具藝術感,浪濤元素與流、把形式相得益彰,增加了作品的審美價值,表現出波瀾壯闊的歷史感,凸顯出春秋時期戰亂不斷、群雄紛爭的特點。一陣一陣的浪濤猶如一個又一個崛起又倒下的國家,在歷史的推波助瀾中終有一個國家鼎立而起,站到時代的頂峰,傲視群雄、一統天下,這就是秦國。作品以簡約的藝術形式表現出春秋這一時代的歷史特點,造型大氣穩重、骨肉亭勻,整體和諧又細節精致,堪稱佳作。

圖1 春秋賦壺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有一段春秋戰國時期,在這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相互吞并、戰爭不斷,同時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老百姓民不聊生,但是戰爭有弊也有利,在這段期間,各種名臣將相涌現,各路人才也層出不窮,比如春秋時期的孔子、老子還有孟子,還有戰國時期的廉頗、藺相如還有屈原等,這都是杰出人物,還有著名的“百家爭鳴”,由此可見春秋戰國時期對我國歷史發展的深遠影響。一部春秋史承上啟下,發源于蠻夷入侵、秩序崩潰的時代,以蠻夷滅亡、同化,華夏族重新恢復作為結尾;“黍離之悲”的西周挽歌結束了,戰國七雄的序幕緩緩拉開,禮崩樂壞的時代就要終結,中央集權開始出現,邊緣的齊、楚、秦、晉,楚國、秦國保持不變,晉國一分為三,齊國田氏代齊,成為戰國時代的主角,最終統一天下。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從現在的中國來看,就可以看出戰國歷史對我國歷史的四大影響,第一是大一統;第二是從周朝的分封制變為郡縣制,加強了國家的管理;第三是法家思想的運用,這也是如今“依法治國”思想的來源;最后就是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并且小農經濟還有手工業的產生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些都是影響中國歷史發展的關鍵因素。盛極而衰,衰而復盛,或許沒有當時戰亂的春秋,就沒有現在穩定的中國,任何時代的出現都有它存在的意義。紫砂壺“春秋賦”將一部史詩融入到作品的設計里,讓我們在品茶賞壺的同時縱觀歷史,歷史如同浪淘沙,觀歷史能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的和平與繁華,觀歷史人物讓我們覺察自己,知足知不足。
“人間珠玉何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紫砂壺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如今早已超越傳統實用器的局限,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紫砂壺所代表的是中國人所向往的返璞歸真、自在悠閑的生活方式,代表著一種高級的東方之美,紫砂壺是中國的瑰寶,也唯有誕生于中國,它才能有如今的綺麗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