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蜀河千載流淌,富貴土依舊風光。神奇的宜興紫砂孕育出一批流芳百世的藝人,其中朱可心就是現代紫砂史上德藝雙馨的“民國七大老藝人”之一,是大家公認的紫砂花器一代宗師。
朱可心(1904-1986年),出生于宜興丁蜀鎮,原名朱凱長,師從汪生義,藝名“可心”,寓意“虛心著,可師也”、“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他是一位不斷進取的藝人,作品多洋溢時代氣息,壺藝風格渾厚淳樸、法度合宜,善于從自然及生活中汲取創作的靈感和素材。
“彩蝶壺”(見圖1):此壺為1972年設計制作,立意新穎,取花香蝶至之意。壺身造型渾厚簡樸,如鐘似碗,著重刻畫壺嘴、壺把與蓋鈕的造型,僅用兩片牡丹花葉塑成壺嘴,正反相依、葉脈隱現;牡丹根莖作壺把,虬干嫩枝分明;最別致的則當屬它的壺鈕,花蕾結于蓋頂,蓋鈕順其自然做成一只聞香而來的彩蝶,把它停留在牡丹花上的神態表現得栩栩如生。整器造型以簡托繁,有壺靜蝶舞、風卷葉動之勢,動靜結合,給人一種春意盎然的感覺。

圖1 彩蝶壺
“竹鼓壺”(見圖2):在以竹為題材的紫砂壺作品中,“竹鼓壺”是經典的代表之一,壺身上下為對稱竹節式,壺肩部凹陷舒展圓潤。塑粗圓竹干為壺身,細長竹枝為壺流,壺鈕、壺把亦仿竹形而為,既中正沉穩,又靈俊秀逸。蓋上堆塑屈曲的竹枝為橋鈕,嫩枝抽出,生動有力。整器大氣飽滿,配以竹葉貼片裝飾,妙趣橫生。

圖2 竹鼓壺
“常青壺”(見圖3):此壺以“勁松”為題,圈把、直流、橋鈕皆塑成百年松枝的造型,紋路逼真,給人以蒼勁、穩健之感。壺鈕更是巧取松節一段,橋形匍匐貼合于蓋上,其上松針青綠,生動逼真,紋理清晰自然。自壺把處伸出一條松枝于壺身,滿是褶皺,數片松針開遍壺身,挺秀俊美、氣韻高雅、蒼翠遒勁、力蘊無窮,好一派萬古長青。

圖3 常青壺
“樹樁筆架”(見圖4):筆架亦稱筆擱,為擱筆的文房用具。此件筆架整體呈“S”型,頗富動感。凸雕瘦骨嶙峋的樹枝,枯枝上斑駁點點,樹樁老干發新枝,象征衰而不老。此件筆架雕塑生動,樹節栩栩如生,意境深邃,有如根雕之藝術效果。樹枝與花蕾布展有序、越發生意,正所謂“千奇萬狀信手出,鬼斧神工難類同。”

圖4 樹樁筆架
朱可心長期從事陶瓷教育,從陶校到藝徒學習班,培養了很多紫砂陶藝人才。他深知“為人師表”的重要,以“傳道、授業、解惑”為神圣職責,在技藝上無私地傳授給學生,培養了潘春芳、許成權、汪寅仙、高麗君、王小龍、曹婉芬、李碧芳等一大批成就卓著的大師名家,他們無不感念這位“杯水清心”的恩師。
歲月留痕,縱觀朱可心從藝一生,是以天地為心,以誠實為骨,真誠無私為制壺準則。他在紫砂藝苑默默耕耘,他的為人為藝,尤其是他那些畢智窮工的留世作品,如屐痕印蒼苔,斑斑點點,深深淺淺地留下了人生的印痕,他無愧于紫砂藝術,無愧于每一個喜歡他紫砂作品的人,無愧于自己的學生,更無愧于自己的良心,是我們紫砂行業人員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