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穎
(福建南平 353000)
建盞在燒制過程中會產生獨特的釉彩紋理,而這樣的美麗外形卻不是人為的,而是由溫度、濕度、空氣流通、燃料等因素綜合作用而成的,屬于大自然的藝術渲染,具有不穩定性與特異性,但正是這樣的特性恰恰成為了建盞獨特的魅力,開窯前沒有人知道結果會是什么,大家都在追尋最穩妥的制作方法,尋找其中的奧秘,這是建盞最令人著迷的藝術底蘊。
時至宋代,社會穩定,經濟實力充沛,藝術文化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建盞文化亦是如此,深受當時文人墨客的喜愛,大家推崇建盞的獨樹一幟,熱愛建盞不被束縛的靈魂與藝術之美,也造就了建盞產業的繁榮鼎盛。
宋代建造了大批的窯爐,目前尚有一些保留下來,茶洋窯就是其中之一,作為一個龐大的民窯,它生產過許多傳世名器,其對于當今研究茶盞文化也有極大的幫助作用。
建盞是一種瓷質的茶器,其主要生產地為中國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與普通白瓷、青瓷不同,建盞崇尚深色的釉彩,特別是黑釉,因其當地的泥土中蘊含著大量的金屬元素,高溫會使這些金屬元素的價態發生變化,從而形成獨特的釉色,其中含鐵量較高的礦土生產的建盞成黑色,也是建盞中最為受推崇的顏色。
建盞以黑釉為尊,且越純色的黑釉越稀有珍貴,因為黑釉的形成需要泥坯中含有大量的鐵元素,但彼時的科學還無法對泥土中的金屬元素進行調整,更多的是看工人的經驗與運氣。宋朝時期,民生穩定,文化藝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特別是茶文化盛行一時,也帶動了建盞文化的發展,斗茶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娛樂活動,縱觀宋代文學史,不乏對于茶和茶具的細致描述。福建是建盞的起源地,更是茶文化興起的地方,也就造成了當地斗茶、飲茶、品茶文化發達,并逐漸蔓延到了世界各地,同時這種文化也影響了其它的窯口,一時間黑釉瓷器文化盛行。
建盞表面的釉色紋理都是通過天然燒制形成的,釉面醇厚光滑、渾然天成,紋理鮮艷平順,紋理擁有多種形態,例如金兔、銀兔、鷓鴣、油滴等等,每一種都獨具特色,其中以圓潤對稱為優,以銀兔為例,優質的銀兔毫像夜空中綻放的流星,呈扇形發散兔毫一樣的線狀銀色紋理,美不勝收。
茶洋窯是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東南約25公里的太平鎮葫蘆山村茶洋的一個民間窯廠,建立于北宋中晚期,一直延續到元代末期。北宋中晚期時,建盞文化處于繁榮階段,彼時建盞以黑釉為尊,因此,茶洋窯也大量地出產黑釉茶盞并因此聞名,其作品還被收藏在日本的博物館中。在不斷的經營與發展中,茶洋窯也逐步地找到了自己的風格與特色,創造了淺腹斂口碗這一獨特的器型,為茶盞文化的發展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80年,全國文物普查發現了分布在南平市的諸多瓷器,不但有建盞,還有日用的青瓷、白瓷,涉及盤、碟、杯、瓶、擺設等多種物件。1995年,國家組織了考古隊對茶洋窯的遺址進行了挖掘保護,同時也發現了大量的瓷器制品,特別是黑釉建盞對福建省乃至中國陶瓷史、陶瓷貿易史及海外交流史的研究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茶洋窯毗鄰閩江,交通發達,依山傍水,可就地取材,擁有數十個窯址,分布面積將近七萬平方米,其中以龍窯為主。龍窯依山而建,坡度可以幫助排煙和空氣流通,且龍窯之所以成為龍窯,是因為它形態如龍一般,也從側面反應出了龍窯的龐大,因為彼時大家對于茶盞的需求量極大,而龍窯通常一次性可以燒制兩萬件生坯,滿足市場需求。
但在燒制過程中,對于溫度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龍窯內部有一條傳輸熱量的通道,但因為太過龐大,溫度自然是不一樣的,所以龍窯內設置了多個隔火墻,形成保溫效果,避免溫差過大影響成品質量,茶洋窯的鼎盛與其獨特的地理優勢是分不開的。
茶洋窯因為緊挨著閩江,所以海上運輸十分便利,這也是茶洋窯能夠傳播海外,擴大知名度,將茶盞文化傳播出去的主要原因。《南平縣志》中有記錄,茶洋窯所在的地區有一海上驛站,宋時稱金沙驛,后改名茶洋驛,是宋元主要的海上交通驛站,服務閩江一代的商船,大部分長途商船經過都會選擇在此地歇腳,一來二去就帶動了當地瓷器品的銷售產業。也由此,許多瓷器生產廠家都選擇駐扎此地,就地取材燒制瓷器,經由商船售賣,此地的瓷器生意也就愈發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商人,從對遺址的挖掘中也能證實這一點,不同窯系均在此地扎根,并不斷地精進制作工藝,使該地的瓷器文化百花齊放、爭奇斗艷,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茶洋窯吸納各家優勢,逐步成長為具有影響力的窯系。
宋元時期是茶洋窯發展的主要階段,以燒制黑釉,兼顧青釉、白瓷、綠瓷等,于明朝期間開始走向衰敗,但原因不明,后又于清朝年間重新開放,不過彼時的審美潮流喜愛青瓷,后隨著晚清動蕩再次走向沒落。
在茶洋窯全部的黑釉瓷器中,盞類制品是最多的,建盞的四種基本類型敞口、撇口、斂口和束口均有涉獵,但主要還是以茶洋窯原創的黑釉盞為主,這種盞的特點是敞口、口沿微微豎起、斜弧腹、有圈足,還有另外一款較為獨特的口沿為白釉,造型別致。
日本的國寶級瓷器“灰被天目”茶碗,同黑釉深腹茶碗相同,也因此能夠得知茶洋窯的茶器曾經大量出口海外,有許多仍被保存至今。2011年,茶洋窯的繼承人復原了淺腹瓶口盞的燒制方法,胎體晶瑩剔透,油亮閃耀,如繁星閃爍在夜空中一般如夢似幻、渾然一體。
隨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當前的茶盞燒制主要以電燒為主,比起土法柴燒更具有穩定性,可以極好地控制溫度、濕度、空氣流通等條件,成品質量明顯提升,也發展了更為大眾化的樣型,符合當代人的使用習慣。除此之外,鑒于建盞釉彩的獨特性,只能由傳統柴燒才能激發出的藝術性,茶洋窯的傳承人們還在深入研究古法燒制技巧,希望能找到建盞魅力的根源,并結合現代的科技共同推動瓷器行業的發展,將中華文化更好地傳播到世界各地,讓建盞的藝術魅力可以一代代地延續下去。
茶洋窯有著悠久的建盞制作歷史,為我國瓷器生產文化歷史添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樣的成就與茶洋窯的地理關系密不可分,其坐落于福建南平,當地礦產豐富,可以就地取材,并緊鄰海上驛站,擴大了商業版圖,使黑釉茶盞文化傳播海外。到了現代,我們應當將這一藝術繼續發揚光大,符合時代性的同時也不忘藝術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