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春 殷小紅
水彩畫的起源最早可上溯到14世紀的歐洲,那時的水彩畫比較原始,畫紙、畫筆和顏料等繪畫材料以及繪畫技法的運用都屬于摸索階段,而水彩畫顏料也只有普藍、赭色、褐色等幾種單色。到17世紀,水彩畫的顏料制作和繪畫技法逐步成熟,并在18世紀之后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優秀的畫家不斷涌現,而被尊為“英國水彩畫之父”的著名畫家保羅·桑德比將水彩畫的顏料特性和技法運用發揮到一個新的高度,水彩畫逐漸發展成為西方繪畫中最重要的畫種之一,并在清朝康熙年間由郎世寧等畫家帶進中國,從此開始了在中國的傳播。
雖然水彩畫傳入中國只有三百多年的時間,但是它已經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受到了國人的喜愛,探究其根本原因,可以發現水彩畫無論是從藝術形式還是繪畫表現上,都與中國本土的繪畫非常相似。兩者都是用毛筆作畫,所用顏料都是水性透明顏料,都以水調和顏料在紙上點刷暈染來繪畫,都是利用水的特性來輔助完成繪畫。水彩畫畫面簡約、明快、生動、優美,與中國本土的水墨畫異曲同工。相比水彩畫,我們本土的中國畫已經發展了兩千多年,已具備完整的繪畫藝術體系,不論是繪畫內容、繪畫形式、繪畫技法還是繪畫理論,都非常成熟,尤其是意象性的寫意表現,已經超出了簡單地塑造真實物象這一基本的藝術要求,顯示出中國畫的優越性,這是發展了區區幾百年的年輕的水彩畫所不具備的?!氨容^研究水彩畫與中國畫的寫意性本質、思想內涵、審美觀念、表現形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更有利于中西繪畫的借鑒與融合、民族藝術語言的發揮與張揚。”因此,在水彩畫中引入中國畫意象性的表現成為許多水彩畫畫家的探索方向。
中國史前美術的原始彩陶上所繪制的圖形圖案中,一些藻葉草紋和云水渦紋等,都以抽象化的符號進行表達,已經可以看出中國繪畫意象性表現的特征。戰國時期中國畫的基本特征逐漸形成,其造型以線條為主,圖形略帶有一些裝飾性,與宗教和玄學相呼應。秦漢時期的繪畫以粗獷和樸素為主,其畫像石、畫像磚上的圖形概念化的程度更高。魏晉南北朝中國繪畫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并開始出現比較完整和全面的繪畫理論,繪畫中意象性表現的追求有了系統的理論支撐。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提出了“遷想妙得”的理論,構建了中國畫的立意原則和創作方法,逐漸形成了中國畫“以形寫神”的“傳神論”。而南朝宗炳和王微更進一步在繪畫中提出“暢神論”,南朝謝赫又提出“六法論”,把“氣韻生動”等繪畫理論推向新的高度,對中國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朝時期,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全部形成,全面發展,繪畫開始注重畫家個人情感的抒發和表現,繪畫技法上更注重表達對象的意象性。王維等畫家將文人畫的意趣引向深入,在中國畫中引入詩情畫意,深化了寫意的追求。宋元時期中國畫中的文人畫得到了全面的發展,繪畫廣泛結合“詩、書、畫、印”四絕的藝術形式,使中國畫的意象性表現達到高潮,寫意的繪畫形式已經普遍流傳,繪畫理論日臻成熟。明清時期,中國文人畫得到了全面的繁榮發展,特別是寫意花鳥畫和寫意山水畫,全面體現了中國繪畫的意象性表現特點。
中國的繪畫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形式和審美特征,其宗旨是“立象以盡意”,這個“象”是指“外師造化”中的“造化”,也即客觀的物象。而“意”則是“中得心源”中的“心源”,也就是畫家在創作繪畫作品之時,通過藝術造型的塑造來寄托和抒發情感,表達觀念和精神,其作品中所塑造的事物不僅具有自然形態,更是內含畫家藝術想象和一定理解之后的藝術形象。中國畫在表現客觀對象時,并不以寫實性為最高追求,而是在追求對象基本的寫實造型的基礎上,追求畫家主觀的意象性表現。所謂寫意,就是要求以概括簡練的筆墨來描繪對象的意態神韻,用筆用墨不追求工整細膩,而是注重對象神態的表現和抒發畫家自己的情感意趣。中國畫不像西方水彩等繪畫一樣對物體的光影明暗和色彩變化進行表現,而是以千變萬化、靈動流轉的線條和揮灑自如、韻味十足的筆墨來刻畫,不追求寫實繪畫的逼真性,而是追求一種主觀的意象特征,進而獲得“寫意”的自我娛情和精神感悟,創作出包含畫家個人獨特情感的精神世界,其國畫作品線條簡潔自然,筆墨流暢隨意,描繪卻栩栩如生,這是中國畫中典型的寫意手法,也就是中國畫意象性表現的特點。中國畫對光影、明暗、色彩等繪畫元素的變化考慮較少,而是以揮灑自如、靈活飛動的線條,韻味十足的筆墨創造出飽含畫家情感和意志的獨特藝術世界。這就是中國繪畫創作的真正目的,體現了中國繪畫意象性的特點,也成為中國水彩畫畫家所追求的目標。“水彩畫藝術家力求從中國傳統美學層面入手,打造更具民族化和本土化的水彩畫藝術,水彩畫的意象性表現便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學精神?!边@種意象性表現的特點是追求寫實光影的西方繪畫所缺少的,中國的水彩畫借鑒和運用這種寫意的藝術表現,真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有著得天獨厚的主場條件,具有重大的意義。
水彩畫傳入我國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已經在借鑒和運用中國畫的一些優秀元素方面取得了實際的進展,尤其是中國畫意象性表現方面,無論是造型、構圖空間、筆法技巧上的意象性表現,還是留白和意境等中國畫的藝術表現手法,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中國畫造型的意象性表現追求“似與不似”,對以寫實為基本要求的水彩畫來說,“似與不似”的意象造型拓寬了藝術表現的范疇,增加了畫家主體對客觀對象理解分析并抽象表現的方式,體現了畫家內在的觀察認識與感悟,擺脫了對象的外形,是“以神盡意”的體現。以意象的形式表現繪畫對象,能幫助畫家模糊對象的外形而抓住對象的神韻。因為“似與不似”的意象造型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間,所以其造型的寫意性帶有隨意而動、夸張靈動的特點,具有相當的偶然性,其意象表現既可接近具象,又兼有抽象的形式。中國傳統繪畫中“意象”的分析理解和感悟,即所謂“象外之象”,其造型追求簡潔,超出了物象的具象表現,這與西方繪畫中一些抽象繪畫藝術從具象形式中分解出抽象元素來構建出抽象的造型方法基本一致,“中國傳統繪畫在形式處理上以簡為貴,西方繪畫同樣強調藝術概括”。所以,中國本土水彩畫造型所追求的寫意性不論在東方或是西方都有其生存土壤。水彩畫造型追求意象性表現,其寫意表現可隨意而動,于寫實和抽象之間求得平衡,并可在“似與不似”的意象表現中加入畫家的情感。因此,水彩畫的寫意性是一種在繪畫造型外表下的文化內涵,而具備了寫意性文化內涵的造型表現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意象性寫意。
中國傳統繪畫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哲學觀和文化觀念,是一種心懷全局的自然宇宙觀,表現在繪畫圖式上,體現出繪畫構圖的全面性、多樣性,其畫面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空間表現上,俗稱為“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則可以將不同空間的物體重新安排和整合,重新進行剪裁和拼接,以虛實表現表達主次關系,并注重意境的運用。這與西方繪畫的單點透視和兩點透視的法則完全不同。而時間表現上更自由,中國繪畫的寫意特點為畫家提供了隨“意”表現的時間軸線,在同一幅畫中可以將不同季節的物體畫在一起,比如“梅、蘭、竹、菊”四君子等。這種帶有東方智慧的繪畫思想,可以豐富我國水彩畫的表現方式,在視覺表現的意象性和畫面構成的隨意性上有了更寬泛的藝術內涵,與現代繪畫藝術觀中的視覺構圖理念相呼應,也使得水彩畫可以隨著畫家的意趣進行藝術表現,使繪畫的境界可以無限拓寬。
中國傳統繪畫中筆法技巧的豐富性和水墨的趣味性是中國畫的基礎,而筆法技巧的意象性表現則是中國畫的靈魂,中國水彩畫較好地吸收了這個藝術特質。我國水彩畫中的意象性表現是通過筆法技巧中的“用筆”“用水”和“用色”三者互相結合、互相作用而完成的,是畫筆與水和顏料在畫家的運用下,通過作用在畫紙上的痕跡來表達對客觀物體的理解,“用筆”“用水”和“用色”三者的趣味性是水彩畫藝術形式基本的美學特征。意象性表現的“用筆”在弱化對象外形表現的同時,更追求對繪畫對象神采的表現,而“用水”和“用色”則是幫助畫家更好地達到這個目標。水彩畫中的意象在畫家的處理下,顏料與水韻縱橫流淌,加上毛筆畫過的筆觸,潑濺的水痕、凝結的色塊和斑駁的效果,綜合形成奇妙的造型、幻想與造化,在對對象的外觀表現上雖然有所弱化,但增加了畫面上偶然產生的夢境般的效果,具有特別的趣味、明麗的色調和清新的感覺,是神韻的造化。用筆技法的豐富性和水與彩的趣味性,使得中國水彩畫具備了顯著的藝術特征,在世界繪畫中有著鮮明的民族特點。水韻與顏料的物理特性在畫家筆下形成的意象美,表現出獨特的意趣,體現了中國水彩畫的審美特征,更是意象性水彩畫的價值所在。
中國畫在畫面布局上有許多獨到的藝術手法,如虛實、主次、飛白、肌理等,而留白和意境的運用則是最具民族感的藝術手段。與西方繪畫整個畫面都畫上顏色不同,中國畫在畫面中留白而不畫顏色,卻可以使人對畫面空間產生無盡的聯想,有著“意到筆不到”的妙處。留白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無生于有,有生于無”的道教思想的表現,不僅更好地在畫面上體現了藝術氛圍和韻味,更營造出絕美的審美意境,使得作品達到“氣韻生動”的追求。意境的運用在中國畫中更普遍,表現出一種聯想性,這種含蓄的美將繪畫作品的畫境無限擴大,所謂“意在畫外”,能激發欣賞者與作品雙向交流,從而產生豐富的聯想,如《幽香》中的一枝梅花,讓人體會到暗香浮動的感覺;《十里蛙聲》中溪水里的一群小蝌蚪,讓人想象到蛙聲,產生余味無窮的藝術體驗。這些中國畫中高明的藝術手法運用于水彩畫之上,可以將水彩畫的作品內涵大大拓寬,提高抒情性,更加強調繪畫的藝術個性,增添水色交融的意趣。
起源于西方的水彩畫傳入中國后,受到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浸潤和中國畫獨特藝術魅力的滋養,“在這個過程中,水彩畫必然受到中國傳統繪畫習俗的影響,它已經不再是西方原先的繪畫形式,而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個性——寫意性”。中國的本土水彩畫家不自覺地在創作中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加以意象性表現的繪畫手法,表現出畫家的繪畫情感。中國畫和水彩畫在用筆性、用水性、用色性以及抒情性等方面都有著天然的近似性,將兩者的共同特性通過中西方繪畫的碰撞與結合,從中找到藝術共同點,特別是加進中國畫意象性表現的審美情趣和獨特的藝術形式,再融合了畫家的藝術修養和對水彩畫的駕馭與表現能力,才能充分發揮我國水彩畫的藝術特性,豐富本土水彩畫的表現手法,彰顯水彩畫畫家的個性追求,讓我國的水彩畫更具魅力和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