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亮
五四運動之后,中國進入了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由于當時的西方文化在國內盛行,國人逐漸擺脫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國門的開放程度不斷擴大,一大批國人聚焦西方世界,向往學習西方文化。鑒于特殊的時代背景,一大批愛國學子通過去海外留學,既帶回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也為中國繪畫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油畫作為在中國傳播的西方藝術形式,誕生了一大批杰出的藝術家,如徐悲鴻、林風眠、潘玉良等人。在民國時期油畫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曾出現過許多歐洲藝術流派的影子,如印象派、后印象派、野獸派等。
民國時期的油畫,可以說是中國油畫進入的第一個全盛時期,那時的創作環境自由,藝術家的思維活躍,佳作頻出,每個人的藝術思維都能得到升華。民國時期的油畫作為中國油畫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雖然僅僅是曇花一現,但對整個油畫發展史來說,出現了多畫派的格局,他們出國留學所帶回的新思潮推動著中國畫壇的前進。許多畫家既學習了國畫,也學習了油畫,他們沒有將兩種藝術孤立分開創作,而是將國畫和油畫加以融合,從而確立自己的繪畫風格。如林風眠,他的油畫作品中融入了中國畫的意境,充滿了本民族藝術的韻味,無論是風景、人物還是景物,不是單純的寫實,更多的是表現意境。他們所取得的成就和所產生的影響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中國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林風眠在法國留學期間,對細膩的寫實主義學院派十分著迷,在此期間他十分努力地學習西洋畫,素描畫得很細致,積累了扎實的寫實基本功。在導師揚西斯的指點下,他到巴黎的東方博物館和陶瓷博物館學習古畫和紋樣,重新研究學習東方藝術之美。與此同時,歐洲的繪畫領域相繼出現了印象派、后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等各種藝術思潮和藝術流派。經過長期的學習與觀摩,林風眠發現立體派、后印象派等在構圖形式、簡化的造型手段、顏色的單純化等方面與東方藝術的繪畫語言有著共通之處,他開始嘗試對中西融合的探索,走上中國的藝術語言、藝術精神與西方繪畫創作理念相結合的藝術創作道路。林風眠的《靜物》系列繪畫中,靜物擺放的位置、構圖形式等都是西方靜物畫的典型形式,物體形體和顏色變化吸取了印象派的外光畫法,同時也結合了中國畫的寫意手法,用線勾勒外輪廓,造型偏平面的裝飾風格,兩種不同的繪畫語言結合在同一幅作品中,充滿立體感的同時富有裝飾趣味,這正是他的“調和”中西。作品《漁獲》描繪的是沿海地區,漁民捕魚歸來靠岸后,婦女從漁網中分揀魚的場景。畫面中的人物造型抽象概括為幾何形狀,簡化的漁船造型前后分布,使畫面被幾何造型切割,鮮艷的顏色大面積平涂,而這些強烈的造型感和色彩運用正是立體主義馬蒂斯的典型繪畫語言特征。畫中用流暢的線條進行勾勒,鮮艷的色彩搭配又如中國的民俗畫,有著獨特的裝飾味道。《紅衣仕女》中仕女鳳眼、細眉、櫻桃小嘴,是東方審美的獨有特征,臉部刻畫較為簡練,身著紅衣,衣服上運用了西方寫實畫法,有色彩的明暗冷暖變化。人物造型線條粗獷、疾速,正是書法中的運筆之勢。背景周圍以藍、綠、黑交織,像是描繪茂密的叢林,能看到印象派自由、色彩變化豐富的筆觸,同時畫面正中用純度高的黃色進行大塊平涂,與衣服的紅色進行搭配,將藍綠和紅黃之間的色調對比和純色平涂進行微妙結合,把視覺凝聚在畫面中心,將人物的空間關系表現出來。在創作中,林風眠將獨特的東方文化元素、中國畫里的寫意精神與西方各個派別里感性直觀的表現方式、理性形式的精華交融,形成了獨特的韻味,也開創了新的繪畫藝術風格。
潘玉良在法國留學八年,進入了一個自由多彩的藝術殿堂,在各種藝術流派和思潮的影響下,她對藝術的本質特征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從各流派藝術大師的作品中獲取靈感,探索著繪畫的情感和趣味,形成了自己的繪畫語言和風格。早期在法國留學的作品多以學院派寫實主義為主,扎實的基本功為她打下了良好的造型基礎。而其后期的作品主要受到印象派和野獸派的影響,如繪畫作品中《側臥的女人體》《春之歌》《浴女》等,從中能感受到濃郁的印象主義色彩,注重光對色彩的影響,以色彩的冷暖對比、奔放絢麗的筆觸,給人以暢快淋漓的感覺。特別是《浴女》《春之歌》系列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后印象主義派畫家高更和印象派畫家雷阿諾的藝術特點,畫面中的女人身體以強烈的輪廓線進行勾勒,色彩的處理中凝固光對色的影響那一瞬間的朦朧美,充滿情感的筆觸表現出畫中人物的悠然自得和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氛圍。從油畫《臨窗黑發女人體》《窗前女人體》《鏡前女人體》等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野獸派的影子,大膽的用色,以鈷藍、大紅為主色,畫面單純卻有強烈的色彩沖擊,在反光處用純度高的藍色線條來勾勒,表現出強烈的空間感和環境色的影響,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潘玉良在油畫創作中嘗試融入中國畫的藝術特征和中國元素,有著獨特的中國韻味,她的油畫作品《雙人舞扇》,描繪的是兩位少女身著紅色和黃色戲服在舞扇,臉上涂著紅紅的胭脂,肢體動作夸張,具有裝飾性效果的扁平化處理方式,不再拘泥于造型,用線奔放灑脫,有著中國民間年畫的趣味。強烈的色彩對比和純粹鮮明的色彩則是野獸派的繪畫特征,而背景則是通過環境色、補色等,用斑斕的色彩表現空間感,畫面中呈現出歡快、自由、熱烈的氛圍。在她的另一幅油畫作品《少女與鮮花》中,少女身著白色旗袍、手捧白色鮮花背身轉向,畫面用色典雅,有著強烈的東方韻味,人物的輪廓用書法用筆的線條進行描繪,用筆有輕有重,富有節奏。背景的花簇不拘泥于形狀,用色表現花簇的虛實冷暖,人物的形體關系雖然只用線來表現,但是人體結構、轉折關系都刻畫得惟妙惟肖,這與她在法國學習時打下的堅實基礎密不可分。而背景用色點染,用交織的線條與斑斕色彩結合,形成了獨特的中西融合的個人繪畫風格。
縱觀民國時期的油畫藝術,短短幾十年間就涌現出了一大批藝術造詣極高的油畫家和大量作品,將民國時期的油畫推上了一個新臺階。從民國初期的臨摹一直發展到中后期的中西融合,我們可以感受到民國時期的畫家為了推動中國繪畫的發展付出了成倍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民國時期油畫的中西融合有著鮮明的特色,中西融合風格出神入化、藝術氛圍濃厚,引領著中國油畫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2)臨時占地。本工程部分渠段需修建臨時施工道路,路寬5m,根據實測渠道地形圖確定本工程共計臨時占耕地20畝,荒地3畝。
從對中國油畫發展的貢獻來看,民國時期油畫的中西融合開創了中國油畫表現與創作的新形式,油畫家們逐漸認可了中西融合的繪畫手法,為中國繪畫多樣化的發展和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礎,形成了一個相對包容的藝術氛圍。許多油畫家中西融合的藝術創作為發展中國意象油畫、寫意油畫進行了實踐探索,其影響力一直延續到今天。
中西融合的油畫藝術對當時社會的影響也極其深遠。一方面,油畫的中西融合受到民國時期的政治、文化等大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油畫中西融合的推廣也給當時的人民大眾帶來了嶄新的藝術視角,不斷推動著中國美術教育的發展與變革。以林風眠、徐悲鴻、潘玉良等藝術家為代表,他們通過成立美術教學機構和藝術畫派來傳播油畫中西融合的藝術思想,運用西方先進的美術教學理念,完善中國美術教育工作,培養了一大批美術人才,對當時美術教壇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他們的出現,加速了中國傳統繪畫的革新進程,把更多的油畫家從一味臨摹和閉門造車的繪畫風氣中解救出來,開始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和大自然中尋找創作靈感,開啟了藝術創作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