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青重
在中國畫中,造型與筆墨是重要的表現手段,二者相互制約、相互依存。近代中國水墨人物畫與中國古代人物畫的造型有所不同。一方面,現代的中國水墨人物畫是汲取了西方的一些寫實造型的理念,從而對傳統人物畫的形象比例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改變。現代人物肖像畫具有兩個藝術特征,一是對人物頭像以及胸像進行刻畫;二是根據人物形象的原型,借助對其“形”與“神”的表象刻畫,對人物的內在情感、心理以及個性特征進行深層次挖掘,從而形成藝術形象的表現特色,即“以形寫神”“神形兼備”。人類繪畫史上的人物肖像畫及其藝術表現手法體現了民族性,具有時代烙印,并且富含深厚文化內涵。古代的人物肖像畫多是帝王將相以及功臣名士等的肖像,對當時社會的公德以及精神風貌進行了彰顯,其藝術表現功能為成教化和助人倫的人物品評。而這一人物品評所包含的內涵較為深刻,有東方藝術的審美精神,也包括文學以及社會哲學。
對中國傳統人物的品評,早在先秦時就已開始。老子有“骨弱筋柔”之刻畫語言,而孔子也將人的才能與道的境界分成三個層次,為后世進行人物的品評開了先河。漢魏之際的思想家劉卲撰寫的一部人才學著作《人物志》,是以“筋”“骨”作為對人物的品評標準,將人的形貌、風貌以及精氣神用“筋骨”進行聯系。到了兩漢哲學著作中,“筋骨”言論逐漸增多。南北朝時期文學理論著作《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專門有著作《風骨篇》。而《世說新語》中人物多用“氣朗神俊、清遠雅正、風格秀整”等辭藻進行品評。而對人物審美的品評不斷向著人物藝術表現功能的品評邁進。顧愷之作為近代畫家兼理論家,確立了“傳神論”,最早提出了表現人物特點中“形”與“神”的關系。其多幅傳神之作尤為注重人物面部表情中的眼神形態與人物的性格緊密相連,用筆“意存筆先、畫盡意在”,達到“以形傳神”的精髓。用筆是中國畫的根本,顧愷之把以形寫神作為繪畫基礎,通過依托“形”的塑造,使得筆墨神韻存在于作品中,體現精神、折射思想。但是顧愷之的這一“形”也不是單純指審美客體的自然之原型,更體現的是意象的象形。中國繪畫其表象對象特征以及結構的重點要素就是線的造型,再通過藝術筆墨的一番提煉以及概括、整理、加工等,不斷地從客體的一種自然原型逐步上升為意象的藝術造型。可以說,這是借助于本體的“形”,再加上筆墨藝術的概括與加工,才使得這一本體具有審美意義,形神兼備,藝術形象更富有深意以及韻味。這也意味著要研究審美客體,需要立足于真實的對象,才能上升到對其形神的研究。人物肖像畫創作中,既有審美客體,也要有藝術的想象力與情感因素融入其中,將主體與客體有效結合起來,通過形神兼具的藝術形象的提煉,進而形成“悟對通神”的審美觀。實際上,顧愷之的“形”與“神”關系的提出對現代中國畫的創造具有深遠意義,也奠定了其實踐理論基礎。
筆墨語言是極其豐富的,所體現的是高度的抽象性以及提煉性。其抽象性表現更能表達合理的邏輯事實。提煉性則需要創作者不斷用心去尋找、探索,從而體現作品的內蘊以及精神。筆墨語言還具有敏銳性,與平頭的羽畫刷不同,尖頭的毛筆更為敏銳,更能接近心靈,在用筆升發之際,心靈自由放松,從而用肌肉的記憶代替理性的判斷。現代人物畫家應具備迅速造型的能力以及熟練的筆墨技法,學會處理精微,這樣才能給觀賞者帶來意猶未盡的感覺。
20世紀上半葉,進入以中國現代水墨人物畫代表徐悲鴻以及蔣兆和為主力的中國現代人物畫的探索與實踐中,引入西方寫實主義素描的造型技巧,通過與傳統線描筆墨融為一體,創作人物肖像畫,在肌肉以及骨骼的表現中充分發揮明暗、渲染作用。而《泰戈爾像》等人物肖像畫作中,則滲透了徐悲鴻新穎的肖像畫的手法,使得這一轉換在中國筆墨肖像畫中具有了卓越貢獻。蔣兆和筆墨所展現的是皴擦之美,造型細致入微,章法巧妙構思。而現代著名人物畫家楊之光基于此,將筆墨與水彩進行結合,彰顯藝術表現力,在人物肖像寫生中融入現實生活的內容,不斷拓展了現代人物肖像畫的藝術表現空間。海派畫壇承上啟下,最為重要的畫家是任伯年,其人物畫不僅繼承了傳統人物畫的精髓,還借鑒西方繪畫的特征,用筆用墨豐厚多變,疏密相間,濃中有淡,虛實相生,構圖新穎別致,極具有詩情畫意以及清新流暢的藝術風格。
可以看出,中國現代人物肖像畫遵循“以形傳神”這個藝術宗旨,將客體特有的精神氣質借助筆墨充分體現出來,同時也蘊含主體的審美判斷以及情感。現代人物肖像畫從另一個側面體現出創作者的情感、精湛的專業技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基于中國傳統的審美藝術,現代人物肖像畫將傳統筆墨與現代的藝術理念相結合,并進一步創新發展。
現代人物肖像畫創作之初,創作者要選擇好題材。中國畫的傳統題材包括工筆及寫意兩種形式,由畫家進行個性選擇,因此,現代人物肖像畫所體現的畫面語言以及刻畫對象都有所不同,而技法上傳統筆墨與現代藝術觀念融會貫通、兼容并蓄。寫意技法包括小寫意、沒骨法、兼工帶意等,流派各異,風格多樣。以筆墨繁簡為依據分為大寫意和小寫意,筆墨根據結構依附于形。中國畫筆墨將民族繪畫的藝術特色充分凸顯出來,用筆更是中國畫理念的重要表現,體現出人物肖像畫的生動氣韻以及骨法用筆的特色。用筆時有中鋒,也有側鋒,疏與密,粗與細,長與短,以及動作的快慢,干濕、濃淡等各種筆法的組合,概括提煉出所要創造的人物形象,最終通過縱橫交錯、疏密相間而形成整體,使得整個畫面富有氣勢,同時還富有節奏感以及韻律感,充滿生動的氣韻。筆的運用展現了水墨交融、相輔相成。在中國畫中,水墨是單純而又豐富的,已經形成了傳統的技法,通常采用濃淡、勾勒等筆墨技法,以墨色代替色彩,表現對象的特征。在現代肖像畫中,可以結合不同的刻畫對象的性格特點,站在不同的刻畫角度去選擇與之相適應的形式。
現代人物肖像畫的創作,其關注點要放在對所創作對象的瞬間變化的表情的迅即捕捉,采取生動而靈活的處理方法。作畫前對即將創作的人物形象進行深入細致的大量觀察,以及相關資料的收集。比如說這一人物的發型、衣飾以及刻畫的角度及比例,從而選擇最適合于凸顯這一人物的方式進行刻畫。在拿起毛筆時,觀察判斷眼前的客體所具有的特征,并對自己用何種技法來表現這一對象的氣質進行選擇。比如說,刻畫對象是一位老者,布滿皺紋的臉上寫滿的是歷經滄桑的人生寫實,流逝的歲月刻畫出一道道紋路,就像走過的一條條路,此時可采用山石的線條與皴法,對這一刻畫對象的質感加以體現。又如,刻畫對象是一位嚴謹而又古樸的學者,從其樸素衣著以及睿智的眼鏡上來體現學者的嚴謹的治學風度。此時應用穩重線條從細節以及寫實造型上對學者的心理表征進行刻畫。對看上去性格較為豪爽的對象進行刻畫時,構圖要飽滿,突出形象,筆墨寫意要放逸。而塑造溫柔賢惠的女性時用筆用色都要滋潤而又柔順,尤其是氣質高雅的女士,在線條上則要體現一種淡逸與流暢,簡潔而明朗。
只有作者深諳中國筆墨之精髓,具備豐富的專業技巧,才能在潛移默化中不斷進行技法的調整以及選擇。創作者在刻畫人物時,其腦中必然是對方的音容笑貌,要體現出刻畫對象的造型以及結構,整個畫面要富有節奏感以及律動感。平光素材可提煉線條以及提高人物結構的清晰度,而背光素材則通過特別的筆墨處理,使得所創作的人物形象產生一種渾厚感。通過素描所呈現的明暗,在用筆時會體現出更富有情趣與風味的寫意肖像。而將筆墨技法發揮到最佳,則是通過描繪對象的衣服以及頭發加以展現,運用破墨以及破色來處理。在進行肖像畫的創作時,應將刻畫對象的形態構成、大小比例、輪廓高低相組合的這一“經營位置”視為重點,這也成為藝術元素的總和,審美構造配上富有中國特色的行氣、印章、書體結構等的分布,形成和諧的畫面。通過黑白分明的現代組合體現筆簡意足、流暢飄逸的畫面,陶冶情操,給人營造一種空靈灑脫之感,體現人物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