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敏
(河南省信陽市中心醫院 信陽 464000)
血管神經性頭痛又名偏頭痛,多以陣發性一側或兩側劇烈頭痛為主,疾病遷延難愈,且易在情緒波動及溫度、體位變化等誘因下加重,嚴重者甚至合并胃腸不適及視物模糊等癥狀,對日常生活、工作及健康狀態造成一定影響[1]。目前臨床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西醫多采用藥物治療,雖能緩解臨床癥狀,但長時間西藥治療會產生一定毒副反應,整體治療效果不佳[2]。血管神經性頭痛歸屬于中醫學“頭痛、頭風”等范疇,發病與肝、脾、腎密切相關[3]。有學者分別采用針灸與頭痛湯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取得了滿意效果。本研究探討針灸聯合頭痛湯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批準。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門診或住院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患者72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西醫血管神經性頭痛診斷標準,參考《中國偏頭痛診斷治療指南》[4];符合中醫頭痛診斷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患者頭痛癥狀頻繁出現,每次持續10 min 或數小時,疼痛部位一般在顱腦單側或雙側、全頭,疼痛性質為針刺樣痛或脹、跳痛,嚴重時伴胃腸道反應。(2)經腦電圖、頭顱CT 或MRI 檢查無器質性病變。(3)有一定的語言理解能力,意識清楚,無認知、精神障礙。(4)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5)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妊娠及哺乳期女性。(2)伴精神類疾病者。(3)過敏體質者。(4)其他疾病原因引起的頭痛者。(5)無法配合本研究或中途退出者。將72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6例。治療組男女比例 14:22,年齡 32~73 歲,平均(57.51±6.85)歲,病程 1~4年,平均(2.28±0.60)年;對照組男女比例 15:21;年齡 35~70 歲,平均(55.51±6.71)歲;病程 1~5年,平均(2.30±0.54)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入院后均給予西醫常規對癥治療:鹽酸氟桂利嗪膠囊(國藥準字H10930003)口服,5 mg/ 次,每晚1 次;谷維素片(國藥準字H44020613)口服,1~3 片 /次,3 次 /d;維生素 B1片(國藥準字 H42020611)口服,1 片 /次,3 次 /d。對照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頭痛湯口服治療。方劑組成:天麻9 g、僵蠶 9 g、鉤藤 9 g、菊花 12 g、蔓荊子 12 g、生白芍15 g、熟地黃15 g、白蒺藜12 g、白芷6 g、丹參15 g、桃仁6 g、紅花6 g、川芎6 g。隨癥加減,頭痛嚴重者加蜈蚣、全蝎、地龍;氣血不足者加枸杞、當歸、黃芪;肝陽上亢者加丹皮、石決明、夏枯草;氣滯甚者加香附、玫瑰花、木香;肝腎虧損者加山萸肉、何首烏;痰濁甚者加膽星、竹茹。將上述藥物用水浸泡30 min 后,水煎 20 min 取汁,每日 1 劑,后分 5 次(每次100 ml)溫服,2 周為一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針灸治療。(1)取穴:根據患者疼痛部位不同選擇相應穴位,如額頂疼痛取印堂、攢竹、陽白、頭維;巔頂疼痛取百會、四神聰;枕部疼痛取玉枕、天柱、風府、風池;顳部疼痛取絲竹空、率谷、太陽、外關。(2)針刺:醫師指導患者取理想坐位,隨后采用碘酒對術區進行消毒。使用一次性無菌毫針沿督脈經循行方向朝后平刺,進針與皮膚表面呈15°夾角,后手持1.5 寸毫針斜刺0.5~0.8 寸,確保氣至病所。留針時間為30 min,每10 分鐘行針1 次,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頭面部和四肢分別采用捻轉手法與提插捻轉手法。1 次/d,連續治療5 d 后中斷2 d,此為一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頭痛發作頻次、頭痛程度、頭痛發作持續時間及焦慮、抑郁評分。其中頭痛程度采用模擬評分量表(VAS)評估,分值0~10 分,得分越高,疼痛越顯著。焦慮評分經漢密爾頓焦慮表(HAMA)[6]、焦慮自評表(SAS)[7]評定,其中 HAMA 量表 0~56 分,得分越高,焦慮越嚴重;SAS 量表0~80 分,得分越高,焦慮越嚴重。抑郁評分經抑郁自評量表(SDS)[8]、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9]評估。SDS評分:正常,53 分以下;輕度抑郁,53~62 分;中度抑郁,63~72 分;重度抑郁,72 分以上。HAMD評分:嚴重抑郁癥>35 分;肯定有抑郁癥為 20~35 分;可能有抑郁癥為 8~20 分;正常<8分。比較兩組用藥安全性(胃腸道不適、一過性頭暈、低血壓發生情況)及復發情況。
1.4 療效評價標準 參照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0]制定療效標準,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癥狀均已消失;有效,癥狀好轉;無效,頭痛癥狀不達上述標準。總有效率=(有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23.0 軟件處理。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等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頭痛發作頻次、頭痛發作持續時間、頭痛程度及 HAMA、SAS、HAMD、SDS評分等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67%,高于對照組的72.22%(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2.2 兩組頭痛發作頻次、頭痛發作持續時間及頭痛程度對比 治療前,兩組頭痛發作頻次、頭痛發作持續時間及頭痛程度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4 周后,治療組頭痛發作頻次及頭痛程度均低于對照組,頭痛發作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頭痛發作頻次、頭痛發作持續時間及頭痛程度對比()

表2 兩組頭痛發作頻次、頭痛發作持續時間及頭痛程度對比()
頭痛程度(分)治療前 治療后 t P治療組對照組組別 n 頭痛發作頻次(次/月)治療前 治療后 t P頭痛發作持續時間(h)治療前 治療后 t P 36 36 3.331 7.877 0.000 0.000 3.986 8.919 0.000 0.000 6.752 8.994 0.000 0.000 t P 4.72±0.75 4.81±0.83 0.011>0.05 1.67±0.58 2.58±0.66 4.802<0.05 3.66±0.67 3.51±0.80 0.127>0.05 1.44±0.48 1.97±0.62 4.056<0.05 6.11±1.86 6.24±1.90 0.293>0.05 2.43±1.09 3.19±1.21 2.800<0.05
2.3 兩組焦慮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HAMA、SAS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治療組HAMA、S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焦慮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焦慮評分對比(分,)
SAS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對照組組別 n HAMA治療前 治療后36 36 t P 24.36±4.32 24.40±4.18 0.042>0.05 11.38±2.06 14.48±2.02 6.796<0.05 60.25±5.60 60.48±5.92 0.179>0.05 45.20±4.86 49.46±4.96 3.880<0.05
2.4 兩組抑郁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HAMD、SDS評分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治療組HAMD、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抑郁評分對比(分,)

表4 兩組抑郁評分對比(分,)
SDS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對照組組別 n HAMD治療前 治療后36 36 t P 29.25±4.65 29.02±4.25 0.035>0.05 10.25±1.30 19.60±2.58 7.616<0.05 58.35±7.25 58.40±6.95 0.856>0.05 39.56±5.25 48.95±6.85 22.655<0.05
2.5 兩組用藥安全性和復發情況對比 治療組胃腸道不適發生率及復發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一過性頭暈及低血壓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用藥安全性和復發情況對比[例(%)]
頭痛屬于一類臨床常見疾病,其中血管神經性頭痛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神經血管功能失調性疾病,主要癥狀為單側或者雙側搏動性頭部劇烈疼痛,同時多出現在偏側頭部,患者常伴隨惡心、嘔吐和害怕光聲刺激等一系列癥狀,中青年以及女性群體屬于疾病高發人群[11~12]。當前,該病發病機制仍未完全明確,臨床多認為與激素、運動以及天氣等有關。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案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有著重要意義。目前西醫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通常以藥物為主,但單一用藥效果不佳,且易出現不良反應,復發率高。
現代醫學認為血管神經性頭痛與神經功能不穩定導致的腦供血異常有關,并認為這些異常表現是由于腦部兩側血黏度高、供血不平衡所致。中醫學將偏頭痛劃分為頭痛、頭風以及偏頭風等范圍內,是機體外感或內傷諸因,使得脈絡拙急、阻塞或失養,清竅不利進而致病。頭部產生不適癥狀均與脈絡不通或腦部失養密不可分,該類癥狀產生是樞經氣血津液無法正常運行或氣機失衡造成,治療時應以通經活絡、化瘀活血為原則[13]。頭痛湯方中,天麻甘平柔潤、平肝熄風、祛風通絡,是治療頭痛要藥;僵蠶、鉤藤、菊花可平肝潛陽、解痙止痛;蔓荊子引藥上行,可清利頭目;生白芍能養血斂陰;熟地黃可滋陰補血;白蒺藜、白芷可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疏肝解郁;丹參、桃仁與紅花、川芎合用有加強補益精血、搜風通絡、活血止痛之功,且川芎性善疏通,能上升頭面,外達肌膚[14]。諸藥合用,旨在健運脾胃、辛開苦降、補氣養血,兼能平肝熄風,祛痰止痛,一舉多得,配伍嚴謹,從而發揮理想的止痛效果,方簡效宏。針灸治療,根據患者疼痛部位選取風池、太陽、百會等氣血流通重要穴位進行針刺,能起到清頭目和止眩暈的效果。同時針灸可加快藥物吸收與利用,能縮短患者病程,提升其療效[15]。
本研究中所用頭痛湯與針灸均為中醫典型療法,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1.67%,比對照組的72.22%更高,且治療后治療組頭痛發作頻次及頭痛程度均低于對照組,頭痛發作持續時間比對照組更短(P<0.05)。這提示頭痛湯聯合針灸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治療組胃腸道不適及復發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頭痛湯聯合針灸治療安全性較佳。頭痛患者由于癥狀遷延難愈,癥狀反復發作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癥狀,治療組治療后HAMA、SAS、HAMD、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頭痛湯聯合針灸可有效改善患者負面情緒。
綜上所述,頭痛湯聯合針灸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療效顯著,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緩解患者負面情緒,且安全性較高。但本研究所選樣本量少,觀察時間短,下一步將擴大樣本量,進行長期觀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