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多 易浩然 賈明艷 張全輝 晏燕#
(1 江西中醫藥大學2020級碩士研究生 南昌330004;2 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南昌 330006)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以腹痛腹瀉、便下黏液和膿血,并伴有里急后重感為主要臨床癥狀,還有30%的患者伴有關節、肝膽、眼部等腸外表現[1],病變范圍主要累及結腸、直腸。在臨床上任何程度的輕中度UC,氨基水楊酸制劑都是首選的治療方案[2],也可以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類藥物;對于內科治療無效或已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重度UC 患者也可采用手術治療[3]。但是以上治療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存在頭暈惡心等不良反應,治療費用較高、患者依從性較差等。而中醫藥治療則患者配合度較高、不良反應較小,因此國內外學者也在我國傳統醫學中積極尋找更有效的治療方法?,F將清熱燥濕類經典方劑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研究概況總結如下:
中醫學中并無潰瘍性結腸炎這一病名,根據其主要臨床表現,可將UC 歸屬于“休息痢、腸澼、久痢”等病的范疇。本病的病理性質為本虛標實,分為活動期與緩解期,活動期病位在大腸,以濕熱實證為多;緩解期病位在脾胃,以脾虛濕戀虛證為主。根據《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4],UC 活動期的病因病機主要與濕熱有關。
眾多古代醫家很早就認識到這一疾病的病因病機與濕熱關系密切。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出:“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廁)膿血,以有熱故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也有“赤痢乃自小腸來,白痢乃自大腸來,皆濕熱為本”的說法[5]?!夺t宗己任篇·痢疾》指出,“以種種痢疾,總由濕熱入胃(腸),此一句便可悟病形矣”[6]。《類證治裁·痢疾》言:“癥由胃腑濕蒸熱壅,致氣血凝結,夾糟粕積滯,并入大小腸,傾刮脂液,化膿血下注”[7]。劉河間《素問玄機原病式》:“利為濕熱甚于腸胃,怫郁而成,其病皆熱證也。俗以白痢為寒誤也。”UC 發病主要是由先天或后天各種因素致使脾腎不足,再遇外感六淫邪氣、飲食不節(潔)、情志過極等誘發因素導致脾胃受損,濕熱蘊于大腸,氣血不調,氣滯血瘀,血肉搏結,肉腐成膿,大腸傳導失司而致泄瀉;腸絡阻滯,不通則致腹痛;脂絡損傷,則便下黏液膿血[8]。
劉河間開創治療濕熱痢大法,認為“故治痢者,必用寒以勝熱,燥以勝濕,少加辛熱佐之,以為發散開通之用,如此無不愈者。”因此清熱燥濕成為大腸濕熱型UC 主要治療方法。白頭翁湯、黃芩湯、葛根芩連湯、芍藥湯等經典名方都具有清熱燥濕、行氣活血之功,是清熱燥濕法治療活動期UC 的代表方劑。近年來,關于此類復方治療UC 作用機制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眾多實驗發現中藥復方可以調節多條信號通路達到治療UC 的目的。
2.1 芍藥湯 吳東升等[9]研究發現,芍藥湯可以激活大鼠的 Treg 細胞,抑制Th17 細胞,調節Treg/Th17 平衡從而抑制炎癥免疫反應。曹思齊等[10]通過實驗認為芍藥湯的干預機制可能與CD14 干預TLR4 下游FADD 及Caspase-8 等基因介導的細胞凋亡及炎性反應有關。徐敏等[11]提出芍藥湯可調控TLR4、NF-κB p65 和 IL-6 mRNA 及蛋白的表達,調節 TLR4/NF-κB 信號通路,抑制 UC 病情發展。
2.2 白頭翁湯 鐘宇等[12]提出白頭翁湯具有良好的抗炎、抗氧化、修復腸道黏膜的作用,可能通過抑制 TLR4/NF-κB 信號通路,下調 P 選擇素、MPO、MIF、TxB2 的水平來減輕炎癥反應。張培培等[13]研究發現加味白頭翁湯可以抑制p38 MAPK/MLCK通路的激活,修復腸黏膜屏障,降低腸黏膜通透性。魏永輝等[14]認為白頭翁湯可以調節IL-23/IL-17 軸平衡,改善機體免疫功能。
2.3 葛根芩連湯 李彤等[15]經過藥理學研究發現,葛根素、黃芩苷、漢黃芩苷、漢黃芩素、白楊素、千層紙素A、小檗堿、小檗紅堿、巴馬汀為葛根芩連湯治療UC 的血清藥效物質。李亞蘭等[16]研究發現,葛根芩連湯能夠通過抑制MMP-9 和炎性細胞因子TNF-α、IL-1β 的表達,阻斷 p38 MAPK 信號通路的激活,增加TJ 蛋白表達,從而修復腸道黏膜屏障功能。
2.4 黃芩湯 吳娜等[17]認為細胞焦亡、鐵死亡與UC 的發生發展有密切關系,通過蛋白檢測發現經黃芩湯治療后,小鼠結腸中NLRP3、caspase-1 蛋白和ASC 蛋白表達明顯減低,即黃芩湯作用細胞焦亡的機制為調控NLRP3/caspase-1 通路。小鼠體內鐵離 子 含 量 顯 著 降 低 ,GSH-Px4、FTH1、ACSL4 和ROS 等與鐵死亡相關的指標發生改變,表明黃芩湯可以抑制鐵死亡的發生和氧化應激反應,達到治療UC 的目的[18]。
3.1 內服 湯劑是中藥最傳統最古老的劑型之一,具有見效快、易吸收、作用強的優點[19]。張廣茹[20]采用芍藥湯加味治療UC,在為期2個月的療程后,臨床有效率、中醫證候積分、血清炎癥分子以及腸鏡下黏膜評分方面得到的結果都優于美沙拉嗪。汪萍麗[21]將96例腸腑濕熱型患者分為實驗組即芍藥湯合葛根芩連湯組,對照組為常規美沙拉嗪組,經過4 周治療后,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3.75%,且血清IL-6、IL-8、TNF-α 水平以及中醫癥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
3.2 與西藥相結合 中藥在治療UC 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而西藥也有不可忽視的優點,因此中西醫結合治療UC 也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組合方式。臨床常見的聯合使用的西藥有美沙拉嗪、柳氮磺胺吡啶等。樓偉等[22]發現芍藥湯與美沙拉嗪聯用的總有效率達86.67%,明顯高于美沙拉嗪單用的68.89%,且可以調節 YKL-40、NF-κB 的表達水平。胡婕等[23]以美沙拉嗪作為對照組,以在美沙拉嗪基礎上加用黃芩湯治療為研究組,結果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1.38%,高于對照組的77.59%,且研究組的中醫證候積分、Mayo 積分以及腸黏膜組織致炎因子TNF-α、IL-5、IL-6 水平均優于對照組,IL-10 水平高于對照組。
3.3 與灌腸相結合 灌腸可以使藥物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使病變部位的血藥濃度提高[24],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時間長的優點。趙建政[25]將患者分為四組,分別是芍藥湯聯合結腸寧保留灌腸治療、美沙拉嗪塞肛治療、結腸寧保留灌腸治療、芍藥湯保留灌腸治療組,兩個療程后根據患者黏膜病變、中醫證候積分、Mayo評分、中醫證候療效的比較,得出結論芍藥湯聯合結腸寧灌腸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患者腸道黏膜。張懌[19]發現加味黃芩湯經內鏡植管灌腸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傳統灌腸總有效率86.67%,表明除傳統灌腸外還可以采用內鏡植管灌腸,可以更好提升治療效果。
3.4 與針刺、艾灸等中醫特色治療方法相結合 針灸具有不良反應小、患者接受度高、操作便利等優勢,因而針灸常被用于UC 的治療。何潤安等[26]將芍藥湯聯合穴位針刺治療患者作為研究組,對照組為采用穴位針刺治療患者,結果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1.67%,高于對照組的75.59%,表明芍藥湯聯合穴位針刺能有效降低UC 患者臨床癥狀積分,腸鏡、結腸病理改變評分。
根據目前已有的臨床研究發現,用于治療UC的清熱燥濕類經典方劑眾多,其中廣泛使用的有芍藥湯、白頭翁湯、葛根芩連湯、黃芩湯等,它們都具有清熱燥濕、行氣活血之功,歸屬于清熱燥濕類中藥復方,是治療大腸濕熱型UC 的代表方劑。芍藥湯由白芍、肉桂、黃連、當歸、黃芩、木香、大黃、甘草、檳榔組成,出自劉完素的《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是治療濕熱痢疾的常用方劑,具有調和氣血、清熱解毒之功[27]。白頭翁湯來自張仲景《傷寒論》,方藥組成為白頭翁、黃連、黃柏及秦皮,方中白頭翁涼血止痢,黃連、黃柏、秦皮三藥清熱燥濕,是治療熱毒血痢的代表方[28]。黃芩湯出自張仲景《傷寒論》,由甘草、黃芩、大棗、白芍組成,有清熱止痢、平肝斂陰、和中降逆的功效,是治療里熱下痢之祖方[17]?!秱摗ぬ柌∶}證并治》:“太陽病……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指太陽病誤下后表邪未解,下陷陽明,致使濕熱壅滯大腸,里熱蒸肺迫腸出現下利不止,可予葛根芩連湯治療[29]。
白頭翁湯、黃芩湯、葛根芩連湯、芍藥湯是清熱燥濕類經典方劑治療UC 的代表方劑,它們對UC的作用機制也被逐漸揭曉,可以通過多條信號通路的調節達到提高免疫細胞的水平、抑制炎癥因子,達到抑制炎癥反應、促進腸黏膜修復的目的。而在臨床運用上,除最廣泛應用的內服外,還常與灌腸、針灸等中醫特色療法相結合,或是與西藥聯合使用,都能明顯提高總有效率,改善臨床癥狀,在臨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