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 商丘 476100)
肺炎是主要由細菌、病毒或其他病原體所導致的感染,可使患者肺間質、肺泡及遠端出現感染性炎癥,可導致患者出現發熱、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同時改變進展較快,可快速發展為重癥肺炎,威脅患者健康安全[1~2]。西醫常采用糖皮質激素、抗生素、丙種球蛋白等藥物進行治療,雖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西藥對機體產生的刺激較大,長期使用容易引起腹痛、頭痛、惡心、腹瀉等諸多不良反應,降低患者的耐受性與治療依從性,影響疾病轉歸。中醫經過數千年的積累沉淀,在治療重癥肺炎方面具有一定效果。中醫認為,肺炎屬“風溫肺熱病”范疇,根據中醫辨證施治理論,應以活血化瘀、益氣扶正、清熱解毒為主要治療原則[3]。千金葦莖湯為中醫清熱方劑,具有清肺化痰、逐瘀排膿的功效,對熱毒壅滯、痰瘀互結證具有較好治療效果。本研究將千金葦莖湯應用于重癥肺炎患者,探究其治療效果,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 4月收治的重癥肺炎患者140例,按照入院先后順序抽簽分為對照組(70例)與觀察組(70例),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女 32例,男 38例;病程 2~12 d,平均(7.20±1.57)d;年齡 23~72 歲,平均(47.50±8.07)歲。觀察組女31例,男39例;病程3~14 d,平均(7.80±2.04)d;年齡 24~73 歲,平均(48.50±8.12)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批號2019-08-B047)。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重癥肺炎符合《中國急診重癥肺炎臨床實踐專家共識》[4]相關診斷標準,患者肺部浸潤范圍在2/3 以上,血氧飽和度在90%以下且胸片顯示肺部紋理明顯增粗并出現大片陰影;血尿素氮≥7 mmol/L;中醫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肺胃熱盛證,主癥:身熱,口渴多飲,次癥:心煩,痰黃咳嗽,腹滿便秘,舌脈:舌紅,苔黃,脈滑數;肺部發育正常;可耐受本研究治療藥物;可嚴格遵照醫囑用藥,并配合完成本研究調查;治療時間≥2 周。(2)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存在免疫系統疾??;伴過敏體質或重度營養不良;患肺結核;合并胃炎、胃潰瘍等胃腸道疾病;存在嚴重膽囊炎、腎功能不全。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采取止咳、化痰、退熱等常規治療,并將2.0 g 注射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國藥準字H20033693)與100 ml 生理鹽水混合后靜脈注射,每12 小時給藥1 次;靜脈滴注鹽酸莫西沙星注射液(國藥準字 H20140125),0.4 g/次,1 次 /d,連續給藥14 d。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千金葦莖湯加減辨治,藥方組成:葦莖60 g,瓜瓣60 g,薏苡仁30 g,桃仁25 g。辨證施治:風熱犯肺證加桔梗15 g,蘆根60 g,連翹10 g;痰熱壅肺證加升麻15 g,牛蒡子15 g,葶藶子15 g,枇杷葉 10 g,百部 10 g;肺胃熱盛證加石膏30 g(煎),知母、蘆根、麻黃各10 g;氣陰兩虛證加紅參、甘草、五味子、桔梗、麥冬、熟地黃各10 g;熱閉心包證加生石膏30 g(煎),升麻、玄參、甘草各10 g,羚羊角、水牛角各5 g;邪陷正脫證加五味子、麥冬各 10 g,紅參 5 g。每日 1 劑,加水 500 ml 煎煮去渣留汁200 ml,分早晚服用。連續治療14 d。
1.4 觀察指標 (1)中醫證候評分:分別于治療前、治療2 周后,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相關內容對患者中醫證候進行評分,舌脈:有計1 分,無計 0 分,次癥按無、輕、中重度分別計 0、1、2、3 分,主癥按無、輕、中、重度分別計0、2、4、6 分;總分0~22 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癥狀越嚴重。(2)免疫功能:取患者治療前、治療2 周后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以 3 000 r/min 離心 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液中免疫球蛋白 A(Immunoglobulin A, IgA)、 免 疫 球 蛋 白 G(Immunoglobulin G, IgG)、 免 疫 球 蛋 白 M(Immunoglobulin M,IgM)水平。(3)肺功能:治療前、治療2 周后,使用肺功能檢測儀HI-105 [國械注進20162210797,歐姆龍醫療器械(北京)有限公司]測定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 1 秒用力呼氣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 第 1 秒 用 力 呼 氣 量 占 肺 活 量 比 值(FEV1/FVC)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中醫證候評分對比 兩組治療2 周后中醫證候評分均較治療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 1。
表1 兩組中醫證候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中醫證候評分對比(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2 周后 t P對照組觀察組70 70 25.869 36.080 0.000 0.000 t P 17.39±1.25 17.47±1.31 0.502 0.617 12.18±1.13 10.23±1.05 10.577 0.000
2.2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對比 兩組治療2 周后IgA、IgG、IgM 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對比(g/L,)

表2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對比(g/L,)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P<0.05。
時間 組別 n IgA IgG IgM治療前 對照組觀察組70 70 t P治療2 周后 對照組觀察組70 70 t P 1.43±0.22 1.46±0.30 0.645 0.501 1.73±0.36*2.03±0.42*4.537 0.000 1.13±0.06 1.15±0.12 1.247 0.241 4.36±0.47*5.22±0.64*9.062 0.000 1.20±0.29 1.18±0.25 0.437 0.663 1.56±0.36*1.74±0.44*2.649 0.009
2.3 兩組肺功能指標對比 兩組治療2 周后FVC、FEV1、FEV1/FVC 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3。
表3 兩組肺功能指標對比()

表3 兩組肺功能指標對比()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P<0.05。
FEV1/FVC(%)治療前時間 組別 n FVC(L)FEV1(L)對照組觀察組70 70 t P治療2 周后 對照組觀察組70 70 t P 2.31±0.30 2.27±0.55 0.534 0.594 2.68±0.41*3.31±0.84*5.639 0.000 1.32±0.53 1.26±0.25 0.857 0.393 1.72±0.36*2.25±0.47*7.490 0.000 57.14±5.28 55.41±5.40 1.917 0.057 64.18±4.83*67.98±5.18*4.489 0.000
重癥肺炎常使用呼吸機與康復藥物聯合治療,采用抗生素能有效抑制炎癥反應,但長期使用抗生素會增加耐藥性,引發較多并發癥,影響治療效果[6~8]。因此,臨床需尋找其他方法輔助治療,以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身體恢復。
重癥肺炎在中醫學中稱為風熱溫肺病,《傷寒論》中記載:“太陽病,發熱而渴,無惡寒者為溫病。身灼熱,名曰風溫”[9~10]。《素問·刺熱論》首次對“肺熱病”病機進行闡述,表明風溫肺熱病發病機制為外感風邪所致[11]。其病機為風邪、熱毒侵入,致正虛、痰瘀,治療應以扶正益氣、清熱排膿、化痰逐瘀為要[12]。千金葦莖湯是中醫治療肺癰名方,最早記載于《備急千金藥方》中,具有逐瘀排毒、清肺化痰之效,可治療各種胸口疼痛、咳甚加重、黃痰膿血、脈滑數等證[13]。后來醫者在原方基礎上進行辨證加減廣泛用以治療呼吸道疾病,取得了較好效果。方中瓜瓣仁、葦莖為君藥,可宣通肺氣、淡滲利濕、清熱化痰;臣藥薏苡仁可強化淡滲濕熱、化痰排膿之效;輔以佐藥桃仁可活血解毒、祛瘀。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化痰、扶正益氣之功。病在臟腑經絡部位不同,藥性亦有歸經之別,根據中醫辨證施治理論對不同證型進行分證論治,可同時起到“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目的[14]。
本研究顯示,治療2 周后,觀察組中醫證候評分較對照組低,IgA、IgG、IgM 水平均較對照組高,FVC、FEV1、FEV1/FVC 水平均較對照組高,表明千金葦莖湯加減辨治能提升重癥肺炎患者的免疫能力,改善呼吸功能,臨床應用效果良好。究其原因,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千金葦莖湯中葦莖具有消炎、促進免疫功能的作用,并能提高氣道黏液纖毛清除功能,可有效促進患者痰液排出,改善其臨床癥狀與呼吸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瓜瓣、薏苡仁具有免疫興奮作用,可增強巨噬細胞活性與數量,促進淋巴細胞轉化,改善機體免疫功能。薏苡仁還可通過阻礙IκB 激酶/核轉錄因子-κB 信號通路的方式降低多種炎癥介質分泌水平,并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癥介質的滲出,從而減輕機體炎癥反應程度,減小肺功能損傷程度,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桃仁可改善機體微循環,對呼吸神經中樞進行鎮靜,從而改善患者呼吸功能[15]。
綜上所述,千金葦莖湯加減辨治能改善重癥肺炎患者臨床癥狀,提升免疫能力,改善呼吸功能,臨床應用效果較好。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僅觀察了千金葦莖湯加減辨治對重癥肺炎患者的治療效果,未研究其對輕癥肺炎患者的臨床療效,且未對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觀察分析,今后還需進一步觀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