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躍 張一典 劉成全
(江蘇省淮安市婦幼保健院 淮安 223002)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是發生在食管中下段的一類炎性病變,是由于有腸內或者胃內容物反流進食管內所致[1],食管黏膜糜爛、燒心、反酸、胸骨后疼痛、噯氣等均為其主要臨床癥狀,反復發作,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反流性食管炎病因復雜,其發病機制臨床上尚不完全明確,多認為是由于機體的抗反流防御功能低下與反流物攻擊食管黏膜作用增強所引起。西醫較為常用的治療方式為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多潘立酮片口服治療,促進胃食管排空,降低胃酸量,短期療效顯著,但后期復發概率較高[2]。中醫學將RE 歸屬于“胃脘痛、噎膈”,疾病發病機制為肝胃不和、胃氣上逆。加味桔梗枳殼湯組方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功效,可用于反流性食管炎疾病的治療,目前臨床單獨應用此方治療RE 的研究并不多見[3~4]。本研究旨在分析加味桔梗枳殼湯聯合多潘立酮、奧美拉唑對RE 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的84例患者均選取自中醫科門診,時間為2018年7月至2021年3月,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2例)與觀察組(42例)。對照組男 30例,女 12例;年齡 42~75 歲,平均年齡(57.24±10.85)歲;病程12~48個月,平均病程(33.20±13.81)個月。觀察組男 31例,女 11例;年齡44~74 歲,平均年齡(56.31±11.07)歲;病程 13~46個月,平均病程(32.56±12.39)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考《2014年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專家共識意見》[5]中的相關標準。中醫診斷標準:參照《胃食管反流病中醫診療共識意見》[6]中關于吐酸病的共識。
1.3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西醫診斷標準,且對本項研究所涉及內容均已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40~85 歲。排除標準:病變部位或其他部位發生惡性腫瘤;合并有心腦血管嚴重疾病;有精神性疾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藥敏實驗為陽性。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多潘立酮片(國藥準字H20093791),10 mg/次,3 次 /d;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國藥準字 H20054031),20 mg/次,2 次 /d。連續服藥8 周。觀察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給予加味桔梗枳殼湯治療,組方組成:桔梗10 g、半夏10 g、黃芩10 g、枳殼 10 g、柴胡 8 g、郁金 10 g、浙貝母 10 g、白及 10 g、白芷 10 g、砂仁 8 g、蒲公英 10 g、茯苓 10 g、甘草6 g,根據臨床癥狀進行隨癥加減。每日1 劑,分早晚2 次溫服,8 周為其服藥治療周期。治療期間患者均忌冷辣刺激之品。
1.5 觀察指標 (1)臨床癥狀評分。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燒心、反酸、胸骨后疼痛、噯氣)分別進行評分,計分為 0 分、1 分、2 分、3 分,分數越低表示臨床癥狀越輕。(2)血清胃泌素(GAS)水平。于患者治療前后空腹時,分別采集患者5 ml 的靜脈血,進行離心操作(3 000 r/min,15 min)后,取上清液 3 ml,評定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GAS 水平(放射免疫法)。(3)胃鏡下食管黏膜分級。A級是指食管黏膜表現為局限性充血水腫,黏膜下血管紋理模糊;B級是指食管黏膜出現糜爛或有白色斑塊披復而且觸之易出血;C級是指食管黏膜隆起肥厚呈現顆粒樣改變;D級是指食管黏膜出現淺潰瘍。(4)炎癥介質水平。取剩余上清液2 ml,檢測兩組患者的血清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白細胞介素 -6(IL-6)、C 反應蛋白(CRP)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5)臨床療效。患者的治療效果依據《2014年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專家共識意見》[5]進行評估。治愈:患者的臨床表現完全得以緩解,臨床癥狀減輕90%及以上;顯效:患者臨床表現大部分得以緩解,臨床癥狀減輕70%~89%;有效:患者一些臨床表現得以緩解,臨床癥狀減輕30%~69%;無效:患者所有臨床癥狀均無好轉。治愈、顯效與有效的總和為總有效。(6)觀察兩組患者不良反應。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描述;計數資料行χ2檢驗,以%表示,P<0.05 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 83.33%(35/42);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24%(40/42)。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燒心、反酸、胸骨后疼痛、噯氣等臨床癥狀評分均較治療前低,治療后兩組比較,觀察組評分更低(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燒心 反酸 胸骨后疼痛 噯氣對照組 42 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 42 治療前治療后2.36±0.85 1.22±0.31*2.38±0.89 0.65±0.14*#2.27±0.49 1.35±0.32*2.21±0.51 0.58±0.17*#2.31±0.53 1.17±0.28*2.28±0.55 0.56±0.16*#2.54±0.76 1.05±0.29*2.49±0.76 0.50±0.14*#
2.3 兩組血清GAS 水平比較 對照組治療前GAS水平為(101.45±6.52)pg/ml,治療后為(135.63±4.36)pg/ml;觀察組治療前GAS 水平為(101.37±6.48)pg/ml,治療后為(159.51±4.15)pg/ml。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GAS 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治療后兩組比較,觀察組血清GAS 水平更高(P<0.05)。
2.4 兩組胃鏡下食管黏膜分級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胃鏡下食管黏膜分級更低的例數更多(P<0.05)。見表3。

表3 兩組胃鏡下食管黏膜分級比較(例)
2.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TNF-α、IL-6、CRP 水平均較治療前低,治療后兩組患者炎癥介質水平比較,觀察組更低(P<0.05)。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2.6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均無頭暈頭痛、消化道不適、皮疹等不良反應。
RE 發病機制復雜,目前臨床上多認為是因患者自身免疫力、抗食物反流功能下降及食管黏膜屏障功能減弱所致。且有學者認為,吸煙、飲酒、肥胖、精神因素、生活習慣等均可引起RE。目前常通過對胃酸的抑制來達到治療目的,臨床上多用多潘立酮、奧美拉唑進行治療,雖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發展,近期療效較好,但治愈率仍不理想,遠期復發率較高,目前,中醫治療逐漸應用于該疾病的治療中。
RE 患者會出現反酸、胸骨后疼痛等典型臨床癥狀。GAS 可促進機體胃蛋白酶分泌及胃體收縮,有利于胃排空。中醫學歷代文獻中尚未查詢到關于反流性食管炎的中醫病名,一般將其歸屬于“噎膈”及“食管癉”等疾病范疇。其在《太平圣惠方》中被稱為“醋咽”;后又在《景岳全書》中根據病變部位被稱為“吞酸”和“吐酸”。食管和胃均為該疾病的主要病變部位,該疾病的發病原因與肝、膽、脾關系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病因則為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為主。另外,朱升樑教授認為,肝膽失于疏泄、胃氣上逆,導致氣機升降失調、臟腑功能失常為RE 主要病機[8]。謝晶日教授則表示,氣機不利、胃氣上逆為RE 的主要發病病機[9]。胃失和降、濁氣上逆為RE 的病機[10]。大量文獻研究發現,采用舒肝解郁、和胃止嘔法可以有效治療RE[11~12]。因此擬定加味桔梗枳殼湯聯合多潘立酮、奧美拉唑來治療RE 患者。方中桔梗有化痰宣肺作用;半夏有降逆止嘔、散結等作用;白芷理氣通竅、消炎止痛,砂仁理氣和胃,加強半夏消痞之功;黃芩清胃膽經濕熱,柴胡、枳殼、郁金入肝膽經,進一步疏肝解郁;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白及消腫生肌;貝母散結消癰;蒲公英清熱消炎。諸藥共奏舒肝解郁、降逆止嘔之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各項臨床癥狀評分均比對照組更低,血清GAS 水平均比對照組更高,治療后兩組比較,觀察組胃鏡下食管黏膜分級更低,表示加味桔梗枳殼湯聯合多潘立酮、奧美拉唑治療可緩解RE 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其胃動力,治療效果明顯提高。
IL-6 作為炎癥反應的催化劑,可誘導T 細胞、B細胞活化增殖,參與免疫應答,CRP 是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是反映機體炎癥的敏感指標,在感染時可明顯升高。TNF-α 對患者體內的中性粒細胞有著激活作用,同時可將內皮細胞的通透性增強,對細胞的生長、凋亡起到調節作用。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13~15],半夏可抑制嘔吐中樞,黃芩素有較好的抗炎活性,二者共用可將患者體內炎癥介質水平降低,同時炎癥反應得到有效緩解,改善胃食管功能,抑制胃內容物的逆流,減輕反酸、嘔吐癥狀。觀察組治療后血清TNF-α、IL-6、CRP 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治療期間均未發生不良反應,說明加味桔梗枳殼湯聯合多潘立酮、奧美拉唑治療可有效降低RE 患者的炎癥介質水平,減輕炎癥癥狀,與魏群等[16]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加味桔梗枳殼湯聯合多潘立酮、奧美拉唑能夠明顯減輕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臨床癥狀,改善胃動力,降低炎癥介質水平,臨床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