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虹 孫素素
摘要:中西繪畫從本質上來講就有很大的差異,他們在不同時期受不同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因素的影響。但追其本源,無論是中國畫還是西方繪畫,最初產生的目的都是為了記事,描繪真實的生活,這與現實主義特征不謀而合。曾衍東與戈雅都擅長描繪真切的生活細節,體恤貧苦百姓,有相似的藝術追求和不同的表達方式。文章通過對兩人最具特色的繪畫風格進行分析、研究,力求探尋兩人繪畫中現實主義精神的共同點,以期對今后相關題材的研究和探索有所裨益。
關鍵詞:現實主義;曾衍東;戈雅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2-0-03
自古以來,中西方畫界在創作中均以不同的形式追求著現實主義精神,細致地刻畫日常生活,描繪客觀事物的典型形象,通過畫面傳遞作者的情感,展現理想價值和人文情懷。如今,國內的一些大型畫展仍將現實主義題材放在主流位置上,無論是中國畫還是西方油畫作品,現實主義因素皆受到了一定的重視。畫家們在創作中尤其重視對現實生活的描繪,他們將己之所見置于繪畫的語境中,并揉合自己的部分情感色彩,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當時的社會政治背景。
雖說現實主義這一流派興起于19世紀的歐洲,但現實主義并不是從這時開始。中西繪畫的發展早已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特別是身處18、19世紀的兩位中西方藝術大師曾衍東和戈雅在描繪生活細節、關注現實的同時,也注意到了通過藝術創作表達情感。兩人都利用畫面傳達出內心的悲憤與不滿,勇于直面社會生活的陰暗面,與現實主義本質不謀而合。
1 曾衍東及其繪畫中的現實主義傾向
在中國繪畫史上,曾衍東并不被時人所重視,但他的作品筆墨曼妙,文意盎然,不拘成法,關注現實[1]。所作山水人物、花鳥魚禽簡筆焦墨,一任性情肆意揮灑,采用漫描式手法描繪市井眾生,生活百態,加以闡述繪畫內容的題款,構成漫畫的最初形態,現人譽之為“被遺忘的漫畫先驅”。
曾衍東(1750—1830后),字青瞻,一字魯齋,又字七如,號七道士,晚號冰淵老叟,山東嘉祥人。縱觀其一生,難免會讓人感覺郁郁不得志,前半生極力追求入仕,作職業畫家三十余載,五十一歲時方得其所愿,其中不乏一些物質力量的推動作用(據記載,早時他曾畫《瘦馬圖》進獻刑部官員),可以看出當時官場政治腐朽,催發了“今畫論”的誕生。且仕途不順,身為小官吏,長期接觸貧苦百姓,對百姓生活感同身受,因此在繪畫題材上更關注現實,更注重反映當時的生活。作畫時勇于揭露現實生活的昏暗面,敢于突破前人桎梏,將現實主義的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在一定程度上受揚州八怪的影響,這也是“今畫論”能誕生的社會基礎[2]。所謂“今畫”,是他以自己所處時代的市井人物、風土習俗、真山真水為題材進行創作,作品皆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和表現,這在文人畫中實屬罕見,其藝術風格早已偏離當時所謂的正統畫派。
曾衍東的作品皆無背景,描繪人物生活,神態生動自然,且每畫必題款鈐印,闡明畫意,完善畫面。他所作的《三駝圖》極富生活趣味,畫面描繪了三個不同形態的駝背老人。兩人在前,面目相對,似在聊天,其后又一人,雙手伸開,抬起左腿,面露喜色。整個畫面構圖簡單,內容簡潔明了,右上方有題款:張駝提盒去探親,李駝遇見問其緣因;趙駝拍手呵呵笑,世上原來無直人。
有意思的是,早在明代,畫家李士達就已完成了相似畫作,并送給好友錢允治觀摩,看到這副戲謔詼諧的諷刺佳作后他大贊并題及此詩。筆者分析,曾衍東再作此畫的原因是:首先從其題款入手,點明主旨的“世上原來無直人”,借趙駝之口直諷當時的社會吏治,世上沒有敢挺直腰桿的人,可以看出這點也引起了曾衍東的共鳴;其次就是作品形象,不同于李士達作品中三個矮小的人物形象,曾衍東作品中開始注重人物的比例關系,駝子的形象更加夸張生動,直攝內在神韻,并運用其最具特色的“減筆”畫法,筆墨酣暢,畫面詼諧幽默;最后不同于李士達作品中大片的空白和多處題款,他簡潔的畫面、得宜題款與別具特色的印章可謂是相得益彰。
在當時文字獄環境的影響下,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只能通過這種含蓄、隱晦的方式來表現,初看此畫不免感覺有些搞笑,但細品其背后的含義又充滿了對當時社會政治的無奈和凄涼。他用簡括寫意的筆墨、通俗易懂的詩文和遒健俊逸的書體,形成了一幅幅別開生面的畫作。他在畫面中用最直觀的方式展現了人們的生活百態。有衣著華麗的官員;有勸虎歸善的瘋癲僧人;也有衣衫襤褸的瞎婆子。他們身處不同的社會階層,生活態度也是千差萬別,通過對人物的刻畫,在呼喚理想的同時,批判污濁現實的意圖也就隱藏在其中了。
2 戈雅及其繪畫中的現實主義傾向
戈雅的畫作與國家的時代命運緊密結合,作品中無處不彰顯著其善良的靈魂和反叛的意志[3]。戈雅之前,從來沒有人在畫面中如此強烈地關注當時的政治社會生活,也沒有人如此深刻地表現內心情感。戈雅的現實主義原則,至今仍對后世的畫家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戈雅(1746—1828),西班牙畫家,一生專注于繪畫,且風格多變。因其父為鍍金師,經常與畫家、雕塑家合作,良好的環境對戈雅的藝術之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啟蒙作用。29歲時戈雅進入畫家棉織廠負責繪制草圖,他的藝術生涯由此拉開了序幕。繪畫題材多來自西班牙社會各階級人們的現實生活:為生活奔波的小商販、悠然閑逛的貴族男女、饑寒交迫的農民等形形色色的形象,但從不美化人物,著重刻畫人的精神和性格特征,構圖形式多變,整個畫面洋溢著輕松愉快的氛圍。這種畫風直到他46、47歲時開始發生變化,之前保護他的人紛紛下臺,而后其身染疾病,耳朵接近失聰,促使他的繪畫風格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他的畫面上開始出現一些不明生物,顏色開始傾向于黑色,畫作中對西班牙的虛偽、邪惡、愚昧等加以鞭撻與諷刺。
31歲時,他的掛毯畫作品《陽傘》誕生,這種新奇的物品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其后隨著市民階層逐漸崛起、生產力提高,傘開始出現在越來越多的繪畫作品中。這幅畫截取了當時的日常生活,圖中描繪了一位穿著精致的年輕女人,悠閑地坐在草地上,雙膝上趴著一只小黑狗,她身邊還站著一位衣著單調的男士,手里拿著一把用來遮擋陽光的綠色雨傘。為了整體效果的和諧統一,戈雅在背景處加入遠山和淡綠色的大片樹林,整體色調明麗輕快,深刻地詮釋了現實主義的精神,用活潑的風格使觀者可以從真實的人物身上找到靈感。
47歲時,他的人生遭受到巨大的挫折,耳朵接近失聰,藝術風格也產生了極大的轉變。他開始懷疑生活,畫布上出現一些奇怪的生物,畫面中顏色也比較灰暗,仿佛他的人生進入低谷期。后來他越發投身于創作,尤其是晚年作畫更傾向于取悅自己,創作了著名的黑色繪畫《農神吞噬其子》。畫面中描繪了農神薩圖爾努斯正在吞噬自己兒子的恐怖場面,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是這仿佛并不是一個虛構的畫面,甚至可以直觀察覺到高度的真實性。他口中的孩子鮮血淋漓,早已沒有了頭顱和半幅身軀,哪怕只是淺淺地看一眼,都難免有些反胃。不同于魯本斯畫面中細致刻畫的完美形象,戈雅筆下的形象荒誕離奇,同時又運用了純黑色的背景,將畫面中可怕的死亡氣息烘托到了極點。人物形象雖看似有別于現實主義的充分細致,卻不難發現通過對典型形象的塑造,人物神態的表現已經到位,似乎與中國畫中的現實主義不謀而合。
3 繪畫中的現實主義傾向
3.1 中國畫中的現實主義
中國畫可主要分為寫意畫和工筆畫兩大分支,有著獨特的民族觀念、豐富的繪畫語言和表現手法,迎合時代發展的規律。從最初用來記事的簡單圖形、符號、花紋,再到后來細致、娟秀的工筆畫,簡練、概括的寫意畫,現實主義創作可謂是貫徹始終。東晉顧愷之“傳神寫照”“遷想妙得”畫論的提出,說明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時不再把外表的相似和姿態動作的生動自然放在首要位置,強調人的本真性情,要求表現人物深層維度的性格特點和內在精神,注重刻畫作品細節,為早期現實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尤其是隋唐時期山水畫獨立成科以后,更加講究師法自然,以現實生活為依托,融入老莊思想,經過藝術家內心的感受和孕育,傳達人的主觀情感。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中,人物形象生動傳神,既滿足了時代發展的需求,也深度刻畫了落魄官僚的心理矛盾與腐朽的生活現狀,在記錄生活真實的同時,藝術的真實也摻雜在其中。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關注城市人民的市井生活,細節描寫引人入勝,描繪繁雜的生活現象,觀察細致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高度的歷史真實性,藝術表現嚴密不茍,尤具現實主義特色。周臣的《流民圖》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性質,在客觀地展示現實生活的基礎上,直面當時社會吏治的黑暗,在關注底層人民生活的同時,也以東方批判現實主義的手法傳遞著深刻的社會內涵。
3.2 西方繪畫中的現實主義
西方繪畫中的現實主義常把底層人民的生活作為重點描繪的對象,他們贊美自然和勞動,深刻而全面地展現了現實生活的廣闊圖景。他們拒絕歷史和虛構的主題,畫中充滿了人文關懷,拒絕采用想象手法,讓人民生活走進藝術,一切生活中的細節和真實都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現實主義極負盛名的藝術家庫爾貝,繪畫范圍廣泛,技法豐富,不管刻畫的對象是景致、靜物,還是人物、動物,也不管鄉村還是城市,各個題材都能盡微致廣,按照己之所見描繪生活現實,從不屈尊于權貴,故意美化。對待辛苦勞作的下層市民也能極盡體諒,因此在創作《采石工》時曾說:“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從來沒有見過他。”他從當下著手,以精確的寫實手法,使畫作一比一還原真人大小,形態、動作毫不夸張,色調深沉凝重,讓觀眾近距離地深刻感受畫作的藝術魅力。同一時期杰出的現實主義畫家米勒,作為藝術史上大家所熟知的農民畫家,其作品中農民的形象崇高莊嚴而又質樸凝重,他對農民生活的細致刻畫,表現出勞動人民真正的人性,以樸實的藝術手法表現內心的渴望,感情真摯。
3.3 中西方繪畫中的現實主義比較
現實主義藝術家在創作時往往具有飽滿的情感和豐富的社會閱歷,對生活中的細節有著敏銳的感知度,關注現實,善于抓住典型的情節與形象。雖然他們關注現實的這一點是一致的,但因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影響,他們的繪畫風格、表現形式、表現手法、藝術追求和美學思想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差異。
第一,在美學范疇上的比較。中國傳統繪畫自古就是以現實生活為依托,并以敘述性的方式表現某種事件。不同于西方繪畫重客觀、形似的藝術追求,中國畫更看重主觀、神韻的表現,講究立意,即它不要求一板一眼的完全形似,而是追求一種意向性的神似,虛實之間流轉,意在形前的寫神性。曾衍東在繪畫中以簡括寫意的筆墨取勝,僅寥寥數筆,形神兼備。反觀戈雅的作品,雖說筆觸奔放,但形體的塑造、色彩的搭配無不充斥著細致的刻畫功力。
第二,在表達形式上的比較。中國藝術家會對客觀事物的特征進行主觀的篩濾、加工、提煉,將道義想象和倫理觀念融入創作,并以線條的方式表達出來。那種線條含蓄內斂、氣勢恢宏而從不外漏的藝術高度,是向來只重形體的西畫無法企及的。相比起來,或許西方繪畫中的筆觸擔當著中國畫中線條的社會責任,不同的是,中國畫中線條的表現往往需要扎實的藝術功底。
第三,在表達手法上的比較。西方繪畫為了追求真實性,采用了嚴謹縝密的科學透視法,追求客觀事物的極度逼真。中國畫則不然,它根據主觀意識提煉,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更能體現出現實主義真諦。嚴格來說,中國畫中也有透視法,即“三遠”法:高遠、深遠、平遠,但它僅僅適用于山水畫之中。雖然現實主義這一概念是由西方學者首先提出的,但中國畫卻早已產生現實主義精神,并且在同一時期已經發展到了相對成熟的局面。
4 結語
曾衍東和戈雅都描繪了真切的現實生活,藝術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受社會政治因素影響,作品中充斥著懷疑精神和諷刺意味。不同的是,在同樣尊重客觀現實的前提下,曾衍東只能在作品中用隱晦的方式表現自己的不滿,而西班牙畫家戈雅卻可以通過畫面直接抒發自己的情感,并利用畫中人物的表情神、態表現自己心中的愿望。盡管他們表現的繪畫形象不盡相同,但通過對他們繪畫風格的比較分析,不僅可以感受到中西方在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所具有的獨特的藝術內涵和魅力,還可以體會到現實主義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曾衍東和戈雅現實主義傾向的對比,不難發現他們都是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即使身處社會生活的陰暗面,在創作中發泄悲憤與不滿的同時,他們仍舊熱愛生活,關切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真實細節。藝術來源于生活,并終將會回歸于生活。
參考文獻:
[1] 趙軍.筆墨曼妙的奇人:“七道士”曾衍東[J].公關世
界,2017(12):93-97.
[2] 陳遼.曾衍東的“今畫”和畫論[J].濟寧學院學報,2007,28(4):29-31.
[3] 楊倩倩.淺析戈雅晚期的“黑色”繪畫[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尹虹(1981—),女,內蒙古赤峰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畫。
孫素素(1997—),女,山東菏澤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畫創作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