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映彤 梁杰

摘要:湖南省張家界市天門山是具有國家森林公園之稱的首批國家5A級景區,該地因自然奇觀天門洞得名,是宜居樂游、健康養生的最佳選地。其富饒的空間資源為康養園宅設計提供了可實現性的條件。共生思想的康養園宅設計探究的是人、自然與建筑之間的和諧統一。文章基于共生思想對項目場地進行設計,總結與自然共生、文化融和共生、整體與局部共生、內外空間功能共生的設計研究方法,為打造具有獨特性的融于自然、體驗自然的康養園宅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共生思想;天門山;康養園宅;環境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2-0-03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它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也是實現生態文明的指導原則[1]。把康體養生帶入現代住宅建筑設計中,在健康養老、休閑旅游、人居環境多種服務形式的環境設計方面,積極創新商業模式,以創新推動產業發展,同時通過創新,讓這種新型居住空間真正融入健康養老產業中。
對康養園宅設計實踐進行研究,既是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踐路徑的體現,又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康養園宅設計相關領域的探索具有深遠意義。
1 概念界定與聯系
1.1 共生思想概述
“共生”(Symbiosis)最早源于希臘語,生態學上的“共棲”,是指不同物種之間以協調合作的方式實現共存共棲[2]。德國植物學家德巴里于1879年提出了共生理論。“共生”不只存在于生物學領域,在社會學、經濟學等其他學科領域也得到了廣泛運用,并逐步發展為包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思想體系。
在建筑學領域,日本建筑師黑川紀章的核心設計思想是共生思想,他受到佛教思想、日本傳統文化和傳統審美意識的影響,在生物學共生理論基礎上,運用于建筑、城市規劃設計范疇,提出了共生建筑論。其共生思想主要總結為建筑和環境共生、異質文化共生、部分和整體共生、內部和外部共生。他批判機械時代的理性中心主義和歐洲中心主義。面對生命時代的到來,他所倡導的共生建筑是追求異質文化的共生、傳統與現代技術的共生,是在人與自然共生基礎上創造出來的,同時表現出個性化的建筑。
1.2 康養園宅
康養園宅概念源自古典私園,其核心變化是“納園入宅”。康養園宅所追求的是把古典私園中的自然“道義”融入現代居住空間,同時保留古典私園的審美意境。在建造理念上是對自然式景觀居住觀的傳承,雖然在設計和建造要素上與中國古典私園存在諸多異同,但在審美標準上是一致的,和傳統古典私園在本質上是共通的[3]。隨著小康社會建設的不斷推進,國人的健康意識得到進一步增強,康養理念被融入園宅設計中,契合了時代的發展,為打造舒適宜居、健康養生的人居場所提供了新方向。
1.3 共生思想與康養園宅設計的關聯性
黑川紀章在《新共生思想》一書中對共生作出定義:共生是相互尊重個性并擴展相互的共同領域的關系,它并不是片面的,而是可以創造出新的可能性的關系[4]。基于共生思想的康養園宅設計,符合現代人對當今人居場所新的理想要求,為設計創新發展提出了共生性設計思考,從而打造出人與自然、人與建筑、建筑與自然具有穩定聯系的共生人居建筑。
2 康養園宅設計中的共生思想
2.1 環境融和共生
第一,與自然環境融和。唐代詩人李商隱《為裴懿無私祭薛郎中袞文》中的“靈臺委鑒,虛室融和”,是最早提及“融和”的例子。其“融和”具有融洽和諧之意,指雙方或多方共同生存發展下去,和而不同,各美其美。
康養園宅作為供人養生居住、提供交流的文化產品,建筑主體及其景觀設計可以與自然環境達成有機的融和共生。鄰山建造的康養園宅布局靈活,各抱山勢,妙在取景。通過與自然山體跌落的高差形成參差錯落、富于變化的庭院空間,建筑主體可以與山林融為一體;鄰水而建,與水共生,采取多種多樣的手法引水造景,從而在保留自然水景的同時,達到人工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平地康養園宅布局思想配合自然場地,建筑開路,疏密得當,在統一中營造變化。美國設計大師賴特設計的流水別墅,就是與自然環境融和最為典型的代表,建筑結構穿插與自然山體、水體的交錯融合,是最為鮮明的印證。
第二,與社會環境共生。《“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把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鎮建設作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抓手[5]。在生態旅游、生態康養、康養產業大背景下,把康養社會發展理念融入當代建筑環境設計之中是必然的。
康養園宅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生態建筑的追求,這種融和是有機的。康養園宅的設計應符合低碳建筑發展理念,它對低碳環保人居空間形式的探討可以引導人們對綠色、自然美的追求,從而推動引發對人、建筑和自然關系的新思考。
2.2 異質文化共生
康養園宅設計可以廣泛吸收異質文化。時間維度上,新技術、新材料的發展給人們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其吸收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設計要素與設計手法,如我國傳統園林造園要素、借景手法等;空間維度上,面對中西方地域性豐富多樣的文化思想,設計方法也可以巧思利用。打破時空的維度,讓文化與建筑融和共生,這種綜合表現形式,可以為建筑的創新發展提供生機與活力。
與此同時,這并不意味著是牽強的文化融和,而是思維方式的轉變,正如日本現代主義設計發展中并行的雙軌制,就奠定了其在設計界的地位,既跟上了時代的發展,又保留了本民族文化底蘊。因此,在康養園宅設計中,不應該一味追求純粹的建筑形式,而是要探索能改善人們生活方式的相關設計方法,才能凸顯真正的人文精神。
2.3 部分和整體共生
黑川紀章用三浦梅園的“對立的統一”哲學思想和鈴木大拙“即非理論”的等價性論述部分和整體共生,反映在建筑上,則表現為具有強烈不定性和模糊性的色彩[6]。這種抽象的論述在共生設計中反映的是讓過程性的適應與交融達到局部與整體的共生。康養園宅在局部設計中考慮部分的功能性,這種功能性可能是含糊的,就像公共區域的長廊,具備休憩、餐飲、觀景等多種功能。但局部應歸于整體,局部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整體,這是一元性的要求。同時,注重整體的均衡性,從整體出發,既要考慮宏觀又要考慮微觀,避免設計單一化,達到局部多元化與整體一元性的統一。
2.4 內部和外部共生
康養園宅設計的靈活布局,讓連接室內與室外的中間領域空間的產生成為可能。中間領域的空間是私密室內空間與公共室外空間相會產生的,是建筑內部與外部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正如黑川紀章所表述的室內和室外共生代表著一種典型的東方式的空間觀念,他稱其為“灰空間”。康養園宅中的過渡空間,通常可以設置為康養的休閑廊道、觀光花園等細微空間,重視灰空間的設計,可以生成更多新穎獨特的空間形式。
3 天門山康養園宅的共生設計
天門山位于湖南省張家界市,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被批準為國家森林公園。這里山體走勢陡峭險峻,自然景觀神秘而壯麗,群山環繞,天然圖畫,為康養園宅建造設計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項目地點位于城鄉交界地段,康養園宅的設計建造可為城市與景區搭建藝術空間橋梁。
康養園宅主體建造選址位于景區大門入口的西北半山腰之間,向東北俯瞰是張家界城區,向東南俯視為天門山景區入口,遠眺則為天門山著名景點天門洞。
3.1 與自然共生
計成《園冶》中的“興造論”指出:“園林巧于因借,精在體宜;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遠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7]這里的“借”指借景,是借助自然中一切有利因素,或者通過設計方法把不利因素轉變為巧妙、精致得體的景觀。古人將借景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形成了“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理想型空間。
康養園宅考慮自然環境的各種條件,因勢利導,隨機應變,精而合宜,巧而得體,使建筑和自然環境有機結合,達成協調和統一。天門山康養建筑結合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不僅可以遠借天門洞的山峰美景,還可以通過現代建筑變幻多樣的開窗形式,將“四時之爛漫”納入其中。
圖1 ?借景方法與各抱山勢跌落布置示意圖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建筑庭院內順流自然跌落的水體與建筑產生回繞而行的互動關系,建筑形體隨著山體地勢的走向,依靠西高東低的山體地形,與建筑主體的結構起伏形成呼應,遵循場地融和自然,形成與環境和諧統一的效果(見圖1)。
3.2 文化融和共生
康養園宅的共生理念與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致的。黑川紀章在共生建筑中提倡吸收異質文化,正如我國古典園林文化能為康養園宅的庭院空間形態生成提供設計依據。
天門山康養園宅提取網師園的以一面湖水為中心的靜態布局,將其形式要素進行解構轉化,納入建筑庭院的路徑動線形式,廊道、水池、小橋貫通銜接,形成豐富多變的庭院空間,給現代住宅空間帶來靈活而富有文人雅趣的韻律美。
此外,二層公共空間區域的反透視平面形式引入了有歐洲最美客廳之稱的圣馬可廣場平面形式,這種反透視的平面形式給人們帶來了景深的層次感和豐富的空間感受。
3.3 局部與整體共生
建筑以滿足人的棲息需求而產生,不僅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生活所需,還為滿足社會的各種需要。天門山康養園宅設計堅持局部多樣化與整體一元性的共生思想。
康養園宅向公眾開放,可以服務于各類人群,可以是來此旅游度假的游客、熱愛古典文化的文藝工作者,還可以是具有短期療養、釋放壓力、休閑娛樂需求的中老年群體。局部空間功能的含糊性能夠滿足人群的多樣性需求,如康養休閑活動大廳,可以舉辦多種康養類活動,如插花、茶藝、繪畫等。正因多元化的局部也給設計帶來更復雜多樣的問題,堅持以人為本,考慮不同人群的需求,從空間整體功能布局、建筑本體及環境出發進行分析則是設計的重中之重。
3.4 內外空間功能共生
康養園宅的環境營造設計,通過建筑內部功能布置或者建筑外部景觀要素設計多方面考慮。內外過渡的灰空間,主要指連接室內外的廊道、檐下庭院空間等,形成內外共生、整體與局部適應與交融的靈活性空間。
天門山康養建筑設計內部功能劃分依據建筑整體結構展開布局,公共活動空間與私密康養空間相交呈現,從而滿足不同時間段人們的功能訴求。如公共活動區主要包括休閑活動大廳、多功能療養室、健身大廳,私密康養區則分布在觀景視線最佳區域,主要有景觀套房、康養室等。
外部景觀設計在植物選擇上堅持因地制宜,優先利用當地景觀資源,選擇以療愈性的植物景觀為主要栽培對象。從人的五感方面考慮,設計以色彩與芳香療養為主的康養花園區,如選擇月季、海棠花、桂花等;以豐富味覺和觸覺體驗為主的康養果園、蔬果采摘種植體驗區可選梨樹、桃樹、金橘等品種;以隔離噪聲目的為主的聽覺療養方式,選擇樹冠茂密高大的香樟、銀杏、紅楓等;冥想康養空間設計則通過植物配置營造聽覺景觀,如竹林細雨、雨打芭蕉、萬壑松風等。
康養園宅主體在材料上,選用綠色環保節能的建筑材料,減少使用高能耗、高污染的材料,從而延長建筑的壽命,達到可循環、可持續、節能減排的目的。建筑外部減少鋼筋混凝土的用量,可以用新開發的加氣混凝土磚、環保木材、鍍膜玻璃等材料替代,使用時考慮與環境的協調性,創造宜人舒適的康養居住環境。
4 結語
康養園宅共生設計體現的是對人、建筑與環境各層共生關系的思考,對其的設計研究,有利于打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可持續的理想型人居環境空間。天門山康養園宅堅持共生思想中與自然共生、內外功能共生的設計方法,特別是把握文化共生的理念,注重整體和局部的雙重思維模式,為創造出更具獨特意味、精神內涵豐富、環境優美、宜人樂居、健康養生的建筑空間提供可能,其美學價值和設計方法值得研究借鑒、不斷創新。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5-120.
[2] 李萍.日本現代社會中的共生倫理[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5):29-35.
[3] 李映彤.園宅:新型城鎮化住宅概念探討[C]//第十一屆中國城市住宅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99-104.
[4] [日]黑川紀章.新共生思想[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4-5.
[5] 中共中央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12.
[6] 鄭時齡,薛密.黑川紀章[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215-216.
[7] 計成.園冶圖說[M].趙農,注釋.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258.
作者簡介:李映彤(1969—),男,上海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梁杰(1997—),男,江西鷹潭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