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緣 嚴舒
摘要:在推進蘇州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傳播時,蘇州題材影視劇的“類型化”創作是重要實踐方式。影視創作者可以在歷史名人文化、平民化故事呈現、非遺傳承與民間手藝三個方面進行“蘇州故事”的影像書寫。為了更好地實現“蘇州故事”的類型化創作,引導式管理、影視創作人才隊伍建設以及大數據技術需要得到地方政府和影視創作者的高度重視。
關鍵詞:類型化創作 蘇州題材 影視劇創作
近年來,蘇州市委著力推進“江南文化”品牌建設,用以加快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講好影視劇中的蘇州故事和創作更多蘇州本土影視題材作品對提升蘇州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雖然在紀錄片領域中,從《蘇園六紀》伊始至2017年《蘇州史記》,“影像中的文化蘇州”有了全方位的展示,然而與蘇州相關的大量影視劇作品中卻僅有不到五部為本土題材,其余作品雖在蘇州取景拍攝,但劇情本身與蘇州本土故事并無關聯,影視作品未能系統地反映蘇州題材,也尚未形成“類型化”特征。因此,確定“類型化”的創作思路,重視挖掘發展蘇州本土文脈以及優秀民間故事,在蘇州市全面打造“江南文化”、“蘇式生活”的發展目標綱要下顯得尤為重要。
類型化是影視行業產業化發展的產物,它有著特定的含義,并成為影視創作中的一種重要模式。
1.“類型化”概念。關于影視作品的“類型”觀已然在國內擁有廣泛的共識。對影視作品“類型化”研究,學術界大多聚焦在“類型電影”方向。要了解“類型化”的創作,探索其優勢以及對本土題材的助力,則需對“類型”一詞進行概念溯源。類型最早是用于文學,在電影誕生后又被運用到電影中對電影進行分類。受文化傳統的影響和現實社會的推動以及隨著影視產業的商業化不斷成熟,學界和業界形成了類型電影的概念。在《電影藝術詞典》中,類型電影是“藝術創作商品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迎合大多數觀眾的心理,反映某一社會某一時期的主流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的特點。該特點強調了類型片的核心在于受眾審美與市場價值。
在提及類型片的創作規律時,有學者則提出:“類型片最根本的規律是市場規律,是在與觀眾的主動交流中展現現代社會的整個美學形態。”這也闡明了在當代語境中,影視作品的“類型化”生產本質上是一種以觀眾為中心,社會心理為中介,進行慣例化制作和創新性發展,實現價值共享的藝術生產方式。故而影視作品的“類型化”生產從樣式到題材、手法到格調都有著相對固定的程式,借助流水生產線成批量地將各種類型作品推向觀眾。它符合商品經濟的生產規律,這也是其成為主流創作模式的重要原因。“慣例化”本身的動態性也決定其需要不斷地適應觀眾的需求,適應社會心理的動態變化,這也是“觀眾中心化”機制的重要保證。
2.蘇州本土題材影視作品“類型化”創作的必要性。蘇州既有江南水鄉文化,也有濃厚的現代時尚氣息和商業氣息。作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蘇州擁有連接世界的交通區位優勢,周邊聚集了類似橫店、無錫影視城等眾多影視基地。可以說,這座優美的古城憑借其豐富的傳統文化,以及發達的經濟和交通使得影視資源得以有效聚集整合,給蘇州本土影視題材的發展創造了諸多契機。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蘇州憑借城市區位和文化優勢吸引了眾多影視劇組前來取景拍攝,但大多數所講述的都不是“蘇州故事”。例如,改編自阿耐同名網絡小說的電視劇《都挺好》,劇中以蘇州評彈作為背景音樂并輔之以同德里等蘇州景點,彰顯了濃厚的地域特色,但其劇情并不符合蘇州文化現狀。蘇州作為吳文化的集大成者,以尚德崇文、兼容并蓄、多元開放為特色,早在明清時期便有了包容開放的思想轉變。而劇中“重男輕女”的傳統家庭倫理題材則成了一個很“不蘇州”的故事。根據豆瓣短評的數據爬取,獲得數據221條,其中1星評論則有78條,評分為“很差”。這部分評論大多集中于劇情本身,認為該片劇情屬家庭倫理類題材且脫離實際、浮于表面,重男輕女的題材明顯是對蘇州人文的錯誤理解。5星對應了“力薦”的情緒,有48條,但評論諸多集中于演員表演方面。
據不完全統計,在蘇州取景拍攝的影視作品約68部(僅包含影視劇作品,并不包含紀錄片),其中包含蘇州本土影業公司拍攝的影視作品項目以及完全在蘇州完成拍攝的劇目約29部。這部分影視作品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蘇州文化,但故事大多均為普通的都市情感劇,內容與蘇州本土題材無關。篩選出的作品中僅有三部作品《馮夢龍傳奇》、《又見牡丹亭》、《小小得月樓》為蘇州本土題材,僅占據總數的4%左右。
蘇州本土題材影視作品《馮夢龍傳奇》上映于2017年6月30日,主要講述了蘇州文人馮夢龍由文從政的傳奇故事。在豆瓣平臺的數據中,有效評論為452條,中性評價的評論占227條,其中大量關鍵詞為“還行”、“平淡無奇”、“湊合”等;正面評價的數據占192條,大量的評論均集中于馮夢龍本人,對于影片本身評價也集中在“中規中矩”、“一般”、“稍弱”等;關于負面評價占比不多,大部分也都集中于評價劇情零碎、節奏太慢等(見表1)。由此可見,蘇州本土題材可以獲得受眾認可以及市場青睞,但是制作方的創作表現往往不盡如人意,也沒有很好的參照類型化創作的模式,市場評分并不理想。因此,如果能夠更好地挖掘蘇州本土題材,以“類型化”創作為手段,以“慣例化”、“流程化”的商業操作,那么蘇州的城市形象傳播和文化影響力將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在地方影像敘事中,地方所具備的環境因素以及文化基因會對影像的傳播產生重要影響,影像本身也會反作用于地方文化,逐漸形成地方文化特色的表征符號。放眼蘇州,除了新時期的紀錄專題片立足于多維而宏大的角度梳理了蘇州的地域文化外,商業化的影視劇作品尚未形成類型化。而在與影視作品平行的藝術作品中,蘇劇或昆曲等形式中卻有不少蘇州題材的作品,例如,2019年錫劇小戲《嫂娘》和2020年的《愛在深秋》。這為蘇州題材的影視作品類型化創作提供了思路。
1.歷史名人文化。地方名人文化是我國優秀文化的重要傳承,也是極其珍貴的教育資源。蘇州在歷史上是一座享譽中外的文化之城,眾多狀元形成的“狀元文化”是這座文化名城的重要特色。文史專家李嘉球所撰的《蘇州狀元》一書表明,按現在的轄區計算,歷史上蘇州曾出現過45位文狀元、5位武狀元,其中文狀元數量占全國總量596位的7.55%,數量遙居全國各城市之首。產生了如潘世恩、石韞玉、孫承恩、陸增祥等一批優秀的歷史文化名人,這些文化名人身上凝聚著文化精神,也是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結晶。2017年的專題紀錄片《蘇州史記》則對蘇州文化名人進行了文化探尋和梳理。因此蘇州本土題材影視作品“類型化”要進一步立足蘇州文化特點,抓好蘇州獨特的狀元文化,發揚吳文化崇文重教的優秀傳統和文化風尚,這是講好蘇州故事的重要路徑。
2.基于本土的平民化故事呈現。當下人們的審美取向更加強調個人的評價和對社會的深刻思考。在題材上也更加趨向于平民化特征。“平民化”的視角不局限于宏大的社會發展與民族福祉,而在于講述平凡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對平民生活的真實展現,這也是大眾文化的典型代表。目前蘇州本土的平民化故事,在影視創作上鮮有提及,而在蘇劇或昆曲等藝術領域反而有所呈現,例如,蘇州第十屆小戲小品大賽金獎作品《嫂娘》。該劇以張家港市鳳凰鎮程墩村的身邊好人姚守珍為創作原形,講述了她37年無怨無悔精心照顧高位截癱小叔子的故事,是一部緊密結合基層百姓的文化需求和高度重視基層文化建設的優質藝術作品。錫劇《愛在深秋》則關注了相城區北橋街道盛南社區“中國好人”周六妹的先進事跡,刻畫了不同階層社區老人們的群像。此外,還有根據河陽山歌《圣關還魂》改編創作的錫劇《一盅緣》等。這些藝術作品都是蘇州平民文化的典型代表。由此可見,基于本土的平民化故事呈現,可以用一種“現實主義”的視角敘述,用樸實的風格和細膩的語言,呈現當地人民群眾生活的中喜怒哀樂,它有助于提升“蘇州故事”傳播的受眾基礎。
3.非遺傳承與民間手藝。蘇州歷來物阜民豐,人文薈萃,形成了諸多豐富多樣而且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主要構成之一。目前,蘇州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3項,包括古琴、戲曲、評彈、版畫、蘇繡、緙絲、蘇州園林以及蘇州美食等,另外各種優秀的民間手工藝也數不勝數。蘇州自古就有“工藝之市”的美稱,蘇州優秀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民間手工藝人對技藝往往傾注畢生心血,這使得非遺文化以及民間手工藝擁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例如,15年來潛心研究蟋蟀盆技藝的工藝美術師曹超和緙絲非遺傳承人姚建珍他們是典型的大國工匠,有著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民間手工藝人的人生故事歷來都是影視作品的重要取材對象。通過他們的故事表現技藝的傳承,對講好蘇州故事有著重要的作用。目前蘇州影視作品中對民間手工藝人的故事改編與創作卻少之又少,僅僅在《蘇州史記》這樣宏大敘事的紀錄片中稍有提及,這對講好“蘇州故事”是遠遠不夠的。因次,影視創作者或文化管理部門需要重視挖掘蘇州本土民間藝人故事,強化對蘇州非遺文化影視作品的類型化創作。
為更好地推動“蘇州故事”的“類型化”創作,地方政府和相應影視創作者還需要在管理、人才以及技術三方面做好相應保障工作。
1.強化政府引導式管理。蘇州市政府在影視產業發展進程中的引導作用尤為重要,擁有良好的政府扶持政策對蘇州本土題材類型化創作的形成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蘇州市政府可以通過設立影視產業專項基金和項目補貼等形式,用來吸引影視創作公司進行“蘇州故事”的“類型化”創作。其次,市政府可以籌建蘇州影視產業試驗園區,整合本土優質影視產業資源;加強與國際制片企業合作,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此外,相應文化管理部門嚴把創作審查關,對創作題材進行多方論證,嚴禁盲目跟風、創作低質量題材作品。
2.加強影視創作人才隊伍建設。蘇州影視產業人才稀缺是影響本土題材類型化發展的關鍵因素。實行更為積極、寬松、開放的人才引進政策是重要改進舉措。蘇州可考慮與眾多優質影視藝術高校進行合作,共同打造影視人才培養基地;也可以加強與本地影視企業、話劇團、評彈團等優質文化產業團體的交流合作,為本土題材的挖掘和創作提供人才支撐。此外,本土影視企業也應自覺加強行業自律,拒絕盲目跟風、盲目追求網絡IP。為此,可由蘇州電影業協會牽頭,立足本土,加強對蘇州文脈的整體梳理,積極圍繞蘇州題材進行類型化創作。
3.借助大數據技術挖掘優質本土題材。基于計算理性的大數據技術帶來的決策理性,改變了傳統影視產業依靠經驗的發展模式。大數據對整個影視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都產生了顛覆性影響。IP開發、內容制作、營銷推廣、節目精準推送以及收視評估等各個方面在大數據的介入下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圍繞“蘇州故事”進行類型化創作的過程中,如何選擇最大公約數的優質題材同樣是一個關鍵性問題。大數據技術的運用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雖然目前影視產業的大數據分析在準確性、時效性、可用性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但前期觀眾的大數據分析在選題策劃方面確實能夠起到重要的決策參考作用。因此無論是影視創作者在本土題材選題論證時,還是文化管理部門在題材把關審核時,都可以借助大數據分析作為決策的依據,從而做到適應市場需求和推動蘇州文化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作者單位 蘇州大學傳媒學院
本文系2021年蘇州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應用對策類)“‘講好蘇州故事’的‘類型化’創作路徑研究”(項目編號:Y2021LX008)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曉玥,陳斌.新世紀蘇州題材電視紀錄片綜論[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8(10).
[2]許明南,富瀾,崔君衍主編.電影藝術詞典(修訂版)[M].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3]彭文祥,郝蓉.論影視劇的“類型”觀念與“類型化”生產機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7(05).
[4]胡智鋒.“轉型期”——中國影視文化建設的四個浪潮[J].電影文學,1999(10).
[5]李嘉球.蘇州狀元[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編輯:楊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