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霜
【摘 要】為了實現核心素養下的每一個生命的優雅舒展,我們的課堂應該為每個兒童創設適合其自然生長的教育環境。關注并利用兒童經驗是數學課堂讓兒童自然生長的母土。兒童的經驗是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內生性資源。本文從課例中總結出要實現兒童在課堂上的自然生長,需要植根于兒童的經驗,具體包含以下幾個方面:診斷經驗,發現問題,讓自然生長有方向;理解經驗,聚焦問題,讓自然生長有抓手;喚醒經驗,解決問題,讓自然生長有力度;發展經驗,變化問題,讓自然生長有活力。
【關鍵詞】自然生長 兒童經驗 問題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也就是說,教育不是一臺高效運轉的機器,而更應該將其比喻成有機的、有生命機制的生態系統。我們的課堂應該為每個兒童創設適合其自然生長的教育環境,讓每一個生命得到優雅舒展。植物的自然生長除了需要陽光、土壤、雨露的滋潤,還必須根據植物本身的特性,因地制宜,讓其向上蓬勃生長。類比每一個兒童的自然生長,也要根據兒童自身的知識結構和身心發展特點,也就是兒童的經驗,因材施教。兒童的經驗是兒童認知的地基,兒童所有認知的豐富和發展都必須植根于自己已有的經驗。關注并利用兒童經驗是數學課堂讓兒童自然生長的母土,兒童的經驗是數學課堂教學不可忽視的內生性資源。那么,如何讓數學課堂上兒童的自然生長基于兒童的經驗發生呢?又如何讓兒童的經驗在自然生長的課堂上得到豐富和發展呢?本文以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數字與信息”教學為例,談幾點實踐體會。
一、自然生長:診斷經驗,發現問題,讓自然生長有方向
根據杜威的論述:“兒童經驗是兒童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而產生和發展的。”“經驗課程”之“經驗”就是兒童的直接經驗與學科教材之間的歷史統一,這種統一是兒童在與環境主動的交互作用過程中達成的,最終使兒童的心理經驗達到學科邏輯的高度。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課堂上實現自然生長,離不開兒童已有的學科和生活經驗。因此,教師在新課教學之前,必須充分把握教材中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要充分考慮學生對于本課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我們這里可以統稱為兒童經驗,從而讓自然學習有方向可尋。
(一)把握教材的脈絡,找準切入點
教學切入點要根據數學學科知識本身的內在結構,找準教師教、學生學時理應具備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儲備。教師要在通讀全冊教材后,厘清每個教學內容的前后聯系,把握教材的重點,幫助學生找準切入點。例如“數字與信息”這一節綜合實踐課,其實在學生的生活中,已經有一些有關數字學習的實際經驗。學生對數最開始的認識源于阿拉伯數字的認讀。因此,筆者從“最基本的數字有哪些”導入教學,讓學生意識到數字在數學中往往用來表示數量的多少。但是把簡簡單單的十個數字按照不同的要求、不同的順序編排,會表示不同的信息,從而揭示新授課的教學。這些經驗是學生學習數字編碼的切入點,有助于喚醒學生內心對數字編碼表示信息的覺察。
(二)分析學生的經驗,找準生長點
數學教學應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教師要能夠將學生已有的經驗作為知識的“生長點”,主要包括學生頭腦中已具有的可以直接提取運用的知識經驗、思維活動經驗等。其實在兒童的早期生活中,就已經有一些有關數字編碼的實際經驗,已經知道如特殊的電話號碼(110、119、120等)、門牌號碼、郵政編碼等具體的數字。因此,在“數字與信息”這節課上,筆者設計了讓學生說一說一些特殊電話號碼表達的信息,從分析學生的經驗入手,找準學生認知中有關數字編碼的生長點。
對以上兩個維度進行分析診斷,教師就能發現“數字與信息”這節課的核心問題,確定本課重點要圍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三個學習目標展開學習,讓自然生長的課堂真正發生,即通過調查身邊的數字編碼,知道數字編碼表達的是什么;知道為什么要把這些數字這樣編碼;知道一些簡單的數字編碼的原理,最后,學生能根據數字編碼的特點設計自己需要的編碼,從而培養應用編碼的能力。以上三個學習目標,教師找準了教材的基礎切入點和學生的生長點,順應了學生已有的經驗,能引領學生以自己喜歡、接受的方式進行學習。
二、自然生長:理解經驗,聚焦問題,讓自然生長有抓手
教師在立足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呈現出來的思維表征,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接近學習,才能讓學生在其樂融融的環境中開展向上的自由學習,引發學生的自然舒適生長。也就是說,數學教師教學時要把“知識的深度”適當地隱藏起來,以學生的方式,也就是學生所接受、所喜歡,有利于學生創造和發展的方式來組織學習,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感悟、觸及數學的核心。教師只有在理解學生經驗的基礎上,才能直面學生在思考時可能會遇到的本真問題,才能讓自己的教學有抓手,才能讓學生的自然學習有依可尋。這樣的優質教學才順應了學生的天性,才能激發每一個生命個體內部的自我需求,引發自然生長。
例如,在執教“數字與信息”一課時,考慮到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幫助學生掌握數字編碼的特點和方法,筆者選擇了與每個人信息密切相關的身份證號開展研究。在設計時,筆者充分意識到日常生活中學生很少會自己使用身份證號,他們必然對身份證號表達的信息存在疑問,甚至一無所知。因此,筆者設計了導學案,讓學生事先統計爸爸、媽媽及自己的身份證號。學生在統計過程中,就能逐步意識到一家人的身份證號有相同的地方。身份證號會傳遞什么信息呢?教師課堂教學中順勢聚焦學生困惑的問題,讓本節課的教學有抓手。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選擇了兩組相同戶籍所在地的身份證號,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身份證,通過觀察、比較、小組合作交流,逐步了解到身份證號編碼的規則和傳達的信息,從而引發每個學生深度參與學習活動,深層滋養數學情感,深刻領悟數學知識內涵,進而促進學生個體核心素養的發展,讓每一個生命在數學的沃土上得到自由舒展。
三、自然生長:喚醒經驗,解決問題,讓自然生長有力度
引發學生自然生長的學習,其核心價值觀是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生長,讓每一個學生充分調動其主動發展的靈性,而不是簡單被動地聽取教師的講解,在創設的情境中依據自己的經驗建構自己的思維場。教師要讓學生把自己的經驗充分展現,引發生生、師生之間就一個個問題的激烈探討、思辨,讓已有經驗得到喚醒,改正一些錯誤的已有經驗,讓學生的自然生長扎根于實實在在的土壤上,使學生的數學學習在數學與學生的和諧發展中逐步走向深刻,讓學生的自然生長有其生命力度支撐。
在“數字與信息”綜合實踐課上,學生知道日常使用的學號代表了自己的身份,是學生進行數字編碼的已有經驗,教師以此引入,讓學生為自己設計一個獨一無二的學號編碼。在教學時,教師適時引導,引發學生在思辨、質疑的過程中,創造性地編制自己的學號,從而培養學生的對比、分析、概括等思維能力,提高分析編碼、認識編碼和應用編碼的能力,讓學生對數字編碼的學習得到自然延伸。
四、自然生長:發展經驗,變化問題,讓自然生長有活力
根據杜威的經驗理論,經驗具有豐富性。如果把學生的經驗比喻成一棵小樹苗,要讓其成長為具有多樣性的參天大樹,就需要發展和豐富學生的經驗,形成多元化經驗。在數學學習中,對學生已有的經驗適時進行遷移運用,有助于促進學生的深入學習,從而引導學生利用豐富的經驗去解決新的問題,提升學生的元認知水平。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說學生已有的經驗是學生已有的學習數學的結構化思維,教師需要打開一扇天窗,給學生吹拂新鮮的空氣,讓學生已有的經驗通過教師巧妙的問題引導,得到豐富發展,最終能讓學生看到數學美麗的遠方。
在本節綜合實踐課的練習拓展環節,教師設計了“小小編碼師”環節,為賓館的房間編號。教師設計了兩個變式練習環節:
國貿賓館有兩棟大樓,分別有8層和12層,每層有20個房間。如果你來當經理,你準備怎么給這么多的房間編號,使你的顧客看到房間號就能明白自己房間的具體位置?
(1)給房間編號需要包含哪些信息?至少需要幾個數字才能使每位客人一看就明白自己房間的具體位置?你準備怎樣編?
(2)有一位客人的房間編號是A0918,你能告訴她房間的位置嗎?
這里,教師設計了兩道層次的變式問題練習,有利于學生實現對初步獲取的數學經驗的再創造、 再運用和再拓展。第一個問題,需要學生按照自己對本節課的理解,按照一定的編碼規則和方法,根據數字編碼的特點設計自己需要的編碼,再次深入體驗用數字編碼傳遞信息的過程和方法,體會數字編碼的實用價值。第二個問題則回歸到本節課的另一個重點,要理解數字編碼蘊含的信息。這兩個問題以真實的情境,呈現了日常生活中現實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字編碼信息的知識進行探究。這兩個問題也實現了數學學習從元認知來再到元認知中去的跨越,讓學生的經驗得到了發展,讓學生的自然生長更加有活力。
總之,基于學生經驗的自然生長課堂教學應多角度呈現出師生、生生互動的真實場景,激發學生內心求知的欲望、探索的熱情,奏響師生和諧互動的交響曲,才能實現學生的自我建構。真正自然生長的課堂教學,應該是低起點的,密切關注學生已有的經驗,基于學生最原始、自然狀態所開展的合作學習,教師要直面學生在課上的所思所想,尤其要關注學生未經教師糾錯前的思考,以及對教材的理解,因地制宜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從內心深處讓學生真正領悟。基于學生經驗自然生長的數學課堂應該是立足“低起點”、倡導“童籌劃”、創設“真情境”、注重“真體驗”的田野式課堂。如果把教師比喻成導游,把學生比喻成游客,指向學生自然生長的課堂教學將是師生共同經歷的一場智慧之旅,教師將引領學生在旅途中,以最舒適的心態,深入了解學習之旅中的沿途風景,深層滋養學生的數學情感,深化學生對知識的領悟,進而推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華.經驗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袁曉萍.構建生長的數學課堂[J].小學教學設計,2021(Z2).
注:本文系2019年無錫市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促進學生自然生長的小學田野式課堂教學實踐”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