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蔚
【摘 要】 開展以問題為中心的園本教研活動,探索有效園本教研的內容選擇、方法運用、組織形式、資源共享等策略,讓教師在真實的情境中共同構建新經驗,可以切實提高教師的問題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讓教師與幼兒都獲得實實在在的發展。本文將通過八個案例的描述,來闡釋開展問題式教研過程中的延長、拓展、更新,從而促進園本課程的建設,提升教研活動的效益。
【關鍵詞】 以問題為中心 策略 園本教研
以問題為中心的園本教研是指幼兒園圍繞某一園內具體教育教學和游戲等問題自行組織開展的教研活動,其目的是在探討、解決問題的同時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
以問題為中心的園本教研活動與其他常規教研活動不同,它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教師在教育活動中遇到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促進幼兒發展為宗旨;它是一種在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既注重切實解決實際問題,又注重概括、提升、總結經驗和探索規律。
開展以問題為中心的園本教研活動的研究涉及教研內容的選擇、研究方法的運用、組織的形式和教育資源四個方面。
一、內容選擇的策略
以問題為中心的園本教研,其目的是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就其內容來說,幼兒園教師實踐的各種需要是與日常保教活動緊密聯系的。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新信息的把握和落實
對一些新的理論如何轉化為教育行為或如何在幼兒園推廣發現的一些好的經驗需要進行學習和討論。
如:“生成課程”與“預設課程”。
幼兒園教師對“生成課程”這一新名詞很感興趣,不少教師以為,生成課程就是從幼兒的興趣出發,這樣原來的備課活動就不需要了。幼兒園及時組織大家學習生成課程與預設課程的價值,如有些知識和技能是需要幼兒習得的,最好通過預設活動的形式進行;而有些內容要依靠幼兒的原有經驗和體驗才能獲得,可以嘗試用生成為主的活動實施。
(二)疑難和困惑問題的探討
針對不同教師提出的一些普遍性問題,需要進行分層實施和解決。
[案例]晨間活動中的保教協調
教師發現在晨間活動中存在以下問題:(1)教師在組織、器材的收發環節花費的時間較多,組織幼兒活動的時間相對減少;(2)幼兒人數多,教師難以保證每個孩子都在自己的視線范圍內活動。
第一輪教學實踐研討分析:玩兩人三足。
鏡頭一:
分別觀察保育員、教師、幼兒的行為,分析發現:教師事先沒有交代保育員一起分發器械,幼兒等待時間較長。
鏡頭二:
觀察在組織活動時的情景,分析發現:教師輔導幼兒顯得很忙碌。保育員也以輔導幼兒活動為主,對幼兒生活上照顧不多,無暇顧及。幼兒的安全、掌握情況不能及時地觀察到。
第二輪教學實踐研討分析:拍皮球。
鏡頭一:
觀察活動前組織,分析發現:分發時間快,幼兒等待時間少,效果好。
鏡頭二:
觀察幼兒自由玩皮球,分析發現:保育員仔細觀察幼兒活動,適時地給幼兒減少衣服,并隨時解決幼兒間的摩擦,使幼兒玩得開心。保育員的密切配合,解決了教師的后顧之憂,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去觀察幼兒的拍球姿勢,及時處理偶發事件,晨間活動開展取得成效。
通過二輪的視頻研討,教研組擬出一套晨間活動中保教配合的具體細則,并在全園推廣,切實提高了晨間活動的效率。
(三)原有經驗的提升與拓展
這是基于教師對某一現象和問題已有一定的認識,但還需要向縱深發展的情況。
[案例]情境教學在各領域中的運用
問題:情境教學與常規教學比較哪個更具有優勢?在數學科學活動中如何科學運用情境教學法?
第一階段:觀摩同內容不同方法的兩個中班美術活動“蜘蛛網”,分析案例,初步達成共識——情境教學法非常適合美術教學活動,它有常規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
第二階段:情境教學法在數學科學領域的運用。通過案例觀摩、分析討論,發現在數學、科學領域中采用情境教學法教學時更應突出“注重實際操作,落實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活動反思:情境教學法適合于每個領域,但是所占的比例為藝術、語言領域多于科學領域;情境教育的目的在于激發幼兒活動的動機和學習興趣,而不是為了追求表面的效果和形式的多樣等。
(四)園本課程的建構
課程的園本化是幼兒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內容選擇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1.以培養問題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為中心。問題意識是任何教改的起點,問題的解決是我們活動的目的。有了問題意識,教師才能持續地關注教育常態下真實的、關鍵性的問題,也是教師“自己的問題”。
2.以教師經驗擴展為目的。園本教研中的問題是教師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無法解決的“疑難雜癥”或新問題、新情況,并希望通過對該問題的學習和實踐來尋求解決的對策。在此過程中,教師通過借鑒或和同行共享“他人的經驗”,逐步擁有與教學生涯同步的經驗。
3.滲透于真實的教育情境中。以問題為中心的園本教研強調從幼兒園的真實情況出發。一個個生動活潑的幼兒和各具個性的教師,在與“教育情境”的對話和互動中靈活地解決問題。
二、教研活動方法策略
(一)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教師基于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與專家合作,將問題發展成研究主題進行系統的研究,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一種研究方法。
第一,選擇問題,確定主題。在常規調研的基礎上,根據本園教育教學的實際現狀,從教師教學中感興趣的問題以及教學中感到困惑的問題中選擇或確定主題。
第二,擬訂計劃,實施行動。根據確定的主題,擬定行動計劃。在擬訂計劃時,我們要注意計劃的可行性與有效性。通常,我們經歷實施行動—交流反思—再實施行動—再交流反思—再實施行動的過程。
第三,全面評價,總結經驗。教研組成員全面收集資料,如教學案例及分析、對話討論的內容、教學反思等,并對實際效果進行評估,在評估的基礎上總結經驗,同時也發現或引發新的問題,再準備下一輪的研究。
[案例]“面對困惑,應該怎么辦”計劃與行動
1.3月中旬,由教師自己選擇“短板學科教學中的困惑,并希望通過研討協同解決”的問題,確定4月中旬以課堂教學形式展示。
2.通過讀書,學習領悟《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1)指南》中的相應精神,由骨干教師引領組織專題性學習研討活動。
3.4月中旬,每位教師介紹自己活動設計意圖、目標及陳述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現場展示一節教學活動,大家觀摩。
4.5月,教研組成員根據執教教師的“問題陳述”及其教學活動的展示,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開展研討活動。
5.執教者自我反思。
(二)案例研究
[案例]“每到進餐時,教師忙著給各個小碗里盛飯、給小盤中盛菜,當招呼幼兒們上前取飯菜時,他們總是一擁而上,圍著放小勺的消毒盆一陣哄搶:‘我要……’哦,他們是在搶‘龍勺’!”
這個故事立刻引發了大家的同感,在其他班級也存在同樣的現象。圍繞這一問題我們共同探討、分析:面對幼兒的爭搶行為,我們該采取什么樣的方法制止呢?怎樣的教育策略更有價值?
通過有針對性地設立案例分析后……
“我與孩子交談,你為什么喜歡龍?你還在哪里見過龍?……于是‘關于龍、龍的傳說、龍的精神、龍的傳人、做龍的孩子’成了班級的新主題。我相信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幼兒們不僅能掌握許多知識,也一定都會懂得心里要有他人、好東西要與大家分享的道理,學會輪流、學會謙讓。‘龍勺’的問題也會圓滿解決的。”
這個案例促進了教師的反思與調整、交流與分享,并且對于實踐策略進行理論的思考和概括,由點上一個問題的解決遷移到其他領域,以此來培養教師自我學習、交流經驗、獲取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這是一種教師互動的學習方法。
三、組織形式策略
以園為單位的教研活動有全園性的大組活動、年級組或者學科組的小組活動和自主活動三種類型。大組活動及其內容和組織過程大多由業務園長決定,難以滿足不同層次教師的需求;而在小組活動中,參與者可以有不同觀點的交流、了解、相互碰撞,使問題解決更加到位,有助于培養團隊研究的精神,形成有凝聚力的骨干教師集體。
幼兒園也可以開展以骨干教師為核心的日常調研,在日常調研中促成全園骨干教師群與全園教師的同構、反思、概括和提升。
除此以外,幼兒園還可以開展其他形式的教研活動。
[案例]體驗式培訓——有趣的拼圖
教師通過“自由結對—動手操作—展示自我—互助合作—成果交流—自我反思—互動討論”體驗活動。教師讓幼兒在5分鐘內自由組合,8人一大組、4人一小組,且選出大組長和小組長。在輕松的氛圍中,大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自己平時要好的朋友。
小組長進行分工,在15分鐘內,每組剪出規定的圖形8套。結果有的小組提前完成了任務,有的小組因為沒有聽清楚任務還在趕工……
教師驚訝地發現,幼兒們總是因為沒有聽清楚教師的要求而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連成人都對同樣的話會有不同的理解,更何況幾歲的幼兒呢?
這是由主持者提出的教師感興趣的、有挑戰性的、啟發性的選題,確定要達到的具體目標,并據此設計活動方案,在教師充分經歷和體驗的過程中,在主持人的有效引導下,教師獲得新的認識或重要策略。
[案例]實地研討——區域活動的指導
管理者對大班的區域活動進行了全程聽課,并針對教師在活動中出現的一些指導問題、幼兒材料操作問題、區域設置規劃問題等進行了拍攝,活動后針對大班存在的問題進行整理、備課,中午對全體教師進行了實地指導的培訓。
針對教育實踐問題的發現研討具體內容,在現場觀察、圍繞促進性問題分析與討論的過程中,專業人員引導教師反思、相互質疑,修正和完善教育策略,拓展經驗、提升認識。
四、資源共享的策略
園本教研的三大要素是同伴互助、專業引領、自我反思。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共同體的建立,特別是組織智慧的發揮,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和拓展。
[案例]A教師的苦惱
中班的A教師又一次感到委屈,一向好強的她此時也忍不住哭了。上午的優質課評選中,她落選了,大班組的“三人幫”中乙勝出;去年是“三人幫”的甲獲得園內優質課評比第一名。論個人素質,“三人幫”中任何一人都不及A,昨天甲幫乙聽試教,丙幫乙設計圖片。“三比一”,太不公平了!
評論:“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大班組的三位教師的合作使她們在比賽中獲得了成功,現有的資源為什么不用呢?
曾經有調查發現,教師最迫切的要求就是校園內教師之間多多交流。那么,如何實施各種教育資源的整合和共享呢?
(1)園內的合作與分享活動。同伴或者同事之間的業務切磋、合作和經驗分享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保證。我們強調教師在自我反思的同時要開放自我,加強與同事之間的合作。
(2)園外的合作與分享。在園本教研中,個體對問題的解決和反思難以逾越自身原有的思維定式,而與同事之間的討論、交流、評價,往往會在同一水平上重復,因此迫切地需要專家、骨干教師的專業引領。
(3)與專家對話。一線教師最喜歡的活動是結合具體實踐的點評,使他們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這些活動中,我們努力營造一種平等、自由的研討氛圍,倡導并允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觀點,破除迷信專家的習慣思維。
(4)與同行交流。在同行的研討活動中,有些教師健談,有些教師有想法但不自信,常常扮演“聽眾”的角色,應該保證每個人都有相同的發言時間,防止“話霸”的產生。
(5)與家長溝通:教師要放下“教育者”的架子,把家長當成教育的伙伴,我們才會有驚喜的收獲。家長會從不同的角度對我們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提出獨特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