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的重要性,分析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存在的問題,從轉變教育觀念、立足實踐活動、創新教學模式、創新合力機制等方面提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路徑。
【關鍵詞】新時代 實踐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09-0044-03
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向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思想品質要求,因此提升大學生的素養、強化大學生的思政實踐能力已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議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院校培養大學生思想觀念與道德品質的一種手段,在大學生成長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實踐育人活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建設內容,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活動,要緊跟時代要求,開展適應時代節奏、因地制宜的實踐活動。本文以柳州城市職業學院為例,探究新時代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實踐育人活動的路徑。
一、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的重要性
大學生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使命,提升大學生的培養質量,尤其是引導大學生端正思想,對社會穩定發展具有關鍵作用。然而,大學生個性鮮明、主體意識強烈,他們進入高校學習后,新的生活環境、人際關系、學習狀態極易引起他們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改變,甚至因為各種不良因素影響產生迷茫心理,或者陷入人生低谷。其中,比較突出的影響因素是網絡。當前的大學生多為“00”后,他們出生于網絡時代,是網絡活動的重要參與者。雖然網絡為大學生了解社會、獲取知識信息開辟了更廣闊的渠道,但網絡中也存在一些反動暴力、低級趣味的負面信息,這些負面消息會誤導一些意志不堅定和不了解實情的大學生。另外,大學生從管束嚴格的高中進入相對自由開放的大學校園,如果自身缺乏相應的自制力,容易沉迷于網游、網聊,甚至陷入網貸陷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采取恰當的教育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助其構建正確的是非觀是重要且必要的。
思想政治教育是組成高校教育體系的重要部分,對新時代的大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并且重點關注實踐育人路徑的提煉,有助于大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受感染、受啟發,從而獲得政治覺悟的提升、思想觀念的凈化,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青年。
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存在的問題
(一)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不足
當前,不少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工作重點更多的是放在專業課程建設上,目的是培養更多符合產業發展的專業技術人才,而對思想政治教育重視不足,導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師資培養力度不夠,專業的思政教師較為缺乏;在教學計劃制訂和課程安排等方面,思政課也處于劣勢,不是安排在下午就是晚上,甚至安排在周末,也存在思政課時被占用、被壓縮的情況??梢姡咝K枷胝谓逃狈W校及外部的有力支持,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有序開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論輕實踐
目前,部分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依然以“滿堂灌”“填鴨式”等傳統方式方法為主,這是重理論輕實踐的體現,難以滿足大學生的學習需求,難以激起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新和實踐育人和諧發展。此外,高校思政課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得不到實踐的機會,其所學知識無法得到有效運用,最終不利于理論的深化。高校的思政教育多以國家發展、社會民生等大問題為主題,不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尤其對學生個人關心的就業、職業素養、職業道德等現實問題關注較少,實踐教學內容不足,導致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難以提升,思政教育成效得不到保障;在教育過程中,思政課教師基本是按照課程計劃機械化地組織教學,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及需求,如部分學生思想渙散、生活散漫且缺乏明確目標,將大量的時間花在網絡虛擬世界之中,導致焦慮及迷茫的心理出現。教師沒有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與實際情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使不少學生的內心困惑無法得到有效解決,難以達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三)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認知誤區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影響下,很多大學生看重專業學習,不夠關心非專業的知識,有的學生甚至認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對自己未來的就業幫助不大,從而忽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學習和自身品德修養的提升。也有部分學生排斥灌輸式的理論教學,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抵觸、厭倦、逃避等心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認知誤區,不僅限制了他們思政理論水平的提升,而且降低了他們參與思政實踐活動的熱情。
三、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的路徑
(一)轉變教育觀念,突出實踐育人理念
在新時代“立德樹人”的工作要求及“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要現實踐育人目標、穩固實踐育人成果,首先要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因為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不拋棄落后的觀念就無法真正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貫徹實踐育人理念。傳統的高等教育側重知識的傳授,呈現重理論輕實踐的特點,也不夠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需要在實踐中成長的基本事實。教育要與時俱進,應當體現在以生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上,關注學生、重視學生的發展,要求學生在注重道德品質養成的同時,關注自身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和綜合素養的發展?!皩嵺`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高校應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育人兩手抓,在課堂教學中設計相應的實踐環節,如就某個問題展開辯論、對某些社會道德問題展開調查,或者設立課前三分鐘時政論壇,就最近的熱點問題進行分析。增加課堂實踐環節,對傳統的理論型課堂是一種補充,可以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為全面,也可以讓大學生的思政素養在實踐中得以培育。
(二)立足實踐活動,實現實踐育人目標
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用實踐檢驗理論、支撐理論,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實踐育人內容建設要重點依托實踐活動開展。首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局限于課堂、課本與理論,而要引導學生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課外、校外的實踐中,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的作用,幫助學生在身體力行中加深政治體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當前社會生活豐富多彩,高校可以以社會為依托,由校、院系黨委團委牽頭聯合社區、志愿者公益服務中心等機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幫助大學生建立多樣化的社會實踐渠道。
以柳州城市職業學院為例。學院積極建設思想政治校內實踐基地、思政文化長廊、職業形象與體能訓練室等實踐場所,完善實踐教學活動體系,拓展德育實踐途徑。在具體的活動方面,學院策劃實施了“春秋”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春季以“愛黨”為主題組織校外參觀、開展“三月三”民族文化調研等活動;秋季以“愛國”為主題開展“可愛祖國”講演大賽、憲法宣傳等系列活動,深入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與法治素養。此外,學院響應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要求,持續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將“四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內容納入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計劃,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如根據增設的傳統禮儀教育課程,開展以“八禮四儀”為主題的文明禮儀實踐活動,增進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禮儀知識的了解,讓大學生在傳統文化禮儀實踐中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學院還主動將理論傳輸與社會實踐相銜接,依托專業開展“雙創”實踐,促進學生實現由“學習人”向“技能人”轉變;同時,學院積極開展“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將國家強盛與個人責任聯系在一起,讓更多大學生成長為能托起中國夢、實現民族復興的國家棟梁。
(三)創新教學模式,提升實踐育人成效
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教學方式以講授為主,通常是教師講、學生聽,師生之間缺少有效溝通,這樣的教學模式比較刻板,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也滿足不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多媒體教學方式、網絡教學技術日益成熟并普及,且當前的大學生生于網絡時代,他們的日常學習、生活比較依賴網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師需認清這一形勢,主動借助互聯網平臺與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模式,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的成效。
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當前應用較廣泛的網絡信息技術,如大數據技術、慕課等,建立思政教育的信息化模式,增強學生的信息管理能力與線上學習能力。大數據分析是一種網絡信息分析技術,它能夠迅速地從大量看似無關的數據中分析提取出有利信息。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動態有機性,而且能夠促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朝著科技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信息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新渠道,也為大學生信息管理能力的發展創造了更大的空間。信息影響思想,而思想決定行為。要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的效果,首先要提升大學生甄別、篩選和管理信息的能力,以優質、精準、真實的信息滋養學生,引導其不斷深入到實踐中。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拓寬思政教育實踐育人的渠道,如微信公眾號、QQ群、微博、學習強國App等都是學生接觸較多的網絡平臺。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定期安排如微訪談、微文化、微電影、志愿者愛心活動等實踐活動,多方面組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提供給學生參與實踐的便捷途徑,提升學生的參與感;通過學習強國App平臺,圍繞《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開展“法律進校園”系列實踐活動,或者組織學生以網絡問卷調查、網絡訪談、網絡直播等形式展開普法活動。充分、合理地利用網絡平臺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渠道,多方位營造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氛圍,能切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成效。
(四)創新合作機制,增強實踐育人師資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尤其是實踐理念的推行和實踐活動的組織不能只依賴校方,它需要整個社會的關注與配合。社會力量和師資力量是保證思想政治實踐育人有效落實的兩個核心動力,分別代表了思想政治實踐育人的“外援”與“保底”力量。社會力量的融入有利于思想政治實踐育人師資的發展壯大,師資力量的發展有助于思想政治實踐育人成效的穩固。
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的開展建設強大的師資力量,一方面要創新合作機制,強化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互動,借助社區、社會機構和民間組織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通過學校與社區、學校與政府機構、學校與企業合作等方式,將社會的思政教育力量引進學校。校企合作、學校和社區之間的融合,有利于推動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活動持續、有效地開展。另一方面要加快高校高素質思政教育隊伍建設,將校內外師資力量、優秀學生代表及企業代表,共同吸收到思政教育隊伍中,同時為教育隊伍提供優質的資源及培訓實踐的機會。學校黨委可以發揮統籌領導作用,充分利用各種思政教育平臺,為師生提供思政教育資源,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合作聯盟,與校外歷史人文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進行資源共享。柳州城市職業學院積極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創造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機會,如組織師生深入鄉村學校、幼兒園、夏令營等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為教師提供教育培訓專題課程等。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工作的重點內容,是培養大學生“三觀”的重要途徑。實踐教育是新時代提升學生學習熱情的重要舉措,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生生活、提升學生思想品格與端正學生行為習慣的關鍵環節,也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面對新形勢,高校需根據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習愿景,以及學生個性化、差異化的基本特征構建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優化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和空間,不斷提升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效果,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陳飛.高等師范院校“大思政”一體化育人的時代價值與實踐向度[J].現代教育管理,2021(11).
[2]周遠,牧士欽.新時代高校實踐育人精準化理念與模式探析[J].江蘇高教,2021(10).
[3]李亞美,姜天寵.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第二課堂的功能定位及其協同[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8).
[4]楊基燕,傅映平.移動互聯時代創新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J].學術探索,2021(9).
[5]孫廣俊,李鴻晶,陸偉東,等.高校課程思政的價值蘊涵、育人優勢與實踐路徑[J].江蘇高教,2021(9).
[6]花軍,許金如,仇文利.高校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實踐對策考量[J].廣西社會科學,2021(8).
[7]謝玉進,溫樹峰.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現代啟示[J].廣西社會科學,2021(7).
注:本文系2019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理念下的高職院?!诙n堂’改革探索”(GXGZJG2019B15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彭志華(1984— ),文學學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