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
摘 要:四川吟誦作為建立在四川方言語音系統上的特有誦讀腔調,有別于現代朗誦,是一種極為有效的保存四川方言、傳承地方文化的手段。新文化運動之后,四川吟誦經歷了發展的低谷,主要問題是缺少吟誦傳承場所和專業師資,傳承后繼無人,社會影響力逐漸縮小。為了保護和傳承四川吟誦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文章揭示了應在全面采錄四川方言區傳統吟誦的基礎上,通過多種形式,做好四川吟誦的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吟誦;四川吟誦;搶救;保護;傳承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6.051
1 吟誦的發展與保存現狀
1.1 吟誦的概念及發展
吟誦是建立在方言語音系統上的一種傳統讀書吟詩腔調,歷代讀書人皆是使用故鄉方言或通語進行吟誦。有別于現代朗誦,吟誦是傳統漢詩文最主要的創作方式和誦讀方法,也是古代私塾教學最基本的教學方法,是一種極為有效的保存地方方言、傳承地方文化的手段。吟誦曾有“吟詠”“吟唱”“唱讀”等稱謂,對研究私塾教育發展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傳統吟誦伴隨詩歌的誕生而產生,先秦文獻中已有大量關于吟誦的記載。如《周禮·春官宗伯下》:“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戰國策·秦策二》:“臣不知其思與不思,誠思,則將吳吟。”這些文獻真實反映了先秦時期的吟誦狀況。到了東漢時期,“吟誦”開始作為一個合成詞出現。如陳琳的《文選·答東阿王箋》:“謹韞櫝玩耽,以為吟頌。”①到了宋代,吟誦的教育功能逐漸彰顯,這一點在朱熹的《童蒙須知》中的“讀書寫文字”部分和王陽明的《訓蒙大意》中就可以發現。王陽明更是發明了一套吟誦方法,稱為“九聲四氣歌法”,并創造了一套吟誦符號用于教學。進入明清時期,對吟誦理論的研究已經深入到語言和聲律,對四聲的吟誦法有了詳細的說明,已經提到了現代所歸納的“平長仄短”等規則,晚清桐城派在曾國藩所著《古文四象》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因聲求氣”說,更是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數千年來,吟誦主要通過書院和私塾進行傳承,對弘揚傳統文化、豐富地方文化、表達吟誦者的思想情感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曾經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日本、韓國至今仍保存著吟誦漢詩的傳統,建有專門的詩吟學院和吟誦社團。
1.2 吟誦的保存現狀
1912年,民國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先生簽發政令,廢除讀經。蔡元培的舉動是有感于西方先進的思想與教育理念,期盼以廢除讀經的方式改變當時的教育現狀。然而,自此之后,以讀經為主要教學內容的私塾開始消亡,并被新式學堂取代,吟誦也隨著私塾的消亡而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現代朗誦卻隨著西方話劇的傳入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并在新文化運動后逐漸取代吟誦的地位,吟誦則成為少數文人學者掌握的“絕學”。
百余年來,唐文治、趙元任、朱自清、葉圣陶,直至后來的朱東潤、錢仲聯、趙樸初、葉嘉瑩等一代又一代專家學者都在呼吁搶救、恢復吟誦。他們或在大學里開設吟誦課程,或著書立說推廣吟誦,或采錄搜集名家吟誦錄音,為傳統吟誦的保存與傳承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在學界的呼吁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也先后出臺了相關措施,支持搶救、保護、傳承吟誦。近年來,首都師范大學則在全國范圍內搜集、采錄了近千位老人的吟誦影音資料。由于我國最后一批讀過私塾的老先生正逐漸離世,這批吟誦影音資料顯得十分珍貴。
1.3 吟誦的主要流派
作為一種特有的讀書吟詩腔調,吟誦一般根據地域屬性進行劃分流派,不同流派之間的吟誦腔調也不盡相同。我國的傳統吟誦目前保留下來的可大致分為北方調(河洛調)、湖湘調(湘語)、川調(四川方言)、嶺南調(閩語、粵語)、江浙調(常州方言)五個流派。這些吟誦調中,常州吟誦以趙元任、周有光、秦德祥等人為代表,于2008年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南吟誦以文懷沙、周篤文、史鵬等人為代表;四川吟誦則以王利器、蕭璋、譚定基等人為代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著名教育家、工學先驅、國學大師唐文治先生,生前大力推廣吟誦,他長期開設讀文法課,吟誦古文時抑揚頓挫、情感充沛,大受學生追捧。唐文治先生的吟誦繼承了桐城派讀書法并發揚光大,時人稱之為“唐調”,這是近現代以來第一個以人的姓氏命名的吟誦腔調。為了更好地推廣吟誦,1934年和1948年,唐文治先生先后兩次于上海大中華唱片廠灌制了吟誦唱片,并以中英文兩種版本發行海內外,這是我們目前能夠找到的最早的吟誦錄音專輯。
1.4 吟誦的主要特征
總的來說,吟誦具有以下幾大特征:
一是地域性。吟誦與方言語音系統密不可分,如四川吟誦就是指舊時生活在四川方言區的人們使用四川方言有節奏地吟詠和誦讀。
二是隨意性。吟誦雖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但吟誦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心境下吟誦同一篇詩文,由于其情感狀態的變化,其吟誦的腔調也會發生變化,無法做到兩次完全一樣。
三是傳承性。傳統吟誦主要通過書院和私塾進行傳播,少量通過家族父輩傳承,沒有自創吟誦一說,這種傳承一直持續到私塾消亡,并從未中斷。
四是吟誦的內容主要為傳統漢詩文,以詩詞居多。根據我們采錄的樣本資料來看,絕大多數讀過私塾的老人都能吟誦詩詞,但鮮有吟誦四書五經者。
2 四川吟誦的發展與傳承
2.1 四川吟誦概述
四川吟誦是指流傳于四川方言區,依據四川方言本身的發音特點而產生的一種誦讀腔調,是介于四川話念讀與歌唱之間的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一種口頭表現方式,是吟誦者通過聲音形象來表達自己從詩文內容中得到的感悟或是情感的一種藝術手段,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四川吟誦是四川方言區古代詩歌吟詠形式流傳于今的重要見證,不僅展現了歷史上四川文人階層吟誦音樂的風貌,也很好地保存了四川話的音韻特色,為我們今天了解傳統詩文的吟詠特點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具有很高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另從交叉學科的角度看,四川吟誦在文學、音樂學、語言學等學科領域所具有的綜合性研究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同時,四川吟誦也是四川地區傳統私塾教育最主要的教學方式,對背誦古詩文具有極好的輔助作用。作為巴蜀文化的象征,四川吟誦至少已有千年以上的傳承歷史,《華陽國志·蜀志》中便有“《雅》《頌》之聲,充塞天衢,《中和》之詠,侔乎二《南》”②的記載。
2.2 四川吟誦的發展與傳承
千年來,四川吟誦始終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在書院和私塾中進行傳播,內容包括蒙學、古體詩、近體詩、律詞、古文等,吟誦方式與唱歌不同,沒有樂譜可循,主要在于口頭傳承和靈活自如的運用,不用樂器伴奏,郭沫若先生曾將之形象地比喻為“無樂譜的自由唱”。
由于吟誦歷來為前人慣用的詩文創作方式和誦讀方式,而文人風盛又帶動了四川吟誦風盛,司馬相如、卓文君、李白、陳子昂、蘇洵、蘇軾、蘇轍等皆出自四川,他們也是靠著吟誦創作了許多千古名篇。因此,四川地區的吟誦傳統一直被很好地繼承下來。這種影響一直延續到了近代,直到新文化運動前,吟誦不僅是當地文人在創作、交流和欣賞詩文時的通用方式,也是少兒學習詩詞古文必不可少的入門工具。
新文化運動后,白話文、新體詩逐漸取代了文言文、舊體詩的歷史地位,傳統的吟誦藝術漸趨衰微,吟誦日漸稀少,以至于全國各地的方言吟誦均成了少數文人學士掌握的“絕學”品種。四川作為人口大省,與江浙諸省相比,經濟、交通等條件相對落后,因此,在民國政府廢除讀經、推行新學的過程中,四川的很多地方,尤其是川北廣元一帶,由于缺少新學師資,仍存在大量民間私塾,或者雖然興辦了新學,但仍然由老夫子們授課。就讀于這些私塾和新學的孩子們,仍使用傳統的學習方法,跟著老夫子們吟誦蒙學和四書五經,時間持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與其他地區相比,四川吟誦在這樣的環境中較為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同時,學界仍有少數先生堅持著吟誦這一傳統。據資料記載,西華師范大學已故教授鄭臨川先生20世紀60年代起便在課堂吟誦詩文,凡早年受教于他的學生,大多還依稀記得幾句吟誦的調子。受教于鄭臨川先生的四川師范大學趙義山教授至今仍時常吟誦《春江花月夜》。
最早收錄四川吟誦的書籍應是北京語言大學王恩保教授主編的《古詩文吟誦集萃》一書。20世紀80年代,王恩保教授便致力于搶救性采錄學界各位老先生的吟誦錄音,收獲頗豐,四川籍國學大師王利器、蕭璋等人的吟誦錄音就是在那個時期被采錄保存下來的。20世紀90年代初,成都大學教授白敦仁先生以川劇高腔吟誦《蜀道難》,氣勢雄偉、如入其境,具有很強的戲劇性和藝術感染力,在吟誦界影響頗大。2010年起,以徐健順先生為代表的首都師范大學吟誦采錄團隊,在全國范圍內采錄了上千位老人的吟誦錄音錄像,在多個省市開展吟誦宣傳推廣及講座培訓活動,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
受此影響,許多地區和學校開始積極地在校園中推廣普通話新吟誦活動。而四川吟誦由于長時間退出課堂,方言又不被青少年接受,掌握這一技藝的老人大多已經進入耄耋之年,正面臨即將失傳的窘境。
3 四川吟誦的采錄
3.1 四川吟誦采錄面臨的困難
3.1.1 四川吟誦瀕臨失傳
四川吟誦作為四川方言區特有的吟誦腔調,由于私塾的消亡而早已退出閱讀的主導地位。同時,四川地區最后一批讀過私塾的老人大多已經進入耄耋之年,能夠開口吟誦者少之又少。僅我們采錄的老人中,2017年度就去世了8位,2018年度又去世了十余位,截至2019年底還健在的老先生已屈指可數。健在的老先生中,大多數人由于年事已高,嗓音受限,已無法還原吟誦腔調。課題組估計,全川仍掌握四川吟誦的老人估計不會超過20位,四川方言吟誦即將失傳。
3.1.2 四川吟誦長期不被關注
面對吟誦將要失傳的現實,學界一些有識之士也曾傾力做過搶救和研究工作,有人甚至為此而付出了幾十年的心血。20世紀80年代,河南大學華鐘彥教授、北京語言大學王恩保教授、常州吟誦傳人秦德祥先生陸續進行傳統吟誦的搜集研究工作,但四川吟誦幾乎未被提及。近年來,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大力推動古詩文吟誦,包括推動吟誦申遺、詩詞吟誦進校園等,但四川吟誦由于乏人問津,依然沉寂。
3.1.3 缺少四川吟誦的采錄線索
吟誦采錄工作涉及全川,需要主管部門的支持和協調。由于掌握四川傳統吟誦的老人大多已經進入耄耋之年,健在人世且頭腦清晰的更是少之又少,導致往往在一個地區找不到一位會吟誦的老人。
3.2 課題組采錄四川吟誦的基本情況
課題組主持人自幼接觸吟誦,有感于傳統漢詩文吟誦即將失傳,近年來自費走訪全國各地,拜訪吟誦界老先生,學習各種傳統吟誦調,由此對四川方言區的傳統吟誦也有了新的認識。為了更好地掌握四川吟誦的現狀,課題組遂在吟誦界幾位老先生的支持指導下,組建了四川方言吟誦采錄整理團隊,于2014年開始了四川吟誦的采錄、搜集工作。截至2019年底,團隊先后直接采錄了46位老人的吟誦影像和錄音資料,搜集、整理了33位老人的吟誦譜和錄音資料(表1)。由于我們能力有限、精力不足,現僅就我們采錄的情況略做分析。
從我們采錄、搜集、整理的情況看,掌握傳統吟誦的老人主要還是集中在文化教育界,吟誦的內容在相當程度上還保留著歷史的傳承。這些資料中,蕭璋、王利器、杜道生、鄭臨川、白敦仁、安旗、盤石、流沙河等先生在學界影響較大,譚定基、姚光澤等先生掌握的吟誦調最為豐富。采錄過程中,也時常常發生“無效采錄”的情況,如民間友人介紹的很多會“吟誦”的老人,實際掌握的不是吟誦,而是曾風靡民間的“唱書”,唱書依據固定的調式、文本進行清唱,與吟誦大不相同。
3.3 四川吟誦采錄搜集資料的分析
依據課題組近幾年的采錄、搜集整理情況,結合調查中獲知的其他有關情況,對四川吟誦簡略分析如下:
3.3.1 四川吟誦保存分布現狀
高校方面,曾擔任四川大學教授的王利器、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的蕭璋、西華師范大學教授的鄭臨川、四川師范大學教授的杜道生、成都大學教授的白敦仁都能吟誦古詩文,可惜流傳下來的資料很少。目前掌握的資料主要是關于詩詞方面的錄音和吟誦譜,資料中存有杜道生先生關于《前出師表》等文的吟誦錄像。
地區分布方面,僅就課題組采錄的情況來看,在對全省21個市、州的調研了解后發現,成都、南充、綿陽等地市區由于經濟、文化較為發達,新學普及得較為徹底,讀過私塾的老人已經寥寥無幾,如流沙河先生自述也只是因為機緣巧合在讀中學的時候聽過老師吟誦。而廣元等四川北部山區由于經濟較為落后,缺乏新學師資,讀過私塾的老人存世者相對較多。
課題組認為,四川吟誦瀕臨失傳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普通話的推廣普及嚴重影響了方言的承繼和運用,如今能說一口正宗四川話的四川人已經很難找了,大多人說的四川話是夾雜了普通話發音的四川話。二是民國政府廢除讀經,私塾逐漸消亡,導致傳承一度中斷。我們在近百年的地方文獻中幾乎找不到系統傳授吟誦的文字記錄。三是依附于私塾進行傳承的吟誦退出閱讀的主導地位,而隨著話劇傳入中國,現代朗誦又逐漸取代吟誦占據了閱讀的主導地位。
3.3.2 四川吟誦者的吟誦風格及其傳承
我們所采錄的吟誦者大多因機緣巧合,或在讀書過程中遇到名師傳授吟誦,或在農村新學中接受老夫子傳授吟誦。他們的吟誦,或家傳或師授,吟誦風格上總體一致,但又各有特色。如流沙河先生吟誦師承灌縣曾直君先生,吟誦風格總體呈現因聲求義、平長仄短、平緩拖長、重用襯字等特點,吟誦腔調較為平緩、起伏不大。又如傳統詩詞大家白敦仁先生,吟誦時十分注重語氣、語調、情感的變化,音調十分豐富,其吟誦風格隨文體不同,或豪放跌宕、氣勢磅礴,或儒雅倜儻、婉轉低沉,聲聲入耳、絲絲入情,一曲《蜀道難》讓詩詞界許多老人至今仍記憶猶新。廣元川北吟誦傳人譚定基先生幼年求學時跟隨漢壽書院秀才王天福先生學習吟誦十年,吟誦傳承可上溯至劍閣兼山書院,吟誦風格平易通俗、質樸無華,十分明顯地固守著傳統。
3.3.3 四川吟誦的文體內容
根據采錄整理的吟誦資料來看,四川吟誦的文體內容十分豐富,主要包括古體詩(四言、五言、六言、雜言詩等)、近體詩(五絕、七絕、五律、七律等)、律詞(長短句詞調)、儒家經典、古文名篇等。課題組所接觸的老人中,大多掌握兩類文體以上的吟誦腔調,尤以吟誦近體詩、詞者居多。譚定基先生就讀私塾十年,姚光澤先生就讀私塾十二年,二人則各類文體皆可吟誦。
3.3.4 四川吟誦腔調初探
由于四川吟誦采用的是四川方言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五類),發源于上古時期非漢族語言的古蜀語和古巴語,與今天的普通話聲調區別很大,比較接近于古漢語音韻體系,因而較多地保留了古典詩詞文學的音韻美。
四川吟誦從腔調上可以分為吟誦調、吟詠調和吟唱調。讀文時略帶韻味和拖腔,多用吟誦調,吟詩多用吟詠調和吟唱調。吟誦調調式單一,旋律簡單,音調同語言緊密配合,唱念相間,多用于讀經和讀文;吟詠調已有比較鮮明的音樂形象,曲式結構也有了變化對比,音調比較婉轉動聽,旋律隨著感情的變化展開,多為獨自吟詩和創作詩文時使用;吟唱調更接近于唱歌,多為當眾表演時使用。
四川吟誦的旋律節奏、吟誦腔調與四川方言的平仄聲調緊密相連:如影響到旋律走向的“平低仄高”“平直仄曲”,決定節奏疏密的“平長仄短”等。在音步、節律方面,主要以“誦”為基礎性節奏(一字配一兩個較短音),通常是在與“吟”(一字配一個或幾個音連綴的長腔)相結合的情況下體現出節奏特色(如兩字一短頓、一句一長住),故“亦吟亦誦”是較常見的節奏形態,如王利器教授、譚定基老師、王宗斌老師三人吟誦《陋室銘》均體現出這個特點。
采錄整理的過程中課題組發現,雖然不同老人之間的吟誦腔調不盡相同,民間素來也有“千人千調”的說法,但總體上的風格依然是統一的。四川吟誦總體上遵循著“依字行腔、平長仄短、平低仄高、入短韻長”的規則,“拖長聲音,帶著唱腔”地慢慢誦讀,與四川地區農村哭祭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舊時文人吟誦文章時多為自娛自樂、小聲吟誦、調式單一;若吟誦詩詞,便采用吟詠調或吟唱調,或低吟、或高誦,情到深處時伴之以肢體動作,謂之“搖頭晃腦”。
3.4 四川吟誦采錄的結論
當前,掌握四川吟誦腔調的老人存世極少。根據課題組的采錄整理,四川吟誦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是越靠近山區,讀過傳統私塾、掌握四川吟誦的老人越多;越靠近城市,讀過傳統私塾、四川吟誦的老人越少。這是因為清末民初停止科舉、廢除讀經,新學在短時間內遍及全國各地,大量私塾、書院紛紛改制為高等小學堂等新式學校,大量留學生或接受了西式教育的老師們進入城市內的新式學校任教,而位于偏遠山區的農村雖然開辦了新學,但授課的老師大部分仍是私塾先生,這些私塾先生沒有掌握新學的教學方法,仍然使用吟誦進行教學。
二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主要是以儒學教育為主,從蒙學開始,到四書五經,再到吟詩作文,循序漸進,但在我們的采錄過程中,至今還未發現能夠同時吟誦蒙學、四書五經、詩詞文賦的老人。這是由于中國最后一批通過科舉取得功名的人均已作古,而我們采錄的老人大多因機緣巧合讀過數年私塾,未能真正系統地接受過傳統教育。
三是四川吟誦建立在四川話的基礎上,通過吟誦腔調保存住了大量的方言詞匯。而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許多地區的方言都受到了普通話的影響,丟失了大量的方言語音和方言詞匯,因此我們可以認定,四川吟誦是不可多得的方言研究手段。
4 關于四川吟誦傳承發展的思考
我們已知吟誦的語音體系與當地的方言方音有密切關系,受漢語發聲與當地腔音的影響,各地的吟誦也都有不同的發聲特征。四川方言涵蓋今天的四川省、重慶市以及周邊省份的部分地區,使用人口眾多,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四川吟誦是四川方言區獨有的吟誦腔調,曾經擁有廣大的傳承群體,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是方言吟誦中不可忽視的一大流派,具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
四川吟誦是四川方言區古代詩歌吟詠形式流傳于今的重要見證,對弘揚傳統文化、豐富地方文化、表達吟誦者的思想情感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四川吟誦是承載于四川方言語音基礎上的吟誦腔調,最能彰顯四川傳統私塾教育的精神面貌。同時,采錄、整理四川吟誦,有助于我們全面了解巴蜀地區傳統私塾教育的整體面貌,是研究巴蜀地區區域文化發展的重要手段。在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的政策背景下,四川吟誦是保存四川方言的重要途徑之一。
近些年來,國家大力推行普通話,如今的年輕人自幼接受普通話教育,對方言逐漸陌生。據說,上海市廣播電臺曾全市招聘一位會說地道上海話的節目主持人,尋覓許久也未找到。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啟動了方言語言資源庫的建設工作,搶救、整理各地方言。上海等城市也早已在中小學開設方言課。如何搶救性采錄、整理四川吟誦,做好四川吟誦的保護與傳承工作,課題組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工作。
4.1 搶救性采錄四川吟誦,建成四川吟誦資源庫,推動四川吟誦申遺
由于四川吟誦瀕臨失傳,建議集合多方力量,迅速完成搶救性采錄工作,并將采錄視頻、音頻、吟誦譜等資料匯總整理,建成四川方言吟誦資源庫,為四川吟誦的研究、保護與傳承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推動四川吟誦申報為省級乃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前,常州吟誦已于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川境內僅有廣元川北吟誦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川吟誦有特點、有傳承、更有受眾,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性保護,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4.2 加強吟誦研究,完善四川吟誦的理論體系建設
當前,我們已掌握有近80位讀過私塾的四川老人的吟誦資料,整理了十余萬字的傳統私塾教育模式口述史資料,簡單概括了四川吟誦的基本特點和規律,但還未建立完整的理論體系。接下來我們還應該持續開展四川吟誦的理論研究,完善四川吟誦的理論體系建設。
4.3 加快培養四川吟誦傳承人梯隊
建立四川吟誦傳習所,集政府之力,繼續搶救性搜集、整理四川傳統吟誦,并加快培養一批熱愛傳統吟誦的中青年愛好者,鼓勵他們積極從事四川吟誦的保護、傳承工作。
4.4 成立專業的四川吟誦團體
成立中心、協會、藝術團等團體,團結吟誦人才,為他們提供研究與表演平臺。這些團體可以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種推廣普及活動,推動四川吟誦的發揚光大。同時,持續開展吟誦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等活動,擴大四川吟誦的社會影響。
4.5 加強培養青少年的吟誦興趣
四川吟誦的傳承中斷已有百年,當下的青少年更習慣于大聲朗讀而不接受“低吟淺唱”。因此,在幼兒園、中小學乃至師范院校開設吟誦選修課程,引導學生了解吟誦、學習吟誦,應該會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課題組近幾年在高校開設古詩文吟誦選修課,學生反響較為良好。
4.6 豐富四川吟誦的表現形式
四川吟誦的語言是四川話,這是它的最大特點。如何完整地傳承它的方言語音特色,同時又吸引使用其他語言的人欣賞這種藝術,是我們從事吟誦推廣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若能豐富吟誦的表現形式,通過設計故事情節,加入古琴等樂器伴奏和伴舞,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將能更吸引觀眾了解和欣賞四川吟誦。
注釋
①頌,同誦,見《文選李善注》所載“吟誦,謂謳吟歌誦”。
②常璩.華陽國志[M].濟南:齊魯書社,2010:43.